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预习导学案
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重点)
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难点)
3.掌握新闻评论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这一署名的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涉及中国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多。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之一,《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故事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定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3.国家公祭日来源。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从1994年开始,江苏和南京都会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层面。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二、文体知识介绍
1.新闻评论概念
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新闻评论的特点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①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
②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
③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类别 报道形式 报道对象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新闻报道 现场直播、记录报道等 传播事实信息 告知信息、传播信息 叙述为主
新闻评论 弘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 发表意见信息 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议论为主
三、写作特点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四、课文内容解读
本文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这一新闻事实发表评论,指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共同的记忆。通过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活动与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顽固态度相对比,强烈谴责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行径,表达了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与磅礴力量。
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概括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 (2—4段):论述“我们举行国行公祭仪式”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部分 (5—6段):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结构图解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钟声”是“ ”的简称,暗中蕴含有“ ”的寓意。它是 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2) 年 月 日 ,侵华日军在中国 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 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惨案。 年 月 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野蛮(mán) 抵赖(lài) 警惕(tì) 国行公祭(jì)
B.悼念(diào) 颠倒(diān) 呓语(yì) 铸兹宝鼎(zī)
C.隆重(lóng) 修宪(xiān) 大肆(sì) 祀我国殇(shāng)
D.大阪(fǎn) 变迁(qiān) 誓言(shì) 辱没真相(mò)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国殇( ) (2)杀戮( ) (3)惨绝人寰( )
(4)篡改( ) (5)呓语( ) (6)振聋发聩( )
(7)野蛮( ) (8)缅怀( ) (9)矢志不渝( )
4.根据拼音填写所缺词语。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 (dǐ lài)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 (yòu yì)分子仍在梦中 (yì yǔ)。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 (zhèn lóng fā kuì),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 (dùn xíng)。
5.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
(2)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 )
(3)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
(4)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
(5)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B.这场编钟古乐和西洋乐的混搭合奏,振聋发聩,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C.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能永恒地存在。
D.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
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
(1)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____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2)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____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3)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____死难同胞。
(4)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____。
A.创立 造成 悼念 顽固 B.设立 制造 悼念 顽固
C.设立 制造 追念 坚固 D.创立 造就 哀悼 固执
8.阅读下列一则新闻,然后按要求答题。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周婷玉) “我们会铭记先烈的遗志,我们将传承民族的精神。勿忘国耻,珍惜和平……”200余名青少年代表1日齐聚于长城脚下庄严宣誓。“全国青少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在激昂的宣誓声中启动。
这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主要包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网上知识竞答,从4月1日开始,到8月15日结束;“民族魂”“血铸中华”等千家网站发起第四届“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清明节网上献花活动;另外还有《长城》个性化专用邮票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专题邮品发行和邮展活动等。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新闻的要旨。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则消息告诉你的同学,好让他也在网上参加这次活动。
我对同学说:
二、探究案。
1.课内阅读理解。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新闻评论,强调就事论理,需要很好地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请你结合上文第②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文有关内容,说说“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有什么意义?
4.以本文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例,区别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
2.课外阅读理解。
中国首次以国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章利新 石莹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刺耳的防空警报13日上午响彻南京城上空。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此举行,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胸佩白花出席仪式。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
77年前此日,侵华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施以长达六周烧杀淫掠的暴行,至少30万平民罹难,制造了二战中的大惨案之一。
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共同名义举行,所在地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下就是埋葬死难者尸骨的“万人坑”之一。
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后,防空警报拉响,车辆轮船汽笛长鸣,人们低头默哀,抽泣声依稀可闻。一分钟后,《安魂曲》响起,礼兵将8个巨大花圈安放于“灾难墙”前。接着,77名青少年朗读《和平宣言》。
习近平和85岁的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及遇难者遗属、13岁的阮泽宇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鼎自古是中国祭祀重器。古铜色的“国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底座重1213公斤,寓意2014年12月13日。
大屠杀中,阮泽宇的先人被日军刺死。夏淑琴一家9口有7人遇难:祖父、外祖母和父亲被日本兵用枪打死,母亲和两个姐姐被轮奸后刺死,一岁的小妹被摔死。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2月通过立法,将每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7年后的公祭,被此间舆论认为非常必要。近年,日本右翼为历史翻案动作频仍,试图推翻二战后国际秩序。
