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上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九年级上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综合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九年级上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练习
一、选择题
1.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刻舟求剑 C.百炼成钢 D.大海捞针
2.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实验结果的前提.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过滤 检查气密性 二氧化碳验满 稀释浓硫酸
3. 一瓶存放较长时间的石灰水,瓶内壁附有一层白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膜都是氢氧化钙 B.白膜的形成与二氧化碳有关
C.白膜可用盐酸除去 D.试剂使用后应及时盖上瓶塞
4. 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用聚氯乙烯塑料作电线外面的绝缘层 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D.稀有气体用于磁悬浮列车
5. 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用pH 试纸测试,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6. 下列人体体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B C D
体液 唾液 血液 胆汁 胃液
pH范围 6.6 -7.1 7. 35 -7.45 6.8 -7.4 0.8 -1.5
7. 在不加入新杂质的情况下,分离FeCl3、KCl、BaSO4的混合物,应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
A.水、AgNO3溶液、稀HNO3 B.水、NaOH溶液、稀HCl
C.水、KOH溶液、稀HCl D.水、KOH溶液、稀HNO3
8. 溶液的密度随固体溶质溶解的增多而增大,某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一定质量的其他溶质,如图,一个悬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浸没在Ba(OH)2饱和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加入一些下列物质,能使弹簧秤读数变小的是(物体不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
A.H2O B.H2SO4溶液 C.Ba(OH)2晶体 D.BaCl2晶体
9. 某考古团队在发掘被火山灰覆盖的绘画时,用激光设备打碎其表面附着的极小的石灰岩,这个过程会释放出钙离子,钙离子与火山灰周围的氟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CaF2) 。氟化钙在物质分类上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10.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钠、硫酸钾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试样少许溶于水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固体物质的组成中( )
A.一定有K2SO4,可能有NaC1 B.一定有NaC1
C.一定有Na2CO3 D.一定有K2SO4和NaC1
11.12月21日凌晨零时许,杭千高速杭州往千岛湖方向离建德乾潭不到2公里处,一辆装载危化品的车辆上掉落三大袋粉末状的化学物品。消防队员在处理该物品时,突然爆炸,两人脸部90%被炸伤。经多名专家鉴定,粉末是一种名叫氨基钠(NaNH2)的危险化学品,相对密度1.40、熔点210℃、沸点400℃,白色结晶性粉末易燃、易爆、有腐蚀性,与水接触后,会产生激烈的反应,生成氨和氢氧化钠。看到报道后,有人提出以下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NaNH2与水接触后,能生成氨和氢氧化钠是它的化学性质
B.NaNH2相对密度1.40、熔点210℃、沸点400℃是它的物理性质
C.NaNH2在包装及贮运过程中,要求贮于阴凉干燥处,避免与空气、水、火接触
D.氨基钠有腐蚀性是因为其强碱性,其粉末易燃、易爆是因为其具有强的氧化性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胃药“碳酸氢钠片”进行了探究,具体做法如下:
Ⅰ.取1片胃药研碎,加水完全溶解得到100g溶液;
Ⅱ.配制100g 0.365%的稀盐酸作为模拟胃酸;
Ⅲ.取上述一种溶液20g于锥形瓶中,再将另一种溶液逐滴加入锥形瓶内,反应后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变化过程是向稀盐酸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
B.反应中用PH数字估测该溶液PH,若是指先用蒸馏水湿润,则测得溶液的PH一定偏小
C.根据碳酸氢钠的形状在工业上可以用来制作碳酸饮料
D.治疗胃酸过多还可以使用请氢氧化钡、氢氧化铝等物质
13.由于碱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关于Ca(OH)2性质的实验,不能体现碱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 )
14.用来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的Na2CO3( )
A.NaOH溶液 B.H2SO4溶液 C.HCl溶液 D.Ba(OH)2溶液
15.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硫放入氧气中 剧烈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硫能与氧气反应
B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盐
C 向CaCO3中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盐酸易挥发
D 用氯化钠溶液进行导电性试验,观察小灯泡是否变亮 小灯泡变亮 氯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二、填空题
16.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为北仑区的生产提供了资源,利用海水可以提取镁,制取粗盐、纯碱等化工产品。
(1)从物质的类别看,制得的粗盐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工业上从海水中富集氯化镁时,经历了MgCl2→Mg(OH)2→MgCl2过程。请你设计第一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17.宁波有较长的海岸线,每年能生产大量的食用盐。从海水中结晶的食盐一般混有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为了除去上述杂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先将固体溶解,然后向溶液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液蒸发结晶,得到较纯净的食盐。
(1)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2)加入BaCl2溶液的目的是为了除去________杂质。
(3)以上方案不够完善,应在过滤后增加一个步骤:往滤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
18.如图为尿素的商品标签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尿素由哪几种元素组成?__________
(2)尿素属于哪种化肥?__________
19.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腐蚀性等特性。但浓度不同,浓硫酸与稀硫酸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小明为了探究浓硫酸的某些特性做了如下一些实验。
(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在滤纸上写字,过后观察,字迹显黑色,这主要是由于浓硫酸具有 性,使纸中的纤维素炭化的缘故;
(2)为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小明取等体积的98%和63.3%的硫酸,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表面皿中,称量、观察、记录、分析。根据室温环境下实验的数据绘成的曲线如右图:根据右图曲线你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有 (可多选)
A.浓硫酸和一定浓度以上的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
B.浓硫酸吸水能力比稀硫酸强(吸水速度快、吸水量大)
C.浓硫酸吸水过程中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D.硫酸浓度越稀吸水性越弱,到一定浓度后就失去吸水性;
