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两次鸦片战争(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两次鸦片战争(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 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认识地主阶级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的表现及其意义。
考情分析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近年高考低频考点,以选择题为主;浙江卷命题较为频繁,北京卷和湖北卷也有涉及 2.情境设计:利用新情境材料,考查对鸦片战争的认识,如(2023·北京卷,6)对鸦片战争的认识;(2023·湖北卷,6)鸦片战争对清朝法律体系的影响;(2023·湖南卷,6)近代对外交往;考查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贸易,如(2022·全国甲卷,28)上海进出口货值;或者利用数据、图表、文字资料,考查近代其他的经济文化现象,如(2023·1月浙江选考,19)鸦片战争后上海的变迁 3.核心考向:鸦片战争的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眼看世界等 整体感知
知识点一 鸦片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 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②清朝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自守政策
直接原因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过程 爆发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扩大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结束 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约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美国、法国于1844年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
影响 ①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图解·关键知识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阐释·核心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是指在形式上是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2)“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知识点二 开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表现
人物 著作 内容及地位
林则徐 《四洲志》 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魏源 《海国图志》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继畬 《瀛寰志略》 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影响: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1.警示·易错易混
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迈出了重要一步。
2.思考·情境问题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据此概括魏源实现“自强”的主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了解外国情况。
知识点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 历史 英国等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根本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 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被拒绝
过程 开始 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发展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结束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结果 英法 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俄国 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影响 主权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
性质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思考:“亚罗号”事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何联系?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联系:“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真正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拓展·思维点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表现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设立专门外交机构总理衙门;派使臣出访欧美;打破朝贡体系,开始关注和利用国际法以维护国家利益。
主题一 近代的界碑——鸦片战争
视角 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一壁。结果是“秋风戒寒和议成,庙谟柔远思休兵,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初胜利。——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摘编自[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解读 材料介绍了鸦片战争给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思考 (1)“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初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界碑”的含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初胜利”的含义: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2)评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一场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鸦片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一是它使中国由闭关锁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它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如推动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这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
深化拓展
1.历史解释——多视角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经济视角:鸦片贸易使英国鸦片贩子获利巨大,改变了英国在中英贸易中的逆差地位,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2)政治视角: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不惜诉诸战争。清政府希望避战,但在“天朝”尊严受损的情况下,也不惜一战。
(3)外交视角:英国政府多次派外交使团来华,均未达到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外交礼仪上的冲突为英国发动战争制造了借口。
(4)文化视角:中国的“夷夏观”延续了古代的民族优越感,与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念对立。在不同观念的基础上,清政府自视“天朝上国”,英国资产阶级则把英国看作世界的中心。
(5)根本原因: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6)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历史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主题二 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
