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壕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课文,这首诗通过诗人亲身经历,描写了差役半夜捉人的悲惨故事,表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含蓄地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赞扬了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语言简洁生动、感情真挚深沉。学情分析:学生可以结合注释以及《绩优学案》上的翻译弄懂诗歌大意,但对诗歌内容理解缺乏方法和经验,对诗中所描写的苦难难以形成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理解作者情感。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懂大意,读出情感;2.品读诗歌,赏析诗中的“苦”;3.诵读诗歌,把握主旨。教学重点:1.品读苦难,体会百姓之苦、作者之苦、时代之苦。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难点拓展杜甫其他作品中的“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杜甫的诗歌把时代灾难、民生涂炭和个人不幸结合起来,用写实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今天我们跟随杜甫走近他笔下的石壕村,看看发生了什么。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代表作品(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杜甫,字 ,号 ,别称 , 代伟大的 。 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他本人也被尊称为“ ”。(2)杜甫的代表作品《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朗读诗歌(1)听读诗歌,标注重点字音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老妪 如闻泣幽咽(2)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停顿自主朗读,在文中画出诗歌的节奏。(3)再读诗歌,弄懂诗歌大意全班齐读后,结合《绩优学案》上的翻译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重点讲解。3.品读诗歌(1)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人物+事件)(2)本诗应读出怎样的情感?沉痛、悲哀(3)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苦请几位同学挑选诗中语句示范朗读,读出你所感受到的苦。三、小组合作,悟读诗歌,品味苦难1.老妪的“苦”体现在哪?其他人的“苦”体现在哪?(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百姓之苦)老 妪:丧子、苟且偷生、被捉老 翁:年迈逾墙、贫困三个儿子:充军战死、残存儿 媳:失去丈夫、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乳 下孙:失去父亲、孤独无依2.他们的苦难是谁造成的?(结合诗歌背景分析时代之苦)官 吏:凶横残暴、面目狰狞统治者:耽于享乐、节度使掌权、矛盾激化3.当时杜甫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帮助他们?(结合拓展资料分析作者之苦)一方面作者歌颂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也希望唐王朝早日平息叛乱,国家安 定,百姓安居,所以差役捉人似乎是合乎情理的。另一方面官吏凶横,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家破人亡、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满目疮痍是他难以接受且无力改变的。杜甫:忠于君,上忧国难。心系民,下怜百姓。四、主旨概括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含蓄地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赞扬了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五、拓展延伸赏析杜甫其他诗作中的苦,谈谈你的理解。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吏》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别》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无家别》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垂老别》六、总结升华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得祸”。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还有许多战争正在继续着。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平,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教学反思对诗意的理解可以不讲或者少讲,因为《绩优学案》上有详细翻译,为下文的赏析苦难留出充足时间,拓展延伸内容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亮点,但因为预留时间不够学生没有完全读懂《三吏》《三别》中反映的苦难,教师作了补充讲解,因而未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效果。主旨理解这里为了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可对比于22课所学“大同社会”中的理想社会,本文中老妪一家的遭遇是战乱之下底层劳动人民不幸生活的缩影,正是因为现实的苦难与压迫,百姓才更加热烈地渴望《大道之行也》一文中虚构出的安定、幸福的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