E.开始两者吸水速度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水速度相差越大
20.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可能由氯化镁 、硫酸铜、硫酸钠、氯化钡、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证明其成分,做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1)写出生成白色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 。
(2)该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填写化学式) 。
(3)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填写化学式) 。
21.向NaOH溶液中滴入HCl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1)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在横线上写出每种图形表示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 。
(3)下列物质中只有一种能与KOH溶液发生上述类似反应,应是________(填序号)
①HNO3 ②CusO4 ③CaCl2
三、实验探究题
22.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实验一】科学小组用压强传感器装置(如图1),测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喷泉的实验过程中,三颈烧瓶内压强的变化(如图2)。
实验过程:室温下,将装满二氧化碳的三颈烧瓶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单孔塞(插有装水的注射器)塞紧瓶口a,数据采集器采集起始气压。将注射器内水压入瓶内,打开止水夹b,烧杯内的NaOH溶液喷到三颈烧瓶内形成喷泉。
(1)试分析图1中形成喷泉的原因:______。
(2)图2中A.B.C.D.E哪点时喷泉现象最剧烈:______。
【实验二】科学小组利用喷泉原理设计连锁反应装置(如图3)。
实验过程:圆底烧瓶内有收集满的二氧化碳,如图3组装装置。用注射器缓缓注入3毫升NaOH溶液,轻轻振荡烧瓶,打开止水夹,玻璃导管尖嘴处很快产生喷泉,与此同时,试管C.E中发生连锁反应。
(3)实验中,试管C中的现象是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试管C.E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废液缸内蓝色絮状沉淀消失,溶液呈蓝色。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的溶质为______。
23.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Ⅰ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色沉淀Ⅱ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
(3)原白色固体中含有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碱石灰”是CaO和固体NaOH的混合物,极易与空气中水蒸气和CO2反应而变质。某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碱石灰”作了如下探究:
(1)[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碱石灰”只含有CaO、固体NaOH;
猜想Ⅱ:已完全变质,“碱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和Na2CO3。
则CaO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如图所示:
(3)[判断]
a.若Ca(OH)2、CaCO3和Na2CO3投入到水中不会放热,则由操作②现象判断:猜想Ⅱ__________(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b.操作④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操作⑤⑥的现象判断:滤液中含有__________(写化学式);由此判断猜想 Ⅰ __________(选填“成立”或“不成立”)。
c.综合a和b的结论,判断该样品变质情况为__________。
(4)[拓展]由上述实验说明,实验室中“碱石灰”应__________保存;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
四、综合题
25.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__________,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__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__________7。
26.某同学不小心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盛有5%双氧水的溶液中,发现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该同学想知道硫酸铜溶液中的哪些粒子能使双氧水分解的速度加快,设计并完成以下三个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同学认为硫酸铜溶液中含有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2)实验②中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实验②中无现象,实验①③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说明_________。
27.在一烧杯中盛有22.3g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加足量水溶解,制成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当滴加了3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_______g。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
(3)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即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出其中含溶质的质量。
2024年九年级上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D C D C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C C D
二、填空题
16.(1)混合物
(2)MgCl2+2NaOH==2NaCl+Mg(OH)2↓ 复分解反应
17.(1)引流 (2)硫酸钠 (3)稀盐酸
18.(1)4
(2)氮肥
19.(1)脱水 (2)ABD(选对1项得1分,错选或多选不得分)
20.(1) (2)
(3)(前两空每空各2分,后一空1分)
21.(1)OH-;Na+
(2)HCl+NaOH=NaCl+H2O
(3)①
三、实验探究题
22.(1)滴管中的水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三颈瓶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烧杯内的NaOH溶液沿导管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2)C
(3)红色消失
(4)NaCl、CuCl2、Na2SO4、CuSO4
23.(1)CaCO3+2HCl===CaCl2+H2O+CO2↑ (2)BaCO3 (3)碳酸钙、氯化钡、氢氧化钾
24.CaO+H2O===Ca(OH)2 不成立 CaCO3+2HCl===CaCl2+CO2↑+H2O Na2CO3 不成立 部分变质 密封 防止溶液外溅,引流(或导流)
四、综合题
25.(1)H+(或“氢离子”) 红(2)>(或“大于”)
26.(1)Cu2+ SO42- H2O
(2)排除SO42- 是否有催化作用
(3)Cu2+具有催化作用
27.(1)4.4 --------------------------------------------------------------------------------------------------2分
(2)NaCl和HCl----------------------------------------------------2分(只写一种且正确得1分)
(3)解:设原混合物中有碳酸钠为x克,反应生成氯化钠为y克。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x 73×10% y
106/73=x/73×10% x=10.6克----------------------------------------------------------2分
73/117=73×10%/y y=11.7克---------------------------------------------------------2分
总的溶质(氯化钠)的质量=(22.3-10.6)克+11.7克=23.4克-----------------------------2分
答:当滴加了73g稀盐酸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3.4克
PAGE
第 1 页,共 9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