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 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 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邯郸市一名学生惨遭3名同班同学杀害
2024年3月10日,在邯郸市肥乡区一名学生长期遭受3名同班同学的霸凌,并最终遭到他们的残忍杀害。次日,在北高镇张庄村一处蔬菜大棚内发现了该学生的遗体。经查,涉案的三名犯罪嫌疑人均为不满14岁的少年。目前,所有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并已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司法机关将坚决依法惩处这一犯罪行为,案件仍在进一步侦破中。
思考:这一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想一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违背了法律,会有什么后果。在法治国家里,要做守法的公民。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知道依法办事的原因、定义以及怎样依法办事;懂得要树立法律信仰的原因、定义及作为青少年应怎样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2.道德修养:通过理解依法办事的原因,知道依法办事的定义及怎样依法办事;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懂得树立法律信仰的原因,知道作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国的推动者。
3.法治观念:知道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4.健全人格:通过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依法办事。
教学难点:树立法律意识。
1.什么是法治意识?(P101)
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P101)
3.★怎样学会依法办事?(P102-P103)
自学指导(5分钟)
阅读课本P100-P103,思考下列问题,并做好标记
树立
法治意识
01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P101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反应了什么问题?
以案说法
部分人缺少 法治意识
1、什么是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尊崇、遵守和服从。
立法
执法
司法
守法
这些做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运用你的经验 P100
①立法机关(人大)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②执法机关(政府)严格执法,有利于惩恶扬善,惩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做到违法必究,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④公民做到自觉守法,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这些做法使我们能够自由、有尊严地生活,使我们具有安全感;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有利于维护民生、保障人权;等等。
人民日报锐评:炮制“秦朗丢作业”,丢掉了什么?
事实证明“秦朗”没有丢作业,反倒是一些“网红”和自媒体,丢掉了起码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
近年来,自媒体造假层出不穷。从女骑手“深夜送餐被盗电动车崩溃大哭”,到“被妻子抛弃的丈夫带娃在街边摆摊还债”,相关视频事后均被证实为蓄意摆拍,涉案人员被依法处罚。
然而,处罚警示之下,造假摆拍、炒作的行为仍时有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计后果、不择手段。一些“网红”自媒体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只要有流量,就可以不管不顾,为此不惜制造对立、传播焦虑,挑战底线、激化偏见。他们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流量,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却是负面影响,污染了网络生态,败坏了社会风气。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既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表达意见的平台。然而,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虚假信息的传播和编造谣言的行为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要求我们每个人不仅要树立法治意识,同时还要依法办事!
从“秦朗丢作业”风波中,谈谈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从人民、社会、国家、法律等角度)
思考:建设法治中国要靠谁 靠领导人和国家工作人员就可以了吗?
★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意义)
中国人民
建设
法治中国
共同事业
受益者
践行者
①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对人民)P101-1
2023年3月1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庄严而神圣的时刻。刚刚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宣读誓词: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思考: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
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进行宪法宣誓有何意义?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①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
②有利于维护宪法的权威;
③有利于全社会成员形成尊从宪法、拥护宪法、践行宪法的氛围;
④有利于推进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的进程。
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因此,一定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信仰与崇敬,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习近平
②对国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编造虚假的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思考:该男子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带给我们的启示?
影响:①个人:影响个人形象,受到道德的谴责,触犯法律使自己受到法律的惩罚。②他人:影响其他47名员工的生活,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权利和自由,给企业带来损失。③社会和国家:造成恐慌,不利于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造成防疫负担、扰乱社会秩序。启示: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要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尊崇是发自内心的认可,遵守是来自行为的自觉。
树立法治意识
③对法律: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思考: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 一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治理机 制的研究,共调查了2834名未 成年人管教所服刑人员、410名 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751名专门学校学生。
不懂法律占65
不知道是犯罪, 也不知道会受 到处罚占58.1
不知道自己的 行为触犯了法 律占64.7
犯罪原因分析
建设法治中国,青少年应如何做?
④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基本信息
笔记
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了解)
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P101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P101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P101
④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P102
02
学会依法办事
高铁霸座行为,构成“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处以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并给予180天内禁止购买火车票的处罚。
如果每个公民都是如此,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呢?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
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的尊崇和遵守。
课堂笔记
3.为什么要学会依法办事?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
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的尊崇和遵守。
我们与法律同行
案例一: 嫌广场舞太吵, 72岁老人往楼下扔鹅卵石砸坏17辆车,犯高空抛物罪被判缓刑。2022年3月23日,记者获悉,72岁张爷爷被判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法庭上,张爷爷表示没想到会触犯刑法,很是后悔,当场表示愿意认罪认罚。
思考:这两起案件有哪些共同点?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4.怎样学会依法办事?
