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烂熳(màn)”“发髻(jì)”“芦荟(huì)”“绯红(fēi)”“解剖(pōu)”“畸形(jī)”“杳无消息(yao)"“瞥见(piē)”“宛如(wǎn)”“不逊(xùn)”“匿名(nì)”“诘责(jié)”等。。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朗读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对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章的主题。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二)作者名片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三)扫清障碍1.字音。 烂熳(màn)发髻(jì)芦荟(huì)绯红(fēi)。 解剖(pōu)畸形(jī)杳无消息(yǎo)瞥见(piē)。 宛如(wǎn)不逊(xùn)匿名(nì)诘责(jié)2.词义。 烂熳:颜色鲜明而美丽。。绯红:鲜红。。 宛如:好像。。不逊:傲慢无礼。。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诘责:责问。(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预设: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案预设: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暗线。(五)理清事件1.仔细阅读第11-23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几件事?。答案预设: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件事,分别是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女人裹脚。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性格。。 添改讲义。“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中的“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答案预设:“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性格。。纠正解剖图。 原文:“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试比较下面两句话,哪句话更好?。 修改:“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答案预设:原文更好。原文中藤野先生不仅指出了作者的错误,还说明了原因,表现出他严格耐心、尊重科学的态度。。 关心实习。 原文:“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试比较下面三句话的表达效果。。 修改:“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修改:“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答案预设:原文中“敬重”一词更能体现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尊重,表现出他无微不至、充满尊重的性格。。 了解女人裹脚。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答案预设:从这里可以看出藤野先生认真求实、严谨治学的态度。(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鲁迅的相关信息,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并通过分析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初步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方法。(七)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2.思考:藤野先生对作者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分别是什么?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性格?(二)深入背景1.思考:课文读到这儿,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藤野先生的形象可以说已经塑造得非常成功了。那鲁迅为什么还要写文章的第一和第三部分呢?这两部分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第1-5段:在东京、到仙台的鲁迅心情或境遇怎样?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答案预设:在东京,鲁迅看到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用夸张、比喻、反语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这些“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形象。鲁迅因为对东京的失望,离开了东京,希望能找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鲁迅来到了仙台,遇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的出现给了鲁迅一丝温暖和希望,是他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第24-31段:鲁迅是怀着什么心情回忆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的?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答案预设:鲁迅怀着愤慨、悲伤的心情回忆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在匿名信事件中,鲁迅因为成绩优异而被怀疑是作弊,他感受到了日本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在看电影事件中,鲁迅看到中国人在面对同胞被杀害时麻木不仁,他意识到医学并不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心理背景--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社会背景--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鲁迅下定决心离开仙台时的心理活动。。答案预设:。 我的心被刺得特别痛!这是赤裸裸的诬陷!真不公平!可是,怎样才能改变弱国子民被歧视的命运呢?。我原想学医救治像父亲一样的病人,哪知国人竟然麻木到这个地步!救国救民之路啊,路在何方?。 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能改变精神的,首推文艺。我要把手中的笔当作手术刀,救治这些麻木的国民。(三)总结归纳1.为什么鲁迅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答案预设: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拿“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来看,这些遭遇严重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而在这种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只为学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术。2.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答案预设: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三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分别是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照片、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四)品味语言1.原稿:似乎正在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改定稿: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分析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并说说改定稿的表达效果。。答案预设:改定稿增添了“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同时,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五)拓展延伸1.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在后来无数个孤独战斗的夜里,鲁迅正是从这段温暖的回忆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案预设: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感情和感激之情。尽管他们失去了联系,但鲁迅始终铭记着藤野先生的教诲和帮助,将这份感情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对学生的关爱,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鲁迅的学生时代,而是贯穿了鲁迅的一生。(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在日本的经历,揭示了当时中国国民的麻木和落后,表达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决心和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藤野先生身上学到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精神,同时也要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七)布置作业1.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感受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