视角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材料一 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州)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中美《望厦条约》
材料二 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英、法、美)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许做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解读 材料主要介绍了不平等条约签订后的约定,以及列强要求修约,而清政府予以拒绝的状况。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与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的原因:工业革命扩展,英国等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对华商品倾销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对华贸易逆差继续扩大;与中国地方官府打交道不顺畅;战后商品价格下降造成经济损失;中美《望厦条约》中有关于双方协商修约的规定。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的原因:中美《望厦条约》规定,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予遵守,不得轻易改动;清政府视《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
深化拓展
历史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
①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2)扩大
①从战争的进程看:侵略力量扩大,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法联合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历时两年多,第二次延续四年之久;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清政府的都城;签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条约数增多。
②从战争的影响看: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更多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市场被彻底打开,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023·北京卷,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1.历史理解——以上海的变迁考查对鸦片战争的影响
(2023·1月浙江选考,19)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并结合所学可知,“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①正确;根据“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可知,“煤气灯”在上海使用,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③正确,A项正确;④错在“开启了”,排除B、D项;材料无法体现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②错误,排除C项。
2.能力为重——以上海进口货值变化状况考查解读信息能力
(2022·全国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 D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
3.史料实证——以近代西方对华认知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评价
(2022·湖北卷,6)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公使馆重视学习中文,建设汉文处图书馆,研究汉学,即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故选D项;交流是彼此间相互沟通,而材料强调英国公使馆重视学习中文,未体现中国学习英国,排除A项;材料仅是英国公使馆学习、研究中国的情况,没有体现创新,排除B项;“学习中文”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排除C项。
1.[史料实证·新情境]
(2023·日照一模)1840年8月递交到英国国会两院的请愿书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间,伦敦东印度协会各地的商会都一致敦促政府对中国“作出强硬而有力的行动”。这一材料的史料价值在于(  )
A.证明英国政府极力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B.为揭示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提供史实佐证
C.表明民间力量在推动战争方面作用突出
D.说明商业资产阶级为推动战争制造舆论
答案 B
解析 商会反应强烈体现了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性质是英国对中国的一次侵略战争,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英国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观说明商会请愿的结果,因此其作用无从得出,排除C项;制造舆论一般是面向公众,而不是向国会请愿,排除D项。
2.[史论结合·新认知]
(2023·抚顺一模)近年我们多认为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核心。但在道光时代人的目光中,这些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方便省事的办法,以至洋洋得意,结果导致中国(  )
A.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近代关税征收腐败混乱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D.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兴起
答案 C
解析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侵略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近代关税征收腐败混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兴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对外贸易·新考向]
(2023·河南联考)下图为1864—1919年汉口中药材的进出口额统计图。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晚清政府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中医学理论获得长足发展
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汉口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答案 C
解析 统计图侧面反映了我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程度逐步加深,列强将我国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选C项;仅凭中药材一项无法说明晚清政府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排除A项;中药材进出口额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医学理论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汉口与其他地区对外贸易额的对比情况,无法体现其成为“中心”,排除D项。
近代以来外交的新变化
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体制的残迹,为民国外交体制奠定了基础”,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解读] 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外交体制逐渐转变为近代外交体制。
[命题方向]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表现;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鸦片战争前,《泰晤士报》对华报道重点从“经济”和“法律”两个维度出发,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残暴”“无法制”的异质经济体,而在此过程中,中国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这种报道(  )
A.反映了中国的真实状况
B.加剧了中英之间贸易摩擦
C.助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D.推动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答案 C
