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4课 《愚公移山》预习导学案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重点)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难点)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相传是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可谓家喻户晓,文为流传。2.创作背景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来自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3.资料链接《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毛泽东同志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二、文体知识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寓言的特点①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②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③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④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⑤“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本质上属于一种类比似的间接表达。三、写作特点1.故事情节安排巧妙。全文虽篇幅短小,却写得曲折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之力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十分简陋,而倒土石的地点“渤海之尾”又十分遥远,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但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乃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真是“大智若愚”啊!如此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的写来,愚公的性格表现的极其鲜明。故事中的一些细节,如愚公妻子的“献疑”、京城氏孀妻之子的“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等都很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对比衬托表现人物。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看似愚蠢实则高尚,一个看似精明实则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若愚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用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始;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等等。四、课文内容解读《愚公移山》一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五、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第一层(第1段):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第二层(第2段)开端:愚公提议移山,全家人讨论决定运土石的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第三层(第3段)发展:河曲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的思想。第四层(第4段)高潮和结局: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命人将山移走。结构图解读准字音、节奏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课文解读原文与翻译 注释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评析: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北山 愚公者,年 且九十 ,面 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山而居。 惩山 北之 塞,出 入 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的阻塞,出来进去(都得)之迂也, 聚 室而 谋曰:“吾与汝毕力 绕道行走,(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平 险 , 指通 豫 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 许。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其 妻 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 之丘, 如太行、王屋 何 ? 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 焉置土 石 ?” 杂 曰:“投 诸 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道:“把它扔 渤海之 尾,隐土之北。”遂 率 子孙 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 荷担者 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 (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始龀, 跳 往 助 之。寒暑易节, 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始一反焉。往返一次。 评析:写愚公提议移山并开始移山,故事的开端。 河曲智叟笑而 止之 曰:“甚矣,汝之不河曲智叟嘲笑着并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惠! 以 残 年 余 力,曾不能毁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山之一 毛,其如 土 石 何 ?”一棵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 不可 彻北山愚公长叹着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 地步,竟然连寡妇和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子存焉。子 又生孙, 孙 又生 子;子 又有子,儿子在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子 又有 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山 不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 加增,何苦而 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增加高度,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了。 评析:写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这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 操 蛇之 神闻 之,惧 其不已也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 告 之于 帝。 帝感其 诚 , (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 夸娥氏二 子负 二 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一 厝 朔 东,一 厝 雍 南 。 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自此 ,冀之南, 汉之 阴 ,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 无 陇 断焉。也)没有高山的阻隔了。 评析:写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命夸娥氏二子把山移走,这是故事的结局。 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州。且:将近。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谋,谋划,商量。汝: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尽河南黄河以南一带。汉阴:汉水南岸。阴,指删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且蔫置土石: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蔫,往哪里。置,放置、安放。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抗。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京城:复姓。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寒暑易节,始一反蔫: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蔫,语气词。叟:老人。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到了这样严重的地步,甚,严重。惠,同“慧”,聪明。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毛:指草木。其: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虽:即使。穷匮:穷尽。苦:愁苦,这里指担心。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帝:神话中的天帝。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同“措”,放置。朔东,朔方东部,今陕西北部一带。雍: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陇断:山冈阻隔。陇,高地。断,隔绝。全文翻译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极高,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一、预习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万仞(rèn) 豫南(yù) 箕畚(fèn) 山北之塞(sè)B.魁父(kuí) 智叟(sǒu) 叩石(kòu) 出入之迂(yū)C.始龀(chèn) 朔东(sù) 雍南(yōng) 一厝朔东(cuò)D.始龀(chèn) 冀州(jì) 穷匮(guì) 孀妻弱子(shuā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厝朔东,一厝雍南。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4..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5. 文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6.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B.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年且九十 (2)寒暑易节(3)杂然相许 (4)且焉置土石(5)何苦而不平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7)固不可彻 (8)虽我之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文: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 。9.理解性默写。(1)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 , 。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 , 。(2)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 。(3)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 , 。(4)《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 , , ?(5)愚公移山的结果: , , 。10.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摘自歌曲《愚公移山》)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摘自《重庆晚报》)(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二、探究案(一)课内阅读理解。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身亡所寄 B.始龀/始一反焉C.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至于负者歌以途 D.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用神话结尾,构思新颖,请对这一结尾做出评价。(二)课外阅读理解。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葬。