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语文六上:3.古诗词三首(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语文六上:3.古诗词三首(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又称长短句,词牌名是西江月。
书写指导:左边是彳不是亻,右上边十字的竖稍向左拉,四字要扁,下边一横不能丢。
结构:左右
组词:美德 品德
造句:同学们都要争做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音序:D 部首:彳


我会写
建德江
书写指导:昔字上边扁宽、第二横和竖都稍长、日字窄小,鸟字窄长、上框内有一点。
结构:左右
组词:声名鹊起 鹊桥
造句:好几只喜鹊在大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
音序:Q 部首:鸟

què
我会写
喜鹊
书写指导:“虫”要写得窄一些,第五笔是提。
结构:左右
组词:蝉联 蝉蜕
造句:小明使了一个金蝉脱壳的计策,顺利地逃跑了。
音序:C 部首:虫

chán
我会写
金蝉脱壳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zhǔ
kuàng
juǎn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chán
xiàn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住宿
李白的《夜宿山寺》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地点,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诗题:夜晚住宿在建德江边。
孟浩然(689—740年)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划动小船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诗人自己
傍晚
空阔远大
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我的心中又增添了新的忧愁。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读第三、四句,说说诗人将船停靠烟渚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显得明月和人很近。
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常借“月”这个意象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如“举头望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受?
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愁绪的诗句。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孟浩然在写这首诗时,离开家乡到洛阳,借以排遣科举失利、仕途失意的悲愤。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当作者投宿后,为什么又“客愁新”,产生新的忧愁呢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不久前诗人科举失利、仕途失意,此时触景生情,远离故土、孤单寂寞的新愁油然而生。
正因为诗人心中愁苦,所以他看到的景象是空旷、孤寂的,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愁苦心情。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时间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湖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
时间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湖畔。
诗题: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打翻的墨汁。这里形容黑云翻滚,好像浓墨。
遮盖,遮挡。
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动的水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指狂风席地卷来。
突然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有人说这首诗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借助注释说说
每一行都写了怎样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
好一个“翻墨”!墨汁倒翻是怎样的景象?这是怎样的场面?
看着图,谁能读出这种迅猛之势来?
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人说白雨像跳珠,这里的“白”字用得巧妙,水是无色的,什么样的雨才是“白雨”呢?
刚才还是黑云翻墨,一眨眼已是白雨跳珠,谁来读读!
大而急的雨
卷地风来忽吹散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
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之间把什么吹散了?
从“忽”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云、雨
天色变化极快,显示了风的威力
望湖楼下水如天
从望湖楼上往下看,一片汪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分别有什么特点?
黑云翻墨
未遮山
乌云的浓
白雨跳珠
乱入船
卷地风来
忽吹散
望湖楼下
水如天
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风的快
湖水平静
动静之间,一场暴雨戛然而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不愧是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短短的一首诗,描绘出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迅速的变化,也让我们读出了不止一幅的画面。请大家再来揣摩着读一读,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
如果在外出游玩时我们遇到了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会觉得扫兴,会悻悻而归;而苏轼却兴致勃勃,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苏轼对这场雨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感?
惊喜
愉悦
陶醉
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豁达
乐观
洒脱
……
苏轼这一生,因为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遭到朝廷当权派的排挤打压,先后被贬官三次,被流放到八个地方,甚至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处死。尽管一生仕途坎坷,但是,我们在苏轼的诗词中,没有读到醉生梦死的自暴自弃,没有读到的生不逢时的怨声载道,读到的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积极的人生态度,再加上他天生的才华,才能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中国历史上虽然少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却多出一个为我们留下无数优秀经典的大文豪,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
地点: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西面。
诗题: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创作的一首词
夜晚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到上饶居住,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句意:夜晚,-轮明月升起,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鸟鹊。深夜,清风徐来,传来了蝉儿清幽的鸣叫声。
横斜的树枝
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句意: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上阙中,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
看到
月亮真的能惊动鸟儿休息吗
以动写静,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惊飞,可见夜间的黄沙道分外幽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上阙中,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
听到
说丰年、稻花香、蛙声一片,都预示着庄稼丰收。你仿佛听到谁在谈论丰收,在说些什么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上阙中,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
闻到
词人选取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以及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正当诗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句意: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词人跨过溪桥,又转过一条小路,一拐弯儿,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用茅草盖的旅舍
往日
社庙丛林。社,土地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同“现”,出现。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人因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邻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时,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词人是怎样的心情?
