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导学案 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导学案 练习)

资源简介

课题训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九省联考广西卷,1]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墓地中,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部分大、中型墓祔葬有车马坑。墓葬间没有明确界标,分为6个组群,组群中以大墓为中心,布局有一定规则,很少相互打破。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家族观念约束加强 B.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儒家礼制约束强化 D.族权与政权相统一
2.[2024·辽宁抚顺一模]如图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它体现了(  )
A.此陶钵是用来喂猪的器皿
B.猪开始成为十二生肖之一
C.原始绘画的抽象主义风格
D.动物驯化家畜饲养的发展
3.[2024·北京东城区统考]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器时代,并称之为“方国”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唯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器时代的特征是(  )
A.经济生活经历了第一次革命
B.阶级分化明显,孕育国家雏形
C.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D.崇尚敬天保民,形成礼乐制度
4.[2024·重庆模拟调研]据学者研究,商代“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王之下还有诸多巫官,“卜风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西周后,王不再兼任巫之职,巫官的职能也逐渐被其他世俗官职所取代,只集中在宗教的某一方面。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王权与神权相脱离 B.天子不能有效集权
C.人文理性色彩增强 D.国家机器运转有序
5.[2024·天津和平区一模]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商汤周武王这样做,旨在(  )
A.减少政局动荡 B.承袭前代制度
C.构建政治认同 D.形成官僚政治
6.[2024·安徽池州统一监测]据《管子·桓公问》的记载,“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淮南子·主术训》也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的记述。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  )
A.蕴含着原始民主因素
B.受制于社会舆论导向
C.重视社会道德的构建
D.强调君民关系的和谐
7.[2024·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据《尚书·舜典》载:安抚边远笼络近处,亲厚有德之人,信任善良之人,拒绝邪佞之人,则“蛮夷率服”。这反映了(  )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C.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D.宽严相济的政治智慧
8.[2024·湖南长沙月考]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据载,太公吕尚受封就国后,“因其俗,简其礼”,使“齐为大国”;而周公长子伯禽受封治鲁则经历了一番“变其俗,革其礼”的建国过程。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控制
C.阻碍了多元一体文明的发展
D.巩固了西周贵族的世袭特权
9.[2024·湖南雅礼中学月考]周武王灭商后,对商原统治地区“复盘庚之政”,对鲁、卫两国要求“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即顺从当地的民俗,奉商之正朔,而以周代法令来约束。这些举措(  )
A.挑战分封制等级秩序
B.说明周朝因仁义而统一天下
C.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D.有利于“家国一体”的形成
10.[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夏、商、西周时期,“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菆位”,到东周时期,各国宫城内的祭祀遗迹已很少见,社祀宗庙等礼制性建筑已被移出宫城。这一变化表明(  )
A.族权与政权趋向于结合
B.神权对政治的影响减弱
C.贵族分封制度日益瓦解
D.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
11.[2024·广东惠阳高三质检]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
B.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C.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
D.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
12.[2024·吉林模拟]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周字的甲骨文字形。材料反映了周人(  )
A.擅长农耕种植 B.严格实行了井田制
C.禁止私田存在 D.建立了大规模城邦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0分)
13.[2024·重庆南开中学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水英雄,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通过十数年对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的治理,使饱受水患之苦的百姓逐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大禹堪称中国古代圣王的典范,所以“禹劳天下,而死为社”,成为了古代社会的社稷之神、国家之神,得到了历代王朝的册封与祭祀。从秦朝到明清,对大禹的官方祭祀和民间崇拜规格越来越高。国家的宣教及大禹信仰官方地位的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地方信仰的发展。在主要的江河湖畔,尤其是黄河、京杭运河沿岸分布有大量禹王庙宇。明清时期,湖北、湖南两省商人往往在异地修建禹王宫,作为商业会馆,用以贸易交流、祭祀神灵、联络乡情,增强本省商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大禹已成为华夏民族坚忍卓绝、勤恳不息、尊重自然、艰苦奋斗精神传承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摘编自郑民德《大禹治水:历史变化
中的国家信仰与社会崇拜》
根据材料提供信息,围绕“大禹崇拜”,自拟一个具体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4.[2024·北京朝阳区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人类学家发现,“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王国维以实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颉刚先生认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禹”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禹”的定义是“禹,虫也”,因此,“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
遂公盨(xǔ,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被偶然发现)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10行98字。首句的“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
利用上述材料,说出你对“大禹治水”的理解。如何看待“古史辨”派提出研究东周以前的历史“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1.答案:B
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陶钵是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用具,在陶钵上绘制猪纹说明猪这一动物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陶器是当时人们最先进的生活用具,由于生产力水平低,陶钵不可能用于喂猪,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生肖的出现与小农经济的产生有关,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河姆渡文化则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抽象主义风格绘画的特征之一是看不出具体的物品样貌,题图在陶钵上可以明显看出是一只猪的外观,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器时代”及所学知识可知,玉器时代应在夏、商、周(青铜时代)三代之前,再结合材料中“首领‘唯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可知,这一时期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国家的初始形态已具备,B项正确。
