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精练16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选择题1.马克思认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以下对法治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法是超阶级的“全民意志”的体现 ②法是超历史的,永恒存在的 ③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④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2.[跨模块:必修3+选修2]《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版于2023年1月1日施行。该条例对于“生前预嘱”设置了专门规定,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生前预嘱内容包括采取或不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该条例的修订体现了( )①生命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②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③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④对患者人权的尊重和保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4·辽宁丹东模拟]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古代先哲很早就提出了“法”的理念。对下列古语的解读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 古语 解读①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氾论训》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②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商君书·算地》 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③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完善的法律实施机制,有利于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④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建设经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将西方国家法治模式成功移植到中国③改革开放越深入就越要强调依法治国④将儒家思想作为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5.[跨模块:必修3+选修2]刘女士事先未打招呼到同事黎先生家摘梨子,黎先生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刘女士,不料刘女士意外被梨子砸伤,住院花费数万元。刘女士找黎先生协商赔偿无果,将黎先生告上法庭,索赔13万元。主审法官表示,刘女士被掉落的梨子砸伤属于意外事件,要求好客主人对其所受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既无法律依据,也不利于传承道德风尚,故不予支持,人民法院最终判决驳回刘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这说明人民法院的判决( )①遵循了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②有利于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③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④是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结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我国民法典规定:“非营运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无偿搭乘人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应当减轻其赔偿责任,但是机动车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这项立法规定( )①有助于鼓励助人为乐,弘扬传统美德②将导致大量民事纠纷,增加司法成本③体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④不鼓励人们彼此互助,有违公序良俗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7.[2024·广东模拟预测]广东省某村将党建工作与服务群众的各项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落实民主选举制度,促使议事规则完善,并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开展基层法治文化活动,使村民尊法学法用法常态化;开展季度的长者义诊和义剪活动,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这些做法( )①以法治思维加强了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②坚持了党的领导与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③体现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优势 ④表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无论哪个国家,什么时候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这启示我们(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依法治国9.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有( )①行政机关严格司法,过程和结果公平正义②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③法院、检察院严格司法,协同行使审判权④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2024·山东模拟预测]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与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下列对上述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①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可以在宪法法律范围之外活动 ②给予特定群体优待和保护并不违背依法治国的原则 ③不同群体由于本身的特殊情况理应享受到特别的保护 ④有差别的主体之间在实质上可以得到真正同等的对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2024·辽宁校联考模拟]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凸显了法治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的紧密关系。关于两者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②法治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是部分与整体、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③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法治建设,对法治建设产生塑造、协调、规范作用 ④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保障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2024·辽阳模拟]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国家出台和实施了很多保护文物的政策和措施,下列文物保护措施与依法治国原则对应正确的有( )①国家文物局设立12359文物违法举报电话——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开展“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活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李某犯盗掘古墓葬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处罚金人民币50 000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建设高质量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13.[2024·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治国家建设既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进二十大报告。为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根据新时代妇女工作特点和妇女事业发展的要求,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此次修订回应社会关切,人格权益的相关表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婚姻家庭编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新法增加了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新法在落实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基础上,倡导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鼓励和支持妇女自强。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修订。(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缘由一盏清茶,而建一座茶亭的海南施茶村,曾经以穷得只有石头而闻名,如今村民富裕、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成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海南省村民自治示范村”。这得益于施茶村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抓手。施茶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人民调解”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收集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村里邀请了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等“五老”人员成为法治宣传志愿者,通过编写、教唱具有法治教育意义的民谣让村民在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由乡贤担任“教导员”,积极涵养良好乡风家风。施茶村还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开展线上工作培训,微信群转发学习、交流先进调解典型案例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壮大基层治理力量,施茶村构筑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打造了和谐施茶、法治施茶、美丽施茶,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东方样本。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施茶村蝶变的密码。(8分)1.解析: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阶级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①错误,④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并不是超历史的,它既不是永恒存在的,也不是永久不变的。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也会随之灭亡而灭亡,②错误,③正确。故本题选D。答案:D2.解析: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人权的尊重,③不符合题意。答案:C3.解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①正确。“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说明了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从国家的实际出发,即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②正确。“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强调的是立法,而不是法律的实施,③错误。“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与古语的意思不一致,④错误。答案:A4.解析:②错误,各国性质与基本国情不同,不能将西方国家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④错误,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答案:C5.解析:法律起规范作用,道德起教化作用,②错误。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材料的主体是人民法院,④错误。答案:A6.解析:②错误,材料与增加司法成本无关;④的表述与材料相反。答案:A7.解析: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是村委会。材料不涉及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①排除。该村以党建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体现了党的领导;落实民主选举制度,完善议事规则和村规民约,属于村民自治;使村民尊法学法用法属于法治;开展长者义诊和义剪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属于德治,②符合题意。民主选举制度属于选举民主,完善议事规则属于协商民主,③符合题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未实现现代化,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④错误。故本题选C。答案:C8.解析:A、C说法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错误,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答案:D9.解析:①错误,严格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③错误,行使审判权的主体是法院,不包括检察院。答案:D10.解析: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之内,不能够超越宪法和法律的限制,①错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这并不违背依法治国的原则,②④符合题意。特殊群体由于本身的特殊性理应受到特别的保护,并不是不同群体由于本身的特殊性都能享受到特别的保护,③错误。故本题选D。答案:D11.解析:根据教材可知,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保障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故①④正确。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二者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②不选。法治建设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塑造、协调、规范作用,故③不选。答案:B12.解析:“国家文物局设立12359文物违法举报电话”意在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行使公民监督权,是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障人民根本权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①对应正确。开展“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活动不涉及法律手段,不能对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②排除。“李某犯盗掘古墓葬罪,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处罚金人民币50 000元”说明国家惩治违法犯罪,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对应正确。“建设高质量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强调的是质量问题,未涉及“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④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13.解析:关键词①:写进二十大报告→可联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关键词②:根据新时代妇女工作特点和妇女事业发展的要求→可联系科学立法要符合国情和实际。关键词③:此次修订回应社会关切,人格权益的相关表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婚姻家庭编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可联系回应了社会关切,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关键词④:倡导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鼓励和支持妇女自强→可联系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答案: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保障妇女权益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及修法体现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2分)②新法将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等内容写入回应了现实关切,真正体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良法。(2分)③新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婚姻家庭编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构建体例统一、表述一致的法律体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2分)④新法修订以法治为指引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2分)14.解析:有效信息①:以党建为引领→可联系坚持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信息②: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可联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有效信息③:接受法治教育、涵养良好乡风家风→可联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效信息④: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开展线上工作培训→可联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乡村治理智能化、高效化。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②乡村治理要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落实基层群众自治权,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保障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③坚持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在保障民众权益、协调矛盾冲突等方面的规范作用。④坚持以德治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重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德治教化。⑤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乡村治理智能化、高效化。(每点2分,回答出任意4点即可满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