从“忽见”中感受到词人的惊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它们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宿建德江》围绕一个“愁”字,诗人一人在
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愁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惊鹊、鸣蝉、蛙声、
明月、清风等景物,描绘了夏夜的静谧和活力,
表现了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案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其中,哪首是诗?哪首是词?
《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故又称“长短句”,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2学习会写字。
3三首诗词读准字音和节奏。
二、品读古诗
1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板书课题)
2解诗题:(1)“宿”的意思是什么?
住宿,李白的《夜宿山寺》的“宿”、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的“宿”都是住宿的意思。
(2)建德江在哪里?借助注释了解。
地点,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3)诗题:作者投宿在建德江畔。
3了解诗人孟浩然。
三、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我的心中又增添了新的忧愁。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2读第三、四句,说说诗人将船停靠烟渚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①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显得明月和人很近。
②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古诗词中常借“月”这个意象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如“举头望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受?
①客愁新。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愁绪的诗句。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②孟浩然在写这首诗时,离开家乡到洛阳,借以排遣科举失利、仕途失意的悲愤。
4当作者投宿后,为什么又“客愁新”,产生新的忧愁呢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不久前诗人科举失利、仕途失意,此时触景生情,远离故土、孤单寂寞的新愁油然而生。
5小结:正因为诗人心中愁苦,所以他看到的景象是空旷、孤寂的,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愁苦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
2解诗题: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3.介绍苏轼。
二 理解诗意
1有人说这首诗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借助注释说说每一行都写了怎样的画面。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从望湖楼上往下看,一片汪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2云:(云像倒翻的墨汁似的翻滚着)(板书:翻墨)
好一个“翻墨”!墨汁倒翻是怎样的景象?这是怎样的场面?
(天色骤变,像泼翻的墨汁似的,黑云一下子堆积到空中,但远处的群山还没有被遮住。)
看着图,谁能读出这种迅猛之势来?
3雨: (像跳动的玉珠般的雨点)(板书:跳珠)
诗人说白雨像跳珠,这里的“白”字用得巧妙,水是无色的,什么样的雨才是“白雨”呢?(这是大而急的雨)
刚才还是黑云翻墨,一眨眼已是白雨跳珠,真有趣!谁来读读。
小结: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场暴雨的到来!玉珠飞溅,触手可及!真是大珠小珠落西湖呀!
4风:忽然而来大风
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之间把什么吹散了?(云、雨)
从“忽”字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忽”写出了天色变化极快,显示了风的威力。)
5水:如天。
是啊,天映水,水连天,忽然之间,平静的西湖,就像雨后的长空一样明净。
5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分别有什么特点?
乌云的浓,雨的大,风的快。湖水的静。动静之间,一场暴雨戛然而止。
三 走近诗人
1苏轼不愧是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短短的一首诗,描绘出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迅速的变化,也让我们读出了不止一幅的画面。请大家再来揣摩着读一读,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
2如果在外出游玩时我们遇到了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会觉得扫兴,会悻悻而归;而苏轼却兴致勃勃,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苏轼对这场雨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感?
预设1:惊喜(被来去匆匆、酣畅淋漓的大雨惊到了)
预设2:愉悦(喜悦于这水天一色的湖景)
预设3:陶醉(这种醉不仅是喝了点酒的缘故,还因为被雨景而醉)
苏轼对这场雨没有抱怨、反倒是满含着欣赏,并为大自然壮美的景象深深陶醉。
3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豁达、宽容、乐观、洒脱、热爱生活、热爱自然、随遇而安、善解人(雨)意)
4苏轼这一生,因为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遭到朝廷当权派的排挤打压,先后被贬官三次,被流放到八个地方,甚至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处死。尽管一生仕途坎坷,但是,我们在苏轼的诗词中,没有读到醉生梦死的自暴自弃,没有读到的生不逢时的怨声载道,读到的是:
(课件出示)旷达超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积极的人生态度,再加上他天生的才华,才能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吧,中国历史上虽然少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却多出一个为我们留下无数优秀经典的大文豪,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一、导入
1解释诗题: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创作的一首词。
2设疑:谁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板书:辛弃疾)交流辛弃疾背景资料。
二 理解诗词,感受意境
(一)学习上阙
1句意:夜晚,-轮明月升起,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鸟鹊。深夜,清风徐来,传来了蝉儿清幽的鸣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2上阙中,诗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
(1)看到:明月别枝惊鹊。
追问:月亮真的能惊动鸟儿休息吗
以动写静,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惊飞,可见夜间的黄沙道分外幽静。
(2)听到:说丰年、蛙声、鸣蝉
追问:说丰年、稻花香、蛙声一片,都预示着庄稼丰收。你仿佛听到谁在谈论丰收,在说些什么呢?
(3) 闻到:稻花香
(4)词人选取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以及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二)学习下阙
1正当诗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
2句意: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词人跨过溪桥,又转过一条小路,一拐弯儿,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3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诗人因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邻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4这时,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词人是怎样的心情?
从“忽见”中感受到词人的惊喜。
5如果用句诗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用哪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读词
三 对比学习
思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它们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宿建德江》围绕一个“愁”字,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愁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惊鹊、鸣蝉、蛙声、明月、清风等景物,描绘了夏夜的静谧和活力,表现了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