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白杨礼赞》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白杨礼赞》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白杨礼赞》预习导学案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情感。(重点)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重点)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难点)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曾任文化部长,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锻炼》《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名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0年,茅盾受朱德邀请,全家同去延安,在延安参观、访问,到鲁迅艺术学院等处讲学。后来,他们夫妇和董必武同志一起乘八路军军车从延安到重庆。茅盾早在20年代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工作。在延安,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他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的正直、朴质的品德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使他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3.题解:白杨礼赞
白杨:本文描写和讴歌的对象。
礼赞:对某事物或人物的赞美,现代汉语中指赞赏,是比赞赏更书面的一种用法,带有敬重和钦佩的心情赞美。
白杨礼赞: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赞美,所谓“礼赞”,既是“赞”——赞美,更是“礼”——敬意,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白树的赞美与敬意。
二、文体知识
散 文
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
特点:取材广泛,形式自由,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语言不受韵律的约束;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均可,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根据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三、写作手法
象 征
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的写作手法,这种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一事物进行细致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
本文作者就赋予了“白杨”以特殊的意义,通过礼赞白杨,突显“白杨精神”的崇高,这种精神象征着广大的北方农民,象征着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人侵而坚决抵抗保卫家园的抗日军民,象征着抗日军民骨子里那种坚贞不屈、奋勇顽强的精神。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一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也就是说将个人之“志”(志向、情趣、情感、理想、追求等)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因此,这类散文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物与志的结合,象征的手法是很好途径。
托物言志的特征:
(1)寄托性,“托物”是手段;(2)联想性,联想是纽带;(3)抒情性,“言志”是目的。如:七年级下学期学过的《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都是托物言志散文。
植物 特点 象征意义 诗句
松柏 苍劲耐寒 坚贞不屈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竹 虚心有节 谦虚礼让,气节高尚 此君气节极伟特,令人爱之舍不得。—郑思肖《爱竹歌》
梅 迎寒怒放 不畏艰苦,坚贞不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菊 傲霜而立 避世隐居,淡泊名利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柳 灵活强健 生命力强,依依惜别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荷 出淤泥而不染 清廉高洁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四、写作特点
由远及近,由物及人。
文章在引出白杨树之前,勾勒了黄土高原的广阔平坦,在这个旷远的背景中,作者突然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由远及近;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是由物及人。文章尽情赞美了白杨树及其象征的人和精神,这就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艺术。
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文章开头用“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赞颂之情,结尾用“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首尾呼应,赞美白杨树的感情线索一脉相承,贯串始终。
五、课文内容解读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六、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第三部分(第5至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至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结构图解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原名 ,字 ,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 》《 》等。本文体裁是 ,“礼赞”含有 之意。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倔(juè)强 潜(qián)滋暗长
B.开垦(kěn) 倦怠(dài) 虬(qiú)枝 无边无垠(yíng)
C.锤(chuí)炼 秀颀(qí) 晕(yùn)圈 恹(yàn)恹欲睡
D.宛(wǎn)然 鄙(bǐ)视 折(zhé)断 坦荡如砥(dǐ)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 ) 主宰( ) 倦怠( ) 坦荡如砥( )
丫枝( ) 倔强( ) 婆娑( ) 潜滋暗长( )
虬枝( ) 伟岸( ) 傲然( ) 恹恹欲睡( )
宛然( ) 秀颀( ) 鄙视( ) 旁逸斜出( )
晕圈( ) 楠木( ) 锤炼( ) 不折不挠( )
4.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
(2)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     )
(3)起支配、控制作用的力量,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 )
(4)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
(5)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
(6)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
(7)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词。( )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有一株株傲然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B.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寻章摘句、咬文嚼字什么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C. 在学校组织的迎新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吃美食赏美景,共享天伦之乐。
D. 夜已经深了,皓月当空,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在月光的照耀下婆娑起舞,充满诗意。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中的“白杨树”“平凡”“赞美”三个词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通过学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使我对白杨树、对西北军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该句缺主语,可删掉“使”。
C.“你是喜欢茅盾笔下的白杨树 还是喜欢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 ”该句标点使用无误。
D.《白杨礼赞》一文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7.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②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③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④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8.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4)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9.自读课文,请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
第1段:
第4段:
第6段:
第8段:
第9段:
10.综合性学习。
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漫步,你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请你来参加“语文伴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尽情展示你的语文能力吧!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霜刀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却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地区,耐严寒,零下40摄氏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1)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3)梅、兰、竹、菊“四君子”常被世人用来寓意高尚的品德。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写出其象征意义。
示例:竹——筛风弄月,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白杨礼赞(节选)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②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③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④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⑤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第①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加点字的作用及效果。
3.选文第④段从哪几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其作用是什么?