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代商王集王权和神权一体,到周代时期,王是世俗权力的代表,神权则由具体的官职替代,说明周代王权即世俗权力凌驾于神权之上,说明宗教色彩在淡化,人文理性色彩增强,故选C项;王权和神权分离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说明的问题,排除A项;周代还未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因此天子不能集权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神权和王权的变化,并不涉及整个完整的国家机器,因此不能得出国家机器是否正常运转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C
5.解析:据材料“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以主殷商的祭祀”可知商朝和西周建立之初,维持前代的祭祀,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被推翻政权对新政权的抵制,进而减少政局动荡,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政权维持前代的祭祀,如“封武庚于朝歌,以主殷商的祭祀”,这种维持前朝的祭祀并不属于对前代制度的继承,排除B项;通过继续保持对前朝的祭祀,减少对新政权的抵制,构建政治认同,其目的是减少政局动荡,所以,构建政治认同是达成目的的方式,并非目的,排除C项;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推动了官僚政治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管子·桓公问》记载黄帝建立明台的咨议制度,就是为了从上面搜集贤士的意见;尧实行衢室的询问制度,也是为了从下面听取人们的呼声,《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舜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这些都是古代政府和君王听取百姓意见建议的做法,蕴含民主因素,故选A项;材料体现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注重听取民众意见,但未提及民众意见对国家政策和君王决策的影响,故不能得出政治受制于社会舆论,排除B项;材料所述做法是为了听取民意,而非构建道德,排除C项;中国古代君民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仅凭君主听取民众意见,不能得出君民关系和谐,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在治国理政中应该安抚边远臣民笼络较近的臣民,信任、亲厚善良有德之人,远离拒绝邪佞小人,反映了宽严相济的政治智慧,故选D项;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指从分散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与材料中用人理政之法不同,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早期三代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尚书》主要是记载尧舜至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排除B项;家国同构是将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根据材料“太公吕尚受封就国后,‘因其俗,简其礼,……伯禽……‘变其俗,革其礼’”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可以因地制宜地对封国进行管理,因而太公吕尚和伯禽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手段,这有利于封国接受和认同西周的管理,推动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没有直接管辖权,因此西周尚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控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统治,有利于多元一体文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巩固西周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是宗法制,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西周初年,对原来商朝统治区以周代法令约束,同时保留“商之正朔”,这些举措既顺应了民俗,又强化了对相关地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故选C项;周初因俗而治是顺应了分封制,而非挑战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周朝顺从民俗等举措的影响,而不是因仁义统一天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家国一体的民族心理是指家国同构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这与“顺从当地的民俗,奉商之正朔”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由材料可知,夏、商、西周时期建国建都时先设置宗庙和神社,说明统治者借助神权维护统治,而东周时期“祭祀遗迹已很少见,社祀宗庙等礼制性建筑已被移出宫城”,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宗教祭祀活动减少,说明神权对政治的影响减弱,故选B项;由材料“社祀宗庙等礼制性建筑已被移出宫城”可知,族权对政权的影响力不断减弱,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分封制的瓦解,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城市建筑中的宗庙和神社,不能体现出城市建筑规模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答案:B
11.解析:据材料“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可知,古史系统由传说构成,源远流长,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故选D项;三皇五帝属于传说,目前没有可靠的史料证明确有其人,排除A项;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排除B项;三皇五帝属于部落联盟时代,当时还没有君权神授的观念,排除C项。
答案:D
12.解析:据材料甲骨文图片并结合知识可知,“周”字的甲骨文字形体现了人在田地耕种的场景,故选A项;周朝才实行井田制,而甲骨文属于商朝文字,仅能反映当时与周人相关的生产生活状态而非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周人对私田的态度,排除C项;城邦出现在古希腊,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排除D项。
答案:A
13.解析:据材料“从秦朝到明清,对大禹的官方祭祀和民间崇拜规格越来越高。国家的宗教及大禹信仰官方地位的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地方信仰的发展”,可以总结观点为“大禹崇拜在中国古代日益得到官方重视”。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分析,如: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大禹作为中国古代治水英雄,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大禹崇拜逐渐形成并受到政府的重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大禹作为中国古代圣王,其“三过家门而不入”后建功立业的政治成就,随着秦汉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建立,大禹崇拜有助于加强政治正统性和政治凝聚力,故历代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对大禹的祭祀;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大禹为了治水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德精神,都符合儒家传统的圣王标准。有利于巩固加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历代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对大禹的祭祀;从经济的角度看,随着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经济的开发,小农经济得到充分发展;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使得大禹崇拜带有利于农耕、风调雨顺、海清河晏等思想寄托,所以大禹崇拜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最后进行总结:综上所述,古代信仰文化的形成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
