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核心素养】史料实证:阅读史料,了解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历史解释:通过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时空观念: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家国情怀:学习邓世昌等人的英雄事迹,感悟他们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思考列强瓜分中国的史实,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知识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依据材料填写图示,明确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背景)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 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抗敌,壮烈牺牲辽东之战 日军在旅顺进行了血腥屠杀威海卫战役 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依据所学完善《马关条约》的内容。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其他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瓜分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的危机:1.列强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2.美国在各国“势力范围”划定后,提出了“门户开放” 的照会。【课堂训练】1.吴玉章老人在自己时候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容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厚啊!文中“苛刻”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甲午之役大败于日,朝野上下始憬(jǐng)然悔悟……除旧习断不足以转危为安,于是京师创设大学堂。而各省亦接颈而起,若武备,若自强。若农务,皆独树一帜研究有用之学”。材料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B.解决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C.刺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D.增强了清政府的军事实力3.“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由此可知,一些有识之士预见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A.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C.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4.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以下史实与《马关条约》无关的是( )A.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C.造成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D.日本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5.《马关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我们在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材料反映出《马关条约》的签订( )A.增强了中国反抗侵略的决心B.拉开了改革图强的序幕C.抵制了西方列强资本的入侵D.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6.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提出:“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C.促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7.晚清时期,不少进步人士积极利用国际法谴责列强侵夺。如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四川举人王昌麟提出:“闻《万国公法》割地而不赔费,赔费则不割地,今倭约兼而有之”。该现象反映了( )A.近代西方外交理念传入B.日本扩张受到遏制C.清廷重视维护国家利益D.清朝统治摇摇欲坠8.1900年10月,英德两国签订协定,规定双方在中国的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均应遵循“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原则。此“原则”的推行( )A.认同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B.维护了中国主权领土完整C.消除了列强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D.废除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9.从《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沿海五处通商口岸到《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由此得出的认识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B.中国开始步入近代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工具D.中国民族危机加剧10.近代中国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中国永远让与……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11.2023年5月,有人发帖称在买的《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书中发现史实性错误。书中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丁汝昌和几位清朝将领低头弯腰,向日本军官表示屈服。这一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有同学查现行初中《中国历史》教材“……、日舰队司令写信丁汝昌劝降,遭严词拒绝。援军无望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为进一步探究,这位同学查到如下材料:材料一《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投降图》(原图说明:想象图,日本右田年英,创作于1895年)材料二 当时海军提督衙门十名守卫之一谷玉霖的回忆:“……亲眼所见,丁军门(丁汝昌)自尽后……(牛道台)集众筹议投降事。”材料三 日本人的说法:在威海卫之战中,丁汝昌的舰队遭到日本海军的包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向丁汝昌劝降,但遭到拒绝。战斗数日后,丁汝昌在镇远舰上服毒自尽。(1)上述材料中争论的事情发生在中国近代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这次重大事件后中国近代化努力方向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查到的上述材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什么?(3)根据以上材料特点说明你得出结论的原因?参考答案1-10 CCDBD BAADD11.(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变化:近代化探索由学习西方技术转为学习西方制度。(2)结论:《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误导青少年,犯了严重的史实错误。丁汝昌不但没有投降,壮烈殉国是民族英雄。(3)原因:想象图不能作为真实史料,历史的真实性要从文献史料或者实物史料中或者走访,多方印证获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