在明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前,中国重申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中国进入民族复兴关键阶段,爱国主义成为凝聚13亿人建设强大国家的动力。
习近平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以国家之名公祭,是为了让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大屠杀幸存者和遗属、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外国友人以及各界人士一万人参加公祭。
大屠杀中对中国百姓施以援手的外国人的后人,以及《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已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父母,也来到公祭现场。
一些日本人也在公祭日来到南京。“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应该成为和平信号传递的新起点。”日本真宗大谷愿寺研究员山内小夜子说。
1.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本文主体部分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3.说说本则消息在材料组织上有何特点。
4.说说最后几段为何提到众多参与公祭的人员。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钟声”是“ ”的简称,暗中蕴含有“ ”的寓意。它是 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2) 年 月 日 ,侵华日军在中国 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 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惨案。 年 月 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答案】(1)中国之声 警世钟声 人民日报
(2)1937年 12月 13日 南京 四十多 三十多万 南京大屠杀 2014年 12 月13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蕴含“警世钟声”的寓意。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这一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2)本题考查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惨案中,我国遇难同胞超过30万。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野蛮(mán) 抵赖(lài) 警惕(tì) 国行公祭(jì)
B.悼念(diào) 颠倒(diān) 呓语(yì) 铸兹宝鼎(zī)
C.隆重(lóng) 修宪(xiān) 大肆(sì) 祀我国殇(shāng)
D.大阪(fǎn) 变迁(qiān) 誓言(shì) 辱没真相(mò)
【答案】A
【详解】B.悼——dào;
C.宪——xiàn;
D.阪——bǎn;
故选A。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国殇( ) (2)杀戮( ) (3)惨绝人寰( )
(4)篡改( ) (5)呓语( ) (6)振聋发聩( )
(7)野蛮( ) (8)缅怀( ) (9)矢志不渝( )
【答案】shāng lù huán cuàn yì kuì mán miǎn y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国殇”意思是为国牺牲的人,“殇”读作“shāng”;“杀戮”意思是大量杀害、屠戮,“戮”读作“lù”;“惨绝人寰”指人世间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惨痛到了极点,“寰”读作“huán”,不要读成“yuán”;“篡改”意思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原文或歪曲原意,“篡”读作“cuàn”,不要误读成“zuàn”;“呓语”意思是说梦话,“呓”读作“yì”;“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其中“聩”读作“kuì”,不要读成“guì”。
4.根据拼音填写所缺词语。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 (dǐ lài)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 (yòu yì)分子仍在梦中 (yì yǔ)。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 (zhèn lóng fā kuì),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 (dùn xíng)。
【答案】 抵赖 右翼 呓语 振聋发聩 遁形
【详解】注意“赖”“翼”“振”“聩”的书写。抵赖:是指用谎言狡辩否认所犯的过失或罪行,拒绝承认或认可;右翼:指一个国家中的一些势力或团体,他们含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对内采取强硬手段来影响本国政治,对外表现更为强硬,一般采取任何手段或极端方式来维护他们所谓的民族利益;呓语:指梦话;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遁形:隐藏形迹。
5.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
(2)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 )
(3)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
(4)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
(5)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答案】(1)国殇(2)一以贯之 (3)惨绝人寰(4)振聋发聩(5)沧海桑田
【详解】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结合所给意思写出对应的成语。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B.这场编钟古乐和西洋乐的混搭合奏,振聋发聩,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C.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能永恒地存在。
D.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
【答案】B
【详解】B.“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人的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使用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
(1)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____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2)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____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3)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____死难同胞。
(4)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____。
A.创立 造成 悼念 顽固 B.设立 制造 悼念 顽固
C.设立 制造 追念 坚固 D.创立 造就 哀悼 固执
【答案】B
【详解】(1)“创立”指首先建立,开始建立;“设立”意思是成立,建立。本句中的公祭日并非首先建立,不能用“创立”,故用“设立”更恰当;
(2)“造成”意思是招致或引起;“制造”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造就”意思是培育练就。根据词语搭配习惯和词义,本句选“制造”更恰当;
(3)“悼念”就是对死者哀痛地怀念;“追念”意思是回忆,回想。本句是表达对死难同胞的怀念,故用“悼念”恰当;
(4)“顽固”意思是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固执”意思是古板执著,不愿变动;“坚固”意思是牢固,不易毁坏。本句是表达日本右翼分子态度强硬,坚持错误立场不改,用“顽固”恰当;
综合以上分析,对照四个选项,B选项词语与之一致。故选B。
8.阅读下列一则新闻,然后按要求答题。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周婷玉) “我们会铭记先烈的遗志,我们将传承民族的精神。勿忘国耻,珍惜和平……”200余名青少年代表1日齐聚于长城脚下庄严宣誓。“全国青少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在激昂的宣誓声中启动。
这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主要包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网上知识竞答,从4月1日开始,到8月15日结束;“民族魂”“血铸中华”等千家网站发起第四届“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清明节网上献花活动;另外还有《长城》个性化专用邮票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专题邮品发行和邮展活动等。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新闻的要旨。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则消息告诉你的同学,好让他也在网上参加这次活动。
我对同学说:
【答案】(1)全国青少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启动。
(2)4月1日﹣8月15日在网上开展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的知识竞答,“民族魂”等千家网站发起清明节网上祭英烈献花活动以及专题邮品发行和邮展。我们一起参加增长见闻吧。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新闻主旨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新闻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全国青少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在激昂的宣誓声中启动,进行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语言组织、表述能力。
题干要求劝说同学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并且要围绕文段信息来写。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二、探究案。
1.课内阅读理解。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新闻评论,强调就事论理,需要很好地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请你结合上文第②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文有关内容,说说“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有什么意义?