答案:示例
观点:大禹崇拜在中国古代日益得到官方重视。(2分)
分析:大禹作为中国古代治水英雄,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大禹崇拜逐渐形成并受到政府的重视。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看,大禹作为中国古代圣王,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德精神,建功立业的政治成就,都符合儒家传统的圣王标准。随着秦汉大一统中央王朝的建立,大禹崇拜有助于加强政治正统性和政治凝聚力,故历代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对大禹的祭祀。(4分)
从经济的角度看,随着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经济的开发,小农经济得到充分发展;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使得大禹崇拜带有利于农耕、风调雨顺、海清河晏等思想寄托,所以大禹崇拜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4分)
综上所述,古代信仰文化的形成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2分)
14.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反映了中国早期社会的变迁、先民与洪水抗争的势力;根据材料“《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可知,神话传说保留了远古信息,《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为进一步考证史实提供证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古史辨”派产生的时间以及“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史辨”派产生于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以实证的态度、从考证史料的角度出发对古史提出质疑,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学术的发展;历史条件、立场方法及史料的局限性等因素造成对历史的不同解释;应运用文献考证与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鉴别多种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答案:理解:“大禹治水”反映了中国早期社会的变迁、先民与洪水抗争的努力;神话传说保留了远古信息,《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为进一步考证史实提供证据。(4分)
“古史辨”派产生于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以实证的态度、从考证史料的角度出发对古史提出质疑,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学术的发展;历史条件、立场方法及史料的局限性等因素造成对历史的不同解释;应运用文献考证与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鉴别多种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6分)(共54张PPT)
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______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________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________。
群居
元谋人
北京人
2.新石器时代
(1)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________,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________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存
①黄河流域:________(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
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
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原始农业
多元一体
仰韶文化
3.原始社会组织
(1)三个阶段:分为原始人群、________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①社会变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文明的萌芽:________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母系氏族
私有制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时代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期
①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________。
②尧、舜实行“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3)“万邦”时代: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________的初始形态。
华夏始祖
国家
2.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世袭制:启继位,________代替了禅让制。
(3)国家管理
(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____________,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夏王 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________、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世袭制
军事
二里头遗址
知识点三 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1.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后定都于殷。
(2)历史遗存:殷墟出土________和许多青铜器。
(3)政治统治: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________。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2)制度:实行________和宗法制,加强地方统治,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发“________”,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4)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____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甲骨文
内外服制
分封制
国人暴动
犬戎
3.商周社会经济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___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3)手工业:________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井田制
青铜铸造
1.思维拓展——原始社会的分期及代表
(1)按社会组织划分:
①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
②母系氏族社会:山顶洞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
③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2)按生产工具划分:
①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
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2.学术情境——探究古人类文化遗址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
思考:据此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当时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可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属于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3.概念阐释——贵族政治
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
4.学习情境——商朝盛行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思考:商朝为什么神权政治盛行?