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①凌空而去( ) ②与钱一万( )③知其贤 ( ) ④天之织女( )(2)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3)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迪?第24课 《愚公移山》预习导学案(含答案)一、预习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万仞(rèn) 豫南(yù) 箕畚(fèn) 山北之塞(sè)B.魁父(kuí) 智叟(sǒu) 叩石(kòu) 出入之迂(yū)C.始龀(chèn) 朔东(sù) 雍南(yōng) 一厝朔东(cuò)D.始龀(chèn) 冀州(jì) 穷匮(guì) 孀妻弱子(shuāng)【答案】B【解析】A.箕畚(fèn)——běn;C. 朔东(sù)——shuò;D.穷匮(guì)——kuì;故选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厝朔东,一厝雍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A项“反”通“返”,B项“惠”通“慧”,C项没有通假字,D项“厝”通“措”。故答案为:C。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答案】B【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B项“其”是语气词,其它三项“其”都是代词。故答案为:B。4..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答案】D【解析】A.句意是: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正确的停顿: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句意是: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正确的停顿: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句意是:河湾上的智叟讥笑着阻止他干这件事,说。正确的停顿: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D.句意是: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正确的停顿: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故选D。5. 文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答案】D【解析】D项,原文中并未体现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且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没有形成对比。6.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B.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一些生动的细节。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意在突出愚公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故答案为:C。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年且九十 (2)寒暑易节(3)杂然相许 (4)且焉置土石(5)何苦而不平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7)固不可彻 (8)虽我之死【答案】(1)将近(2)更替 (3)赞同 (4)哪里 (5)愁苦,文中指担心 (6)指草木 (7)通达,文中指改变 (8)即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易”是“交换”的意思,“虽”是“即使”的意思。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文: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 。【答案】(1)(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2)我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3)(他们)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4)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5)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铲不平?【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考生要理解文意,辨析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找出后要联系句子进行分析。(1)句中的“惩”“塞”“迂”是关键词。意思为“苦于”“阻塞”“迂回。这里指绕远路”。(2)关键词“指”“险”,意为“通假字,通“直”直达”;“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关键词“箕畚”。意为“名词作状语,用箕畚”。(4)“寒暑易节”指冬夏换季。(5)关键词“何苦”意为“担心什么,宾语前置”。9.理解性默写。(1)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 , 。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 , 。(2)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 。(3)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 , 。(4)《愚公移山》中表明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 , , ?(5)愚公移山的结果: , , 。【答案】(1)交代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2)河曲智叟亡以应 (3)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解析】本题通过默写的形式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找准句子,并且在书写中不能有错别字的出现,不能添字也不能漏字。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1)交代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2)河曲智叟亡以应(3)侧面烘托移山指难的句子: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0.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激情。(不少于60字)(2)下面是同学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个定义。材料一: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摘自歌曲《愚公移山》)材料二:17年前,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12年来,为了修路,86岁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跟他一同修路的大儿子的妻子也选择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摘自《重庆晚报》)(3)下面是同学们在学习《愚公移山》中“你说我说”环节的不同观点,请你也说说你的不同观点。观点一: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愚公的做法不可思议。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不值得提倡。观点二:愚公其实根本不应该去移那大山,而应该直接把家搬到山前面去。这样要比移大山省事多了,也用不着花祖祖辈辈那么多代人的时间去移一座大山。相信和愚公同样住在山后的人都会选择搬家,而不是选择去移山。【答案】1.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篇优秀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篇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2.愚公移山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3.愚公让子孙后代来移山,实际上是毁了子孙的前程,因小失大,谈不上“智”。【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开场白的能力。开场白的特点: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围绕“愚公移山”的启示和意义拟写即可。2.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所谓的“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大胆拟答,做到语句通畅、表意明确。平时需要针对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师长多讨论、多交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都可得到提高。二、探究案(一)课内阅读理解。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身亡所寄 B.始龀/始一反焉C.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至于负者歌以途 D.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用神话结尾,构思新颖,请对这一结尾做出评价。【答案】1.D 2.(1)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2)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加高度,还愁什么挖不平呢?3.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增强了艺术效果,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侧面衬托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A.亡:都是“无,没有”;B.始:都是“才”;C.负:都是“背着,肩负”;D.且:况且/将近;故选D。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以(凭借)、曾(连……都)、损(削减)、如……何(把……怎么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穷匮(穷尽)、加增(增长)、苦(愁)”几个词是重点词语。3.本题考查对文章技巧的理解与分析。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文章结尾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移走了两座大山,运用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据此概括作答。(二)课外阅读理解。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葬。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①凌空而去( ) ②与钱一万( )③知其贤 ( ) ④天之织女( )(2)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3)读了这则神话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迪?【答案】1.①离开 ②给 ③代词,他 ④代指董永的2.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要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德。3.①知恩图报; ②好人有好报; ③恪守承诺; ④孝敬长辈。【解析】1.本题考查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识记、积累和理解能力。考文言文此类题必考,平时要注意对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加强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意义,多积累,学会迁移。题目中的“去”“与”“其”“之”都是常见的文言字词,联系平时学过的意思,结合语境不难做出。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属于必考题,做这类题,平时要注意多积累词汇,宜采用直译法。注意遵循原文风格,译准关键词,识别通假、多义、活用、异义、倒装句等文言文语言现象。如“小人”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看注释,这里的意思是“贫穷无知的人”,“服勤”是两个词语,意思是“服侍”“勤劳”,翻译时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为“勤劳服侍”。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是读了文章后谈感悟和体会。做好这类题,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如,从“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可以看出董永知恩图报,从“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可以看出他孝敬长辈,从他守孝满了之后再回到主人家可以看出他有信用,恪守承诺。围绕董永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品质谈启迪即可。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愚公移山》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