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课题: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1 编号:(5)【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选拔的背景、内容、影响,并理解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和规律。2.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考核的内容、作用,理解其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3.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监察制度的内容、作用,理解其发展演变的趋势。【时空定位】【问题导学】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通读教材,结合材料,梳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选官制度,完成下表。材料1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审举》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 ——《晋书·卫瓘传》材料2 课本P30“史料阅读”材料3 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五服之内,政觉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通典 选举》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隋书 刘炫传》材料4 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途径 影响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 血缘 世卿世禄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战国至秦 军功授爵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才能、道德、军功 举荐、战功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废除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进行思想文化专制西汉 察举制(汉武帝后成熟) 舆论评价(孝廉等)、为官能力 考察——推举 为两汉选拔各类人才,考察标准多元,后期弊端显现,容易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把持选官大权,地方豪强势力崛起,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时期 选官制度 标准 途径 影响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官评定资品,吏部授官 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但后期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隋唐——两宋 科举制产生并逐渐完善 才学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 打破门第限制,扩大选官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公正,元 部分保留蒙古传统,1314年恢复科举 考试 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明清 科举制 学校——科举(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科举制的影响:积极: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④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个人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取向。⑤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局限性:①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了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②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地消极影响。③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指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官吏在一定任期内施政的效果进行考察。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指封建国家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2、总结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演进材料5 《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郎中以外,主事、令史、书令史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对前者的考课标准可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各地先行考课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汇总,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的重要依据。——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朝代 考核标准 考核机构 目的 发展趋势秦汉 上计制(每年岁末,考核地方官员,其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 御史 选贤任能 劝善惩恶 激励上进 ①考核法规趋于完善,维护官僚体制稳定 ②考核日趋严密,保障政府行政效率 ③由选贤任能逐步转向对官吏的控制隋唐 品德、才能(每年) 尚书省吏部明 考察、考满(监察贪酷和不作为) 中央政府清 京察、大计3、梳理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演进材料6 秦统一后,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监察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明确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可知御史大夫不仅是最高的监察官,而且地位显赫。……秦统一前已有御史掌监察,统一后更名为御史大夫,加上了“大夫”二字,显然是其地位极大提高的标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中设置郡守、郡尉、郡监。郡监,就是郡中掌管监察的官员。郡监又称“监御史”,表明是从中央御史系统派生出来的。——卜宪群《秦朝御史大夫制度之历史得失》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7 御史随事纠弹。 ——《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所欲弹事,不须先进状。 ——《唐会要》卷六十一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旧唐书·韦思谦传》材料8 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时期 中央 地方秦汉 御史大夫 秦:监御史 汉:刺史(位卑权重但不直接处理地方事务,权力有限)隋唐 御史台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检察官巡回监察宋 御史台、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强化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元 御史台 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机构严密,中央与地方监察机构浑然一体)明 督察院、六科御史 御史巡按各省清 六科并入督察院 停派御史巡按各省【小组合作探究】1、根据所学,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阶段特征及其呈现的特点。阶段特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以血缘为基础的世官制;第二,以地缘关系网络所形成的荐举制(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第三,隋唐以后形成的科举制。特点:①选官模式:散漫走向系统;②选官主导:中央主导逐渐加强;③选官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④选拔方式:由主观认定发展为客观选拔(更公平、公正);⑤选拔范围:封闭走向开放;⑥选拔形式:走向僵化(逐渐单一)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做简要评价。材料9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特点:①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 ②依赖皇权,为皇权服务。 ③体系严密,垂直监察。④注重法规制度建设。 ⑤以轻制重。 ⑥严格选任。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的统一和提高国家行政效率。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思维导图】【达标检测】见同步导学案【知识拓展】1、门阀士族2、唐中后期衰落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