提示: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能力;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统治。
5.社会情境——国野制
(1)“国”,亦称“乡”,一般来说,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
(2)“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亦称庶人。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
思考:周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6.易误提醒——“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性质的差异
(1)“武王伐纣”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这种斗争以反抗商纣王的暴政为号召,具有顺应民意的正义性。
(2)“国人暴动”则是平民反抗奴隶主暴虐统治的起义。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多元一体,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01 史料实证——中华文明的起源
史料一 我国境内各考古学文化大体上可分为六大文化区系。它们是:(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这六大区系内,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方类型。——摘编自苏秉琦《考古寻根记》
史料二 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学对历史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1)特点:①本土化。中国是远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②多元化。除了黄河、长江流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2)意义:与文献材料相互印证,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
(2)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原生性 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
可信性 我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整体性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离不开多元文化的融合,各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
连续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02 分析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史料 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这就说明中国文化起源地不限于中原一个中心,而有若干中心区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和交融,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摘编自丁季华《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
【史料导读】 史料出处指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注意史料有效信息:“自成系统”“交流和交融”。
根据史料,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途径。结合所学,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
[提示] 
途径: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和交融,共同为古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特征: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相互交融、绵延不断。
【史论拓展】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一体性
多元性 (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具有辐射周围地区的作用
03 探究论证——“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
史料一 国宝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
——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史料二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
——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
【史料导读】 (1)“中国”最初的含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2)在古代历史中“中国”的衍生含义更加丰富。
(3)“中国”具有近现代意义。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一词的含义。
[提示] 地域:京师,首都,都城;中原地区。民族:华夏族群。政治: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权;近现代国家的代称。
【史论深化】 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
(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民族。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3·湖北卷]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答案:D
[解题流程] 
【演练1】 命题点:我国古代文献有民族公社特征的传说
[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24]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
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仰韶文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并结合所学可知,“玄鸟生商”“践足而孕”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妇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生产和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D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B两项;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3800~3500年,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遗存,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演练2】 命题点: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
[2023·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文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演练3】 命题点:考古发现的器物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的证据
[2023·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故选C项。
【演练4】 命题点: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2023·湖南卷]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但城市不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D项。故选B项。
【演练5】 命题点:中华文化的特点
[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演练6】 命题点:西周政治制度
[2022·浙江6月卷]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答案:A
解析:“从周”是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选A项;“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指秦朝实现大一统,地方实施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儒学地位上升,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指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北京石景山一模]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栽培稻谷”“稻谷的重量在120吨以上”“锅巴”“农具”可知,河姆渡遗址已经有农业生产,有稳定的食物来源,据材料“干栏式长屋”可知,河姆渡遗址已经有稳定的居所,综合以上可知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故选B项;“最”是比较词,要有比较对象,材料只涉及河姆渡有稳定的粮食生产和稳定的居所,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河姆渡的农业属于原始农业,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地区,没有涉及黄河流域,不存在二者的比较,排除D项。
2.[2024·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
A. 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记载 出处
(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天下篇》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齐策四》
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史记·封禅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置万国”“执玉帛者万国”“诸侯万国”“黄帝时万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邦”时代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形成于西周时期,“万邦”时代尚未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排除C项;家国同构是将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是宗法社会的主要特征,材料没有涉及“家国同构”的信息,排除D项。
