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精练50 把握逻辑要义一、选择题1.“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语词,也是一个多义词。对下面语句中的“逻辑”所表达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贫穷才是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逻辑?——观点、论调 ②普及逻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规律、规则③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逻辑学 ④“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一逻辑不能成立。——理论、论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4·九省联考黑龙江、吉林卷]漫画中小朋友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A.偷换概念 B.定义过窄C.轻率概括 D.自相矛盾3.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因涉嫌此案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丙是案犯。乙:丁是案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如果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则以下断定为真的是(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4.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是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概括、抽象和总结。我们应当依据逻辑规律来制定思维规范。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下列违反同一律的是( )①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偷书不是偷 ②以人为本,我是人,所以,以我为本 ③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 ④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我的话是爱国者的话,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5.[2024·辽宁省名校联盟联考]下列选项与“小郭强颜欢笑,安慰着他那不省人事的爱人”这句话违反相同逻辑规律的是( )A.说“有的规律可以违背”这固然不对,但“所有的经济规律都不可违背”这种说法也太绝对化了。B.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年满十八岁,那么就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是对的,当然我也认为虽然一个人年满十八岁,但不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也有道理。C.砒霜是有害的毒品,又是有益的药物。D.有人说我这个人太骄傲。骄傲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为祖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6.“他们之间的矛盾,既不属于敌我矛盾,又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一论断( )①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②不具有明确性③同时否定了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④是一种形象思维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7.在班会上讨论“买饭该不该排队”时,某同学说“排队不好,不排队也不好”。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角度看,以下说法与该同学意思最接近的是( )A.有时应该排队,有时不应该排队B.排队与不排队,我只选择其一C.我赞成排队,我也赞成不排队D.我不反对排队,我也不反对不排队8.[2024·北京八十中模拟预测]交通协管员在路口拦下一辆闯红灯的汽车,质问司机:“你怎么不遵守交规?闯红灯撞了行人怎么办?!”司机答道:“你又不是警察,考我什么交规?”从思维逻辑基本规律看,这位司机的回答( )A.符合同一律的要求,做到了“首尾一致”B.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避免了“两不可”的错误C.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作出“自相矛盾”回答D.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9.[2024·北京人大附中检测]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下列违反同一律的是( )①买茶人问:你这儿有好茶吗?卖茶人答: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的茶 ②小明在黑板上默写,错字连篇,老师说:你为什么写了这么多白字?小明回答:我用白粉笔写字当然是白字了③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④我不同意外星人存在的观点,也不同意外星人不存在的观点。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信则有,不信则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4·山东济宁联考]《山东省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规定:“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下面是路口执勤交警与一未按要求佩戴安全头盔的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的一组对话。交通警察:“你为什么没戴头盔,你不知道今年的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吗?”电动自行车骑车人:“我以前骑电动车一直是佩戴头盔的,这是第一次。”下列对电动自行车骑车人出现的逻辑错误分析正确的是( )A.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B.违反了矛盾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C.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D.违反了下定义的要求,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11.三个小学生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窗户玻璃,老师问是谁打碎的,甲说:“不是我。”乙说:“不是我。”丙说:“是甲打碎的。”如果只有一个学生说了真话,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甲说了真话,乙打碎了玻璃B.丙说了真话,甲打碎了玻璃C.乙说了真话,丙打碎了玻璃D.丙说了假话,乙打碎了玻璃12.甲问:“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也不反对。”乙的回答( )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二、非选择题13.[2024·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台湾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国的领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023年3月7日,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对记者说,美国尊重一个中国原则,但“不希望看到与台湾有关的现状发生变化”。结合材料并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指出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观点的逻辑错误。(6分)14.[2024·山西朔州怀仁市第一中学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甲与乙是隔壁邻居,甲喜欢深夜大声唱歌,影响了乙的睡眠。乙找到甲说:“你晚上唱歌扰民,影响我睡觉了。”甲辩解道:“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对乙的要求置之不理。乙因此长期失眠,经医疗机构鉴定为轻度抑郁症,住院治疗后才有所好转。乙因此要求甲承担责任,遭到甲的拒绝。后来乙上法院起诉甲,法院受理了此案。(1)“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判断这句话有没有逻辑问题,并说明理由。(5分)(2)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在此案中甲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并说明理由。(4分)1.解析:②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排除。③的“逻辑”指的是思维规律和规则,排除。①④正确。故本题选B。答案:B2.解析: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在统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题目中爸爸用尺子量小朋友身高,所说的长大是年龄,而小朋友把长大理解为成熟,在爸爸眼里,孩子永远都不够成熟,永远都长不大,A符合题意。