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维导图,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课件(共37张PPT)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维导图,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课件(共37张PPT)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五分钟快速回顾以下核心问题,准备背诵、默写——
1.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为什么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3.如何理解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早期近代化
4.旧民主革命时期阶段特征
要求——
1.每位同学准备好教材、《三维设计》、时间轴、提纲、典题本、双色笔。
2.学科班长提前3分钟组织大家进入学习状态。
3.提高效率,快速记忆,准备背诵、默写以上问题。
课前准备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前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后期)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重要标志事件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封建反侵略)
中国近代史复习内容:
旧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
(沉沦——部分主权沦丧、沦为半殖民地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附庸)
(上升——近代化或现代化进程开始)
列强发动系列侵华战争
①军事上:由各自为战变为联合行动
②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③政治上:由战争侵略到政治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④范围上: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到内地
⑤手段上:由经济掠夺到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控制
影响
史实及特点
(1)消极作用占主体:打断中国正常的发展过程,导致中国部分主权沦丧,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2)客观作用次要: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冲击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民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人民抗争与探索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1.列强侵华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2.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与探索史
原因
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阶段有关——两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1.研读文本,用时间轴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概括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2.借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讲述党的光辉历程。
3.结合课本目录,说出历史事件间的逻辑关系,阐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理解。
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维导图,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①1919—1923:党的创建时期;党的诞生及制定革命纲领
②1924—1927:国民大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国共矛盾为主到中日民族矛盾为主)
④1931—1945:抗日战争时期;
(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⑤1945—1949: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阶段划分】
学习任务一
学习活动
活动一:借助时间轴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历程及重大事件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
(1)五四运动与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何突出特点?(2)五四精神的内涵?
2.图示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的成立之间的逻辑关系。
3.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4.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与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国民大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条件及理论基础?影响? 2.新三民主义新之所在?
(三)国共十年对峙
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走了一条怎样的探索之路?中国的革命道路与苏俄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有何特点?成因?
3.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及意义?长征精神?
学习活动
阶段特征: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确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
一、党的创建时期
材料一: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增加,中国工人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0万,增至战后的200万……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出版,标志着彻底反封建文化运动的开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11月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的爱国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卷》
材料二: “巴黎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陈独秀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国际:日美加紧侵华,民族矛盾激化;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了方向
国内
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政治: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激化阶级矛盾
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导火线(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根本原因
1.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①性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五四精神的核心)
②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
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③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
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
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⑤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里程碑。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2.五四运动的意义
名称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结果、前途 失败 资产阶级共和国 胜利 社会主义国家
群众发动程度 群众发动不充分 广泛发动群众
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拓展提升
(山东2020新高考·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图1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C
根据教材121页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政治基础: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3)经济基础: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4)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5)外部条件:共产国际帮助。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1)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2)新的革命目标: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3)新的革命前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4)新型政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5)新的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斗争(如建立统一战线)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
——注意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的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比较
拓展提升
中共“一大”制定的奋斗目标是否符合当时国情?为什么?
不符合。因为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封建势力,而不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当时是革命的动力而非革命对象。
中共“二大”修改了“一大”的目标,这样做是不是意味着放弃了“一大”目标?说明了什么?
没有放弃,实际上确立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
说明: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加深,在理论上逐步走向成熟。
最高
最低
拓展提升
三民主义 局限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三大政策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①未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对汉族官僚地主抱有幻想。
①脱离了群众、不敢放手发动人民群众。
②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
没有彻底的
土地革命纲领
①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②民族平等
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更加关注农工
联俄
扶助农工
联共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指导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
前提
核心
补充、发展
原因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②中共总结教训,积极寻求同盟者; ③国民党是中国各政党中比较革命的政党,有威信、有实力; ④孙中山斗争失败,转变思想,同意合作。 ⑤共产国际的帮助;
过程 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目标 “打到列强、除军阀”
高潮 1926年北伐战争
意义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为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奠定了基础
结果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局部失败;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篡夺革命领导权。
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山东2020新高考9)图3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B
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成功实践: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革命武装壮大。
②1929年,古田会议确立建党建军原则。
③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④红军粉碎敌人前四次“围剿”。
三、1927年-1937年,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时期
什么是井冈山道路?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井冈山道路?它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有何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含义: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原因: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
①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薄弱,工人所占比例较小,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强大阶级基础;
②城市的反动力量强大,而农村环境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生存、发展、壮大和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不同:俄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即“城市中心论”。
启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本国国情制定政策,而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
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原因:
①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基础较好。
②交界处国民党不同军阀派系矛盾突出,属于两不管或三不管地带;
③远离中心城市,敌人力量薄弱;
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富;
⑤农村地区国民党统治薄弱,农民生活困苦。
分布特点:
多分布在南方各省交界山区、农村。
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打击国民党;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1年江西瑞金建红色政权、1934-1936.10长征、1935遵义会议、《八一宣言》
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为挽救中国革命进行了哪些斗争?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关系、革命道路、工作重心和战略转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主要矛盾: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对峙,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关系:由对抗到合作 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论到井冈山道路
工作重心:城市到农村 战略转移(红军力量):由南方到北方
三、1927年-1937年,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时期
小结
冲破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4.11-12湘江之战
1935.1遵义会议
艰苦卓绝的远征
1936.10甘肃会宁会师
学习任务一
学习活动
活动一:借助时间轴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历程及重大事件
(四)抗日战争时期
1.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进行了哪些努力?两个战场的关系?