4.以本文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例,区别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
【答案】1.①首先概述了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了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纪念形式,以及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②最后以一个议论句子“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总结全段。
2.①承接上文,用事实表明日寇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绝对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②为下文“恐怖之城”的说法作铺垫。
3.①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②南京的命运变迁证明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意思对即可)
4.①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特征的片段予以放大,比如后者慢镜头具体描绘了吕伟跳水的精彩动作;②新闻特写是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前者是针对“第四个公祭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③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④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论为主。
【解析】
1.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析。
根据第②段“《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可知,第②段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首先概述美国在《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根据第②段“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可知,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叙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不同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活动;并且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第②段“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记,总结本段。
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联系第④段“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可知,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承接上文,意在说明当年的军国主义所犯的罪行不会因抵赖而消失、忘记;第⑤段“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点明在南京大屠杀时南京成为“恐怖之城”;联系第⑤段“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可知,为引出下文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转变做铺垫,意味深长。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的意义从第⑤⑥段“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中提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点。
从内容上区分:根据《“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原文“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等语句可知,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生动感人、最富特征的片段(吕伟跳水过程)予以放大,来让读者细致体会感受;根据本文第①段“‘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可知,本篇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南京大屠杀)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表达方式上看:根据《“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原文“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可知,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在《“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记叙了吕伟跳水的全过程,运用正侧面描写展现吕伟跳水技艺之高超;根据本文第④段“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可知,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论为主,本篇文章记叙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纪念形式,以及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并发表议论,强调历史不容忘记。
2.课外阅读理解。
中国首次以国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章利新 石莹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刺耳的防空警报13日上午响彻南京城上空。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此举行,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胸佩白花出席仪式。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说。
77年前此日,侵华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施以长达六周烧杀淫掠的暴行,至少30万平民罹难,制造了二战中的大惨案之一。
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共同名义举行,所在地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下就是埋葬死难者尸骨的“万人坑”之一。
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后,防空警报拉响,车辆轮船汽笛长鸣,人们低头默哀,抽泣声依稀可闻。一分钟后,《安魂曲》响起,礼兵将8个巨大花圈安放于“灾难墙”前。接着,77名青少年朗读《和平宣言》。
习近平和85岁的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及遇难者遗属、13岁的阮泽宇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鼎自古是中国祭祀重器。古铜色的“国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底座重1213公斤,寓意2014年12月13日。
大屠杀中,阮泽宇的先人被日军刺死。夏淑琴一家9口有7人遇难:祖父、外祖母和父亲被日本兵用枪打死,母亲和两个姐姐被轮奸后刺死,一岁的小妹被摔死。
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2月通过立法,将每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7年后的公祭,被此间舆论认为非常必要。近年,日本右翼为历史翻案动作频仍,试图推翻二战后国际秩序。
在明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前,中国重申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中国进入民族复兴关键阶段,爱国主义成为凝聚13亿人建设强大国家的动力。
习近平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以国家之名公祭,是为了让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
大屠杀幸存者和遗属、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外国友人以及各界人士一万人参加公祭。
大屠杀中对中国百姓施以援手的外国人的后人,以及《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已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父母,也来到公祭现场。
一些日本人也在公祭日来到南京。“中国人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应该成为和平信号传递的新起点。”日本真宗大谷愿寺研究员山内小夜子说。
1.说说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本文主体部分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3.说说本则消息在材料组织上有何特点。
4.说说最后几段为何提到众多参与公祭的人员。
【答案】1.公祭的时间、地点、出席的领导。
2.公祭意义(领导讲话)、回顾历史、公祭仪式、有关评述、参祭人员。
3.这则新闻以精练的形式记录了重大历史时刻,将现实与历史交织在公祭这一刻,时间自由地点集中,布局宏大细节生动,信息量大,针对性强。突出了公祭的和平主题。
4.按照消息重要性递减的组材特点,参与人员放在最后来写。最后几段提到的参与人员面广,人数多,突出了人们不忘历史珍惜和平的主题。
【解析】
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这段文字是新闻的导语,主要内容是“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此举行”。在这段文字中,主要交代了公祭的时间——“13日上午”;公祭的地点——南京;出席的领导——“习近平胸佩白花出席仪式”。据此整理作答。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在梳理新闻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作答。“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交代了公祭意义;“77年前此日,侵华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施以长达六周烧杀淫掠的暴行,至少30万平民罹难,制造了二战中的大惨案之一”——回顾历史事件;“公祭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共同名义举行,所在地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下就是埋葬死难者尸骨的‘万人坑’之一”——公祭的发起单位和具体地点;“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接着,77名青少年朗读《和平宣言》”——公祭仪式;“习近平和85岁的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结尾”——介绍相关评述及参祭人员。据此整理作答。
3.考查新闻材料的选用。依据“习近平和85岁的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结尾”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出,这则新闻是把“历史与现实”交织在公祭这一时刻,介绍大量的历史材料,从而突出了公祭的目的和意义。据此理解作答。
4.考查对新闻主题的理解。新闻一般来说是按照内容的重要性,采用由主到次的方法进行安排,文章的最后部分列举了参与公祭的人来自现实生活中各阶层、各领域的人——纪念馆馆长;大屠杀幸存者和遗属、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外国友人以及各界人士;甚至一些日本人也在公祭日来到南京。以此来突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的主题。据此理解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