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定义过宽或过窄,B不符合题意。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地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C不符合题意。一个思维形式不能即是a,又是非a,即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D不符合题意。答案:A3.解析:乙和丁的口供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必有一假。由“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这一条件可知,甲和丙说的都是真话,由此推出“丙是案犯,丁是主犯”。因此,丁说假话,作案的是丙和丁。故B正确,排除A、C、D。答案:B4.解析: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偷书不是偷”中“偷”与“不是偷”自相矛盾,这违反了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可知,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这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以人为本,我是人,所以,以我为本”和“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我的话是爱国者的话,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均偷换了概念,违反同一律,②④符合题意。“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中提出世上有鬼,“不同意”,同时世上无鬼,也“不同意”,犯了“两不可”逻辑错误,违反了排中律,③不符合题意。答案:C5.解析:“小郭强颜欢笑,安慰着他那不省人事的爱人”这句话中“强颜欢笑安慰”与“不省人事”自相矛盾,二者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违反了矛盾律。“有的规律可以违背”不对,“所有的经济规律都不可违背”说法太绝对,这违反了排中律,“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A不合题意。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年满十八岁,那么就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是对的;我也认为虽然一个人年满十八岁,但不一定有选举权这种说法也有道理。这两句话自相矛盾,违法了矛盾律,与题干所犯错误相同,B符合题意。砒霜是有害的毒品,又是有益的药物。这是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是哲学上的矛盾,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C不合题意。有人说我这个人太骄傲。骄傲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为祖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句子中前后两个“骄傲”不是同一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B。答案:B6.解析:该论断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思维缺乏明确性,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同时予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该论断属于抽象思维而不是形象思维,④排除。答案:B7.解析:“排队不好,不排队也不好”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我不反对排队,我也不反对不排队”也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二者意思接近,D符合题意。A项论断与原论断话题不一致,不符合题意要求。B项论断遵循了矛盾律,C项论断违反了矛盾律,皆不符合题意。答案:D8.解析:交通协管员质问司机怎么不遵守交规,司机却说“你又不是警察,考我什么交规”,这位司机的回答中途改变了讨论的对象或论述中心,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D正确,A错误。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同一方面.相互否定的思想必有一真,这位司机的回答与排中律无关;B排除。这位司机的回答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而不是作出“自相矛盾”回答,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答案:D9.解析:卖茶人所说的好茶与买茶人所说的好茶不是同一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故①正确。小明把老师所说的错别字的意思换成白字,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故②正确。③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故排除。④违反了排中律,故排除。答案:A10.解析:排中律的基本表述就是: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否”,不存在中间状态。题目中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偷换概念”,是违反了同一律,而不是排中律,故A排除。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是违反了同一律,而不是矛盾律,故B不选。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材料未涉及下定义的相关内容,故D排除。答案:C11.解析:排中律表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材料中甲与丙的话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由于“只有一个学生说了真话”,故乙的话必定为假,乙打碎了玻璃,由此可知,甲说了真话,丙的话为假,故选A。答案:A12.解析:“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有第三种情况存在,对“A”或“非A”暂不明确表态也是允许的,乙的回答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B正确。答案:B13.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指出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观点的逻辑错误”,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美国尊重一个中国原则,但“不希望看到与台湾有关的现状发生变化”→可联系教材“矛盾律”的知识作答,尊重一个中国原则和不希望看到与台湾有关的现状发生变化是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论断,而矛盾律要求两个论断必有一假,不能断定两个论断都成立,故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观点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答案: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成立。(关键信息:一致性的思维,矛盾律要求)(3分)②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国的领土,尊重一个中国原则,就必须尊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就必须尊重中国的统一。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一方面宣称尊重一个中国原则,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看到与台湾有关的现状发生变化”,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3分)14.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从同一律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可联系教材知识违背同一律所犯错误。关键词②:乙找到甲说:“你晚上唱歌扰民,影响我睡觉了。”甲辩解道:“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可联系教材知识同一律含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法律与生活》的有关知识,从侵权时应承担的责任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乙因此长期失眠,经医疗机构鉴定为轻度抑郁症→可联系教材知识侵权时应承担的责任;公民行使权利时应注意界限。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答案:(1)①这句话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2分)②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1分)③材料中乙说甲唱歌影响睡觉,是扰民的行为,而甲却说“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前后说的不是一个方向,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2分)(2)应当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2分)理由:根据民法典可知,公民行使权利时应注意界限,不得损害他人、社会、或国家的利益。(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