解析 鸦片战争前《泰晤士报》给中国树立“残暴”“无法制”的负面形象,给英国人带来误导,从而会赞成对中国发动战争,故C项正确;《泰晤士报》的报道带有故意误导的目的,排除A项;由所学可知,这种报道未直接影响中英之间的贸易,排除B项;《泰晤士报》的报道对中国对外政策影响不大,排除D项。
2.(2023·河北高三联考)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处置鸦片商贩时,一方面积极查询华特尔编著的《国际公约》;另一方面又依照中国的官僚习惯执法,将所有英国人视为一个集团,要求英商对鸦片贸易集体负责,而不论对个人公平与否。据此可知,当时(  )
A.官员的近代法律意识亟须提高
B.地方官僚政治十分腐败
C.宗藩体制开始受到威胁和破坏
D.国人缺乏对世界的了解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林则徐在处置鸦片商贩时虽然查询《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但将所有英国人视为一个集团,反映了林则徐并未完全具有近代法律意识,故选A项;题干未体现地方官僚政治腐败,排除B项;题干与宗藩体制是否受到威胁和破坏无关,排除C项;由题干可知,林则徐对世界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排除D项。
3.(2023·九师联盟高三检测)下面为1786-18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转售棉花数量表(单位:担)。
年份 数量 年份 数量
1786 93 572 1791 32 307
1796 171 554 1801 56 063
1806 354 779 1811 294 992
1816 463 867 1821 345 147
1826 393 843 1831 443 238
据此可以推知(  )
A.英国积极地拓展中国市场
B.英国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
C.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地
D.中国自然经济已逐渐解体
答案 A
解析 根据1786-18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转售棉花数量表可知,英国对华出售棉花的数量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这体现了英国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故选A项;表格中有些年份转售棉花数量下降较多,由此可知英国并没有一直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英国在中国积极扩展棉花市场,排除C项;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
4.(2023·河北调研)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商界多次要求英国政府“负起责任”保护其在华利益。战后,英国政府认为,通过不平等条约“可以用英国极不足道的牺牲来保证眼前巨大的利益和未来更会增大的利益”“可以便利纺织品输入中国各重要省份”。由此可见,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  )
A.表明新的经营方式在中国出现
B.瓦解了清朝朝贡贸易体系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适应了其商品输出的要求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英国商界要求英国政府“负起责任”保护其在华利益,英国政府也希望借助战争将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因此,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适应了其商品输出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与“新的经营方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体系,排除B项;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C项。
5.(2023·合肥二模)《十可虑奏》是清朝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鸦片战争失败前夕上的奏折,总结语是“凡此十端皆属必然之患,亦皆属莫解之忧,若不早为筹划,则国家之事岂容屡误。臣病躯楮柱,心急如焚,寝食俱废,辗转思维,并无良策”。这一奏折(  )
A.暴露出统治者御敌能力不足
B.体现了地方官主权意识缺乏
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D.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
答案 A
解析 根据“臣病躯楮柱,心急如焚,寝食俱废,辗转思维,并无良策”可知,这一奏折暴露出在鸦片战争失败前夕统治者御敌能力不足,A项正确;材料体现地方官面对国事心急如焚,并非主权意识缺乏,排除B项;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地方官面对国事心急如焚,并非清朝统治集团腐败,排除D项。
6.(2023·山西九师联盟高三联考)鸦片战争后,耆英致美国专使顾盛的函件中说:“中国之待各国商人,不能有所偏,偏则各国人心不服,是以上年本大臣议定贸易章程之事……大皇帝不待各国请求,即通行一体照办,此即一无所偏之明证,非专为英国贸易通商所定也。”这反映出清朝(  )
A.对外开放态度日趋积极主动
B.抛弃了传统落后的华夷观念
C.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尚未形成
D.完全沦为列强侵略中国工具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清朝统治者并未意识到不平等条约对国家主权的危害,甚至主动将英国所享有的特权条款适用于其他列强,故选C项;清政府将不平等条约的条款主动向其他列强开放是国家意识淡薄的体现,主观目的是尽快结束战争,恢复封建统治秩序,排除A项;晚清时期统治者对华夷观念的固守一直持续到甲午中日战争,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
7.(2023·广东重点中学联考)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无战不败,败必偿款”的情况下,清朝的公文也“每每讳赔款为抚恤”。对此,列强纷纷诘问,往往最后不得已由主事官员公开道歉,才息事宁人。这反映了晚清外交(  )
A.旨在息事宁人 B.丧失独立自主地位
C.捍卫国家尊严 D.坚持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 D
解析 将战败赔款称为抚恤,这说明清政府在外交上仍然坚持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这一行为反而导致纠纷,排除A项;签订不平等条约意味着丧失独立自主地位,而将赔款称为抚恤,与主权遭到破坏没有关系,排除B项;战败并赔款已成事实,改变称呼并不能捍卫国家尊严,排除C项。
8.(2023·韶关一模)据冯桂芬《显志堂稿》记载:盖通商五口,出入各货略相抵,独鸦片价皆以现银出洋,计每年漏银二、三千万两。据此可知(  )
A.鸦片走私改变了中英正常贸易的状况
B.英国实现了发动战争的目的
C.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
D.加剧了中国银贵钱贱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列强由通商口岸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从而加剧了中国银贵钱贱的局面,故选D项;“独鸦片价……三千万两”说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而不是改变了中英正常贸易的状况,排除A项;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9.(2023·大庆一模)下表所示为1844-1863年广州和上海到埠的外国船只数及吨数情况。据表可知,当时(  )
年份 船只数 吨数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306 44 142 099 8 584
1849 331 133 142 357 52 547
1855 — 437 — 157 191
1863 867 3 400 300 500 964 309
A.中国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B.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44-1863年广州和上海到埠的外国船只数及吨数都在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进出口关系,排除A项;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C项。
10.(2024·济南模拟检测)《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败因
B.说明各界对条约内容漠不关心
C.反映了国人的愚昧无知
D.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不是很情愿地接受鸦片战争战败这一历史事实,不准备认真执行《南京条约》,这表明清王朝愚昧,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不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的形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的败因,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使得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缺乏了解,而不是国人不关心,不能体现国人愚昧无知,排除B、C项。