案例二: 2022年5月,女子不满意婚纱照效果,沟通无果发朋友圈辱骂影楼,遭起诉其侵犯影楼名誉权。法院查明,被告王女士确实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不当言论。经调解,王女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事件的严重性,表示愿意当庭书面道歉,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共同点:缺乏法治意识;都是违法行为,没有依法维护权利。
①依法办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探究活动
学会依法办事
5.如何做到依法办事?
广场舞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也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由于音乐声音过大,全国各地曾出现各种抵制广场舞的行为,甚至发生了藏獒驱赶、往广场泼粪、朝天鸣枪等较极端的事件。
跳舞娱乐是公民的权利,受扰居民是否有权利干涉?
这些受扰居民表达诉求和愿望的方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对于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4.怎样学会依法办事?(要求)(P102-P103)
有。我们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我们可以和跳广场舞的人进行协商,让舞者调小音量;
也可向居委会、城管执法部门、公安部门等相关部门反映,协调降低分贝和调整跳舞时间。
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己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不正确。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②依法办事,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预防校园欺凌,多方共行动,养成习惯
家庭
学校
社会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和沟通,及时关注孩子情绪,主动关心孩子,疏导情绪,正向引导。
学校教育——进行校园欺凌和法治相关宣传和教育、心理辅导工作等。尊重、支持、关爱学生、教育学生遵规守纪、文明向上、勤学好问、加强防御、应对机制。
社会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进行相关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法治和预防欺凌等专题活动。
多方共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③帮助青少年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笔记
③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P103
①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②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P103
4.怎样做到依法办事?(学有余力背)
课后拓展: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你打算如何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呢?
在学习法律方面,我打算:
课外多读关于法律的书籍,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
在遵守法律方面,我打算:
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不触犯法律。
在依法维权方面,我打算:
当合法权益受侵犯时,告诉家长和老师,或通过法治方式来维权。
归纳总结
5.青少年如何为法治中国建设做贡献?(综合问题)
①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P100
②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P102①
③依法办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P103①
④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P103①
⑤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P103②
中学生法治意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100人)
你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吗? 非常了解(52人) 不太了解(18人) 不了解(30人)
你了解民法典吗? 非常了解(8人) 不太了解(14人) 不了解(78人)
你了解自己作为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吗? 非常了解(66人) 不太了解(13人) 不了解(21人)
你认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主要靠谁? 国家和社会(35人) 学校和家庭(44分) 青少年自身(21人)
某中学开展了一次“与法治同行”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法治调查】小林和同学们围绕“中学生法治意识”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下表是问卷调查的内容及结果。
(1)这份问卷反映出中学生法治意识存在哪些问题?(至少两条)请针对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5分)
问题:部分学生对于与自己相关的法律和权利不够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新出合的法律了解不多;部分同学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等等。
建议: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普法活动,学习法律知识;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合法维权知识;等等。
10.2我们与法律同行
树立法治意识
学会依法办事
做人
思想上——尊
做事
行动上——遵
课堂小结
1.学会依法办事的原因(why)
2.依法办事对我们的要求(how)
2.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why)
1.法治意识的内涵(what)
基本信息
本课小测
1.一系列制作精良的法治视频与全国观众见面,一大批法治文艺宣传队伍走进社区、乡村开展普法惠民演出,地方戏曲、短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法治文化作品已成为群众学法用法的重要载体,“花式普法”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下列对“花式普法”认识正确的是(  )
①这有利于人们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②使用新技术一定能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 
③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④我国已经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②④说法过于绝对。
A
基本信息
本课小测
2.《2020年河南省普法教育工作要点》指出,要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出台河南省“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村“两委”干部、人民调解员、农村教师、网格员、村民小组长为重点,为每个行政村培养5至8 名“法律明白人”。下列对此举措的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
B.能够维护乡村秩序,杜绝乡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C.有利于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建设平安乡村
D.有利于营造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助推全面依法治国
解析:B能够维护乡村秩序,杜绝乡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杜绝”过于绝对。
B
基本信息
本课小测
3.男子蔡某骑摩托车未戴头盔被交警开罚单,蔡某不仅手撕罚单,还辱骂交警,被带到派出所后仍继续狡辩。最终,蔡某因阻碍人民警察执行公务被依法行政拘留6日。这表明 (  )
①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不高
②每个公民都应提高法治意识,做到严格执法
③公民应增强法治意识,认可、崇尚、遵守、服从法律
④公民应依法办事,自觉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②公民不可以严格执法。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