3.[2024·江苏苏州考试]春秋中期的“夏”字(图1)如同光脚劳动之人;西周早期的“周”字(图2)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图3)指禾苗。从中可以看出 (  )
A.当时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先秦时期书法已进入自觉阶段
C.三代政治具有明显的神权色彩
D.早期中华文明与农业关系密切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夏’字(图1)如同光脚劳动之人”“‘周’字(图2)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图3)指禾苗”可知,早期文明的出现与农业劳动生产是有关系的,D项符合题意;仅从材料不能看出汉字是否有体系,排除A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C项。
4.[2024·湖北十一校高三联考]张荫麟、吕思勉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由此可知(  )
A.封建社会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
B.家国一体的国家治理模式
C.先秦政权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D.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可知材料强调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故选D;材料没有讲分封制和中央集权,排除A、C;家国一体强调的是家事和国事一体化,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________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________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________。
2.新石器时代
(1)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________,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________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存
①黄河流域:________(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
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
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3.原始社会组织
(1)三个阶段:分为原始人群、________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①社会变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文明的萌芽:________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时代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期
①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________。
②尧、舜实行“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3)“万邦”时代: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________的初始形态。
2.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世袭制:启继位,________代替了禅让制。
(3)国家管理
夏王 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________、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____________,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知识点三 商、西周的国家治理
1.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后定都于殷。
(2)历史遗存:殷墟出土________和许多青铜器。
(3)政治统治: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实行________。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2)制度:实行________和宗法制,加强地方统治,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政引发“________”,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4)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________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商周社会经济
(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___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3)手工业:________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1.思维拓展——原始社会的分期及代表
(1)按社会组织划分:
①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
②母系氏族社会:山顶洞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
③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2)按生产工具划分:
①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
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2.学术情境——探究古人类文化遗址
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
思考:据此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试答:                                    
                                    
3.概念阐释——贵族政治
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
4.学习情境——商朝盛行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思考:商朝为什么神权政治盛行?
试答:                                    
                                    
5.社会情境——国野制
(1)“国”,亦称“乡”,一般来说,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
(2)“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亦称庶人。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
思考:周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试答:                                    
                                    
6.易误提醒——“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性质的差异
(1)“武王伐纣”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这种斗争以反抗商纣王的暴政为号召,具有顺应民意的正义性。
(2)“国人暴动”则是平民反抗奴隶主暴虐统治的起义。
探究点 多元一体,家国同构——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01 史料实证——中华文明的起源
史料一 我国境内各考古学文化大体上可分为六大文化区系。它们是:(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这六大区系内,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方类型。
——摘编自苏秉琦《考古寻根记》
史料二 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试答: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学对历史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试答: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原生性 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
可信性 我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整体性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离不开多元文化的融合,各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
连续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02 分析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史料 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这就说明中国文化起源地不限于中原一个中心,而有若干中心区域;不是单一地从一个氏族文化中心区向四周传播,而是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和交融,共同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摘编自丁季华《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
【史料导读】 史料出处指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注意史料有效信息:“自成系统”“交流和交融”。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途径。结合所学,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总体特征。
试答:                                    
                                    
【史论拓展】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一体性
多元性 (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具有辐射周围地区的作用
03 探究论证——“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