11.(2023·聊城高三阶段考试)某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帝没有进行深刻的反省,在战争期间办理过军事与外交事务的清朝大员中,琦善、伊里布、杨芳、牛鉴等对自己的战争经历几乎没有任何感悟。《海国图志》等民间著述得不到主政者的赏识,其思想主张更是在体制内得不到施展。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近代化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B.鸦片战争并未引起地主阶级的反思
C.统治阶层没有积极探索救亡之道
D.鸦片战争阻断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当时的统治阶层并没有意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没有认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故选C项。
12.(2023·徐州高三调研)《天津条约》规定:对进入中国内地的外国商品需征税,数额相当于进口关税(5%)的一半,称为子口半税,外商可根据地方厘金税收和子口半税的轻重择其一缴纳。许多华商便将货物依附于外商进行运送和销售。这反映出当时(  )
A.封建剥削阻碍经济发展
B.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恶劣
C.清廷试图挽回关税损失
D.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在不平等条约下,对外国商品和本国商品持不同税收政策,这说明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恶劣,故选B项。
13.下表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部分内容。
中法《黄埔条约》 法国人可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中英《天津条约》 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
中法《北京条约》 法国传教士可在各省租买土地,自由建造教堂
这些规定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A.广州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外国侵略者
B.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
C.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D.反洋教运动持续发生
答案 D
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逐步取得并扩大在中国传教的特权,强制传播基督教并与中国民众产生冲突,故选D项;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外国侵略者,与条约内容、时间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期基督教传入中国,排除B项;明朝后期,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4.(2024·株洲模拟检测)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以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与之相比,记叙前一次鸦片战争的作品不过称之为《道光洋艘征抚记》。这反映了(  )
A.两次鸦片战争冲击了国人思想
B.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的崩溃
C.时人对时代变局有了更深感悟
D.士大夫对战败事实的遮掩
答案 C
解析 时人对于两次鸦片战争感受不同,不能笼统地说两次鸦片战争冲击了国人思想,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传统天朝上国的观念方才崩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相比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时人更大的冲击,而非士大夫遮掩战败事实,排除D项。
15.(2023·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的赞赏,其中大多数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该现象折射了(  )
A.西方的风土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
B.学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
C.作者的思想主张危及统治者利益
D.封建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却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说明人们仍怀有“骄傲自大、天朝上国”的心态,封建传统积习太深,故选D项;材料没有对比西方的风土人情与技术谁更有价值,排除A项;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仍沉浸在“天朝上国”中,没有认识到学科技的必要性,排除B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排除C项。
16.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这些思想的提出(  )
A.顺应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需要
B.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
C.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基于国人对世界形势的深刻认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先后提出了建立海军抵抗侵略的海防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可知,鸦片战争的战败已经让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觉醒,意图强化海防、学习西方来增强国力,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9年,英国评论杂志《每季评论》创刊,受到了保守主义者的欢迎。马戛尔尼使团之后,过去伏尔泰、魁奈对中国的推崇受到英人的嘲讽与驳斥。《每季评论》经常指责来华耶稣会士在向欧洲介绍中国时隐瞒了耳闻目睹的事实,而仅述及从书本上读到的东西。1821年,《每季评论》对中国的批评有所缓和,比较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19世纪30年代以后,《每季评论》密切注视中英贸易与冲突的发展。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每季评论》刊出了长文《中国事务》,讨论鸦片贸易与对华战争问题。它提出用陆军进行远征是不可想象的,对中国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应该选择在广州,然后海军沿海岸北上。这种威慑将迫使中国朝廷求和,从而订立由中国皇帝批准的条约。最后它又提醒英国军队,中国人十分“诡计多端”,不能过分低估他们的力量。——摘编自张顺洪《〈每季评论〉》与英国对华舆论》
材料二 宁波是鸦片输入的主要口岸之一,“在太平天国克服宁波两个月,辛酉十年底(1862)据怡和洋行宁波支店负责人格林的报告,太平天国禁止从宁波运鸦片入内地,因此,这一个大鸦片公司‘过去两周,一箱鸦片都没有卖出去’”。《辛壬锁记》记载,太平天国在宁波一带“禁吸洋烟……或偶见有烟具,不论件之大小即重加谴责”。
——摘编自廖达兴《试论太平天国运动对浙江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每季评论》中有关中国报道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19世纪中期英国对华关系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宁波成为鸦片输入主要口岸的时代背景。指出太平天国在浙江禁烟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7分)
答案 (1)特点:呈现阶段性差异;关注重大时事;观点立场基于英国利益;对中国报道渐趋客观。
影响:有助于英国对中国的了解,为英国对华适时采取适当对策提供了信息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计划的制定与推行。
(2)时代背景:鸦片战争以后,宁波开放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贸易合法化。
措施:禁止贩卖;重罚吸食活动。
影响:打击了西方侵略;净化了社会风气(如答“维护了人民健康”等也可)。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第 17 页,共 17 页
试题资源网-凸飞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