2.工业、高校内迁的意义。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4.抗战胜利的意义。
(五)解放战争时期
1.基本史实及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六)总结提升——
1.用表格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革命战线和土地政策。
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及原因。
3.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迁。
4.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学习活动
1931.9.18
1937.7.7
1945.8.15
1938.10
1941.12.7
局部抗战开始
全面抗战开始
进入相持阶段
1942年加入反法西斯同盟
抗战胜利
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
攻占广州武汉
偷袭珍珠港
无条件投降
中国
日本
1938---1945 敌后抗日根据地
四、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阶段特征: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日军侵华暴行
方针 举措 表现
政治上 以华制华 扶植傀儡政权 汪精卫伪国民政府
经济上 以战养战 野蛮的经济掠夺 垄断、粮食统制
强迫青壮年到东北和日本做苦力
敌后抗日根据地 “三光”政策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
1941-1942年连续五次大扫荡
国民政府 恐吓 重庆大轰炸
中国战区 细菌战 731部队
慰安妇制度 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
一寸山河一寸血
淞沪会战
武汉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
最大胜利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忻口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以空间换时间”)
战时内迁(工业、高校)
【知识拓展】战时内迁(工业、高校)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的卢作孚于1938年秋,领导民生公司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为挽救抗战时期的中国民族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工厂内迁:
①给内地带去了相对先进的设备、管理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及一定的资本,从而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布局;
②同时也保存了抗战力量,内迁厂矿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前线的军需和后方的民用,支援了抗战事业,有利于抗战的最后胜利;
③更为重要的是,广大爱国企业家和技术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艰苦创业的勇气,不仅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复兴,而且也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2)高校内迁:
①极大地促进了大后方教育的发展;
②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并为战后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人民战争路线”)
1、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2、敌后抗日战场的巩固
①政治上:实行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②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③军事上: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占三分之一”。“三三制”在抗日根据地的全面推行,使统一战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制度保证。
③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
中共独辟蹊径,建立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创造性地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尤其是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有效地牵制和歼灭大量日军(百团大战),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①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敌侵略的政治组织力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率先发出武装抗日的号召,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瓦窑堡会议);积极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从民族大义出发,全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七七事变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在全国抗战中,中共为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不懈努力。
②提出并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为抗战指明方向,鼓舞全国抗战信心。
七七事变后,中共提出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洛川会议)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论持久战》),这是中国在敌强我弱的基本条件下唯一正确的抗战指导纲领;它指引全国军民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④中共团结人民群众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是抗战胜利的精神动力。
解放区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表率,而且成为新中国的雏形,延安成为广大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极为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不畏艰难牺牲,表现出英勇不屈的精神,强有力地感染和激励着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经过长期抗日战争的磨砺,中共锻炼成长为政治上成熟、思想上统一、组织上团结、作风上民主的全国性大党,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
【拓展思考】中共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1945年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同意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 《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战略防御(1946.6-1947.6) 国民党先后全面、重点进攻解放区,内战爆发
战略反攻(1947.6-1948.9) 刘邓跃进大别山,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1948.9-1949.1) 解放军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战略决胜(19494.21-4.23)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人民解放战争结束
五、解放战争(1946-1949)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及原因: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变封建土地所用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
(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
(1)政策: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总结提升
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上海因其特殊的历史机缘,中共中央曾较长时间驻扎于此。
1927年初,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中共中央领导也相继来到武汉,武汉成为中共中央的第二个驻扎地。7月,鉴于武汉地区形势的险峻,中共中央被迫再次搬迁回上海。
在上海,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使得党在组织上和工作中都遭到严重损失,党中央已经无法在上海立足。从1933年初开始,临时中央的领导人相继离开上海来到瑞金。瑞金成为临时党中央的所在地。临时中央的到来,使“左”倾错误思想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严重泛滥。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1937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保安迁至延安。此后的十年间,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领导了敌后军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
1948年,中共中央迁至西柏坡。至此,西柏坡成了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陆续离开西柏坡,3月25日全部迁往北平(北京)。
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变迁。(上海—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北平(北京))
总结提升
时间 阶段 主要矛盾 主要革命任务 国共关系 土地政策
1919-1924 党的创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时期、 北伐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VS西方列强 中国人民VS北洋军阀 打倒列强除军阀 合作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国共矛盾为主到 中日民族矛盾为主(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对抗 打土豪,
分田地
1937-1945 全面抗战时期 中日民族矛盾 打倒日本侵略者 合作 双减双交
1946-1949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VS 美帝国主义支持的 国民党反动派 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解放全中国 对抗 耕者有其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