4.文中说白杨树是一种“极普通”又“不平凡”的树,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理由。
(二)课外阅读理解。
枫叶礼赞
叶孟
我爱枫叶,因为她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做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做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做血,那恰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1.从本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第15课 《白杨礼赞》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原名 ,字 ,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 》《 》等。本文体裁是 ,“礼赞”含有 之意。
【答案】茅盾;沈德鸿;雁冰;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抒情散文;尊敬和赞美
【解析】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的良好习惯。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倔(juè)强 潜(qián)滋暗长
B.开垦(kěn) 倦怠(dài) 虬(qiú)枝 无边无垠(yíng)
C.锤(chuí)炼 秀颀(qí) 晕(yùn)圈 恹(yàn)恹欲睡
D.宛(wǎn)然 鄙(bǐ)视 折(zhé)断 坦荡如砥(dǐ)
【答案】D
【解析】A. 倔(jué)强; B. 无边无垠(yín); C. 恹(yān)恹欲睡
故答案为D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 ) 主宰( ) 倦怠( ) 坦荡如砥( )
丫枝( ) 倔强( ) 婆娑( ) 潜滋暗长( )
虬枝( ) 伟岸( ) 傲然( ) 恹恹欲睡( )
宛然( ) 秀颀( ) 鄙视( ) 旁逸斜出( )
晕圈( ) 楠木( ) 锤炼( ) 不折不挠( )
【答案】开垦(kěn)主宰(zǎi) 倦怠(dài) 坦荡如砥(dǐ) 丫枝(yā) 倔强(jiàng) 婆娑(pó suō) 潜滋暗长(qián) 虬枝(qiú) 伟岸(àn 傲然(ào)恹恹欲睡(yān)
宛然(wǎn) 秀颀(qí) 鄙视(bǐ) 旁逸斜出(yì) 晕圈(yùn) 楠木(nán) 锤炼(liàn) 不折不挠(náo)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4.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
(2)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     )
(3)起支配、控制作用的力量,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 )
(4)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
(5)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
(6)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
(7)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词。( )
【答案】婆娑 倔强 主宰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不折不挠 妙手偶得
【详解】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结合所给意思写出对应的成语。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有一株株傲然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B.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寻章摘句、咬文嚼字什么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C. 在学校组织的迎新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吃美食赏美景,共享天伦之乐。
D. 夜已经深了,皓月当空,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在月光的照耀下婆娑起舞,充满诗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C.使用有误,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该成语用错对象 故选C。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中的“白杨树”“平凡”“赞美”三个词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通过学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使我对白杨树、对西北军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该句缺主语,可删掉“使”。
C.“你是喜欢茅盾笔下的白杨树 还是喜欢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 ”该句标点使用无误。
D.《白杨礼赞》一文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答案】C
【解析】C项,该句标点使用有误。该句是一个选择问句,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故选C。
7.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②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③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④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解答时,首先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再根据各项句子的内容一一判断。第一句“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是比喻,第二句“伟丈夫”是比喻,即可答案为C。
8.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3)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4)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答案】(1)描写 (2)抒情 (3)议论 (4)记叙
【解析】考查分析常见表达方式作用的能力。这类题的解答也是以相关的文体知识为基础,要能熟练判别五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解答时,从句子特点出发,分析其在不同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9.自读课文,请找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
第1段:
第4段:
第6段:
第8段:
第9段:
【答案】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课文重点句子的能力,文章主要围绕着“不平凡”反复礼赞白杨树,突出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不平凡”贯穿全文,是文章的抒情线索。感情由浅入深,赞美越加强烈而真诚,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
10.综合性学习。
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漫步,你的收获一定不少。现在,请你来参加“语文伴我成长”的综合实践活动,尽情展示你的语文能力吧!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霜刀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却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地区,耐严寒,零下40摄氏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1)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3)梅、兰、竹、菊“四君子”常被世人用来寓意高尚的品德。请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写出其象征意义。
示例:竹——筛风弄月,清雅淡泊,是为谦谦君子。
【答案】(1)示例: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2.白杨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做人也应该学习白杨树这样的品质。
3.示例一: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示例二:兰: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示例三:菊:傲霜斗寒,清雅脱俗,是为世外隐士。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文本重点赞扬了白杨树的“傲骨”精神,据此可拟写为:赏白杨崇敬傲骨精神。
(2)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细读这两则材料可知,材料一,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白杨树的不畏严寒和坚韧不屈;材料二,主要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特性和用途进行了科学的介绍。据此分析整合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作用,仿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植物写出其象征意义即可。如: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菊:傲霜斗寒,清雅脱俗,是为世外隐士。
二、探究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白杨礼赞(节选)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②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③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④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⑤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第①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加点字的作用及效果。
3.选文第④段从哪几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其作用是什么?
4.文中说白杨树是一种“极普通”又“不平凡”的树,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理由。
【答案】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2.两个代词中“那”是指白杨树还在远处,要引出对它的描写;“这”表示白杨树的形象已经完整地呈现在眼前,要展开对它的评论。“实在是不平凡”是对白杨树形象的赞美,
3.干、枝、叶、皮。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紧扣“力争上游”,为写白杨树的精神美作铺垫。
4.不矛盾。“极普通”是指它的生长环境、普遍性和外形特点,“不平凡”指它的精神气质和象征意义,这两个评价针对的是白杨树的两个方面。
【解析】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此题要从渲染的角度,暗示的角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来分析作答。要答出对中心思想的作用。
2.考查文字的表现力。这两个词都是指示代词。要弄明白指代的内容就得读懂上下文。这些代词都有强调的意味。“那”强调白杨树还在远处。“这”强调已经完整地呈现在眼前。“决不是平凡”是赞美白杨树形象的品格。
3.一问,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要按顺序分别答出“干”、“枝”、“叶”、“皮”这几个方面。二问,写外形的作用。外形美是为了衬托白杨树的内在美,也就是衬托白杨树的精神和品格。
4.“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好概括了白杨树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形,一个是内在。所以不矛盾。答此题一定要读懂内容,区分层面。
(二)课外阅读理解。
枫叶礼赞
叶孟
我爱枫叶,因为她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做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做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做血,那恰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1.从本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答案】1.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2.①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②引用《董西厢》的警句,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彩。4.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5.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解析】1.此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并加以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抓住概括性的语段(1、5段)加以整合。
2.此题考查对衬托手法以及引用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解答。
3.此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时要从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入手,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4.此题考查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作者笔下的枫叶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5.此题考查文章的行文思路。解答时要注意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即由外及内,层层深入。
植物的象征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