史料一 国宝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
——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史料二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
——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
【史料导读】 (1)“中国”最初的含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2)在古代历史中“中国”的衍生含义更加丰富。
(3)“中国”具有近现代意义。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一词的含义。
试答:                                    
                                    
【史论深化】 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
(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民族。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3·湖北卷]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解题流程] 
[答案]     
【演练1】 命题点:我国古代文献有民族公社特征的传说
[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24]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
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仰韶文化
【演练2】 命题点: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
[2023·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演练3】 命题点:考古发现的器物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的证据
[2023·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演练4】 命题点: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2023·湖南卷]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演练5】 命题点:中华文化的特点
[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演练6】 命题点:西周政治制度
[2022·浙江6月卷]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4·北京石景山一模]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2024·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
记载 出处
(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天下篇》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齐策四》
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史记·封禅书》
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3.[2024·江苏苏州考试]春秋中期的“夏”字(图1)如同光脚劳动之人;西周早期的“周”字(图2)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图3)指禾苗。从中可以看出 (  )
A.当时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先秦时期书法已进入自觉阶段
C.三代政治具有明显的神权色彩
D.早期中华文明与农业关系密切
4.[2024·湖北十一校高三联考]张荫麟、吕思勉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由此可知(  )
A.封建社会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
B.家国一体的国家治理模式
C.先秦政权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D.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
课题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2.提示:当时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可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属于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4.提示: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能力;统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统治。
5.提示: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知识点一
1.(1)群居 (2)元谋人 北京人
2.(1)原始农业 (2)多元一体 (3)①仰韶文化
3.(1)母系氏族 (3)③私有制
知识点二
1.(2)①华夏始祖 (3)国家
2.(2)世袭制 (3)军事 (4)二里头遗址
知识点三
1.(2)甲骨文 (3)内外服制
2.(2)分封制 (3)国人暴动 (4)犬戎
3.(2)井田制 (3)青铜铸造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1.[提示] (1)特点:①本土化。中国是远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②多元化。除了黄河、长江流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2)意义:与文献材料相互印证,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2.[提示] 途径:各个氏族文化区相互交流和交融,共同为古代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特征: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相互交融、绵延不断。
3.[提示] 地域:京师,首都,都城;中原地区。民族:华夏族群。政治: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权;近现代国家的代称。
命题研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答案:D
【演练1】 解析:根据材料“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并结合所学可知,“玄鸟生商”“践足而孕”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妇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生产和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D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B两项;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3800~3500年,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遗存,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
【演练2】 解析: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文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演练3】 解析: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故选C项。
答案:C
【演练4】 解析: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但城市不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演练5】 解析: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
【演练6】 解析:“从周”是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选A项;“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指秦朝实现大一统,地方实施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儒学地位上升,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指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答案:A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据材料“栽培稻谷”“稻谷的重量在120吨以上”“锅巴”“农具”可知,河姆渡遗址已经有农业生产,有稳定的食物来源,据材料“干栏式长屋”可知,河姆渡遗址已经有稳定的居所,综合以上可知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故选B项;“最”是比较词,要有比较对象,材料只涉及河姆渡有稳定的粮食生产和稳定的居所,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河姆渡的农业属于原始农业,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地区,没有涉及黄河流域,不存在二者的比较,排除D项。
答案:B
2.解析:根据材料“置万国”“执玉帛者万国”“诸侯万国”“黄帝时万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邦”时代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形成于西周时期,“万邦”时代尚未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排除C项;家国同构是将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是宗法社会的主要特征,材料没有涉及“家国同构”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据材料“‘夏’字(图1)如同光脚劳动之人”“‘周’字(图2)为田的象形”“商代晚期的‘秦’字(图3)指禾苗”可知,早期文明的出现与农业劳动生产是有关系的,D项符合题意;仅从材料不能看出汉字是否有体系,排除A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由材料“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可知材料强调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故选D;材料没有讲分封制和中央集权,排除A、C;家国一体强调的是家事和国事一体化,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
答案: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