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握疑难字句,读懂这首诗的大意。2.结合课文插图,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体会诗 人所表达的情感。3. 反复诵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节奏、读出感情。4. 通过分析、理解这首诗的思路和章法,了解五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 构特点,领会诗歌布局谋篇的巧妙。【教学重点、难点】1.诗人“相顾无相识”的孤寂以及在仕与隐之间纠结的迷茫。2.诗歌从叙事到写景,再到抒怀的结构和章法,以及五言律诗的相关知 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诗的时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一个顶峰,群星璀璨,名家辈 出,诗歌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达到极高的水平。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唐诗就是这个时代的名片。这一节课,我们就从初唐开 始我们的唐诗之旅,来学习一首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的作品。二、初步感知诗歌:1.阅读全诗,为不会读的字词注音。2.交流自己注音的字词:皋、薄、徙、倚、晖、犊、薇 3.齐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三、把握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和景物 1.这首诗的题目中关键词是哪一个词 【明确】望。2.后面的那首《黄鹤楼》其实也是写望,那么《黄鹤楼》能不能叫“野 望” 【明确】“野”是指野外、山野,野望就是在野外、山野之中眺望。3.诗人是站在哪里望呢 【明确】东皋。4.请一个同学读注释1(王绩简介)。王绩这个人,性情简放,“不喜 拜揖”,也就是不喜欢官场的繁文缛节。他曾三仕三隐,做过官,后来在他 的家乡东皋隐居。那么,这首诗是写于他做官时期还是隐居时期呢 【明确】隐居期间。5.这首诗写的具体时间是什么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傍晚。薄暮、落晖。6.哪两联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物 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树、 山、牧人、牛群、猎马(猎人)、禽。7.齐读颔联、颈联,试着背诵。8.欣赏课文插图(董其昌《山水图》):如果给这幅图画添加颜色,你 会用哪些颜色 如果要加上人物,你会怎么安排 【明确】颜色要扣住薄暮、落晖、秋色;人物要把诗人放在靠水的地方, 牧人和猎人要放在山路上。9.结合《山水图》,想象诗中的画面。如果你是诗人,看到这样一种场 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体验 10.带着自己的感受、体验,再次诵读中间两联。四、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1.讨论:陶渊明归隐后,“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 有事于西畴。”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王维的《渭川田家》:“斜 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所写之景与《野望》很相近,他看到“农夫荷锄 至,相见语依依”,心中涌起的,是一种亲切感,所以“即此羡闲适”。从诗歌内容来看,你觉得王绩在隐居时,是不是跟陶渊明一样,和周围 的乡人打成一片呢 王绩此时看到晚归的牧人和猎人,他的心情与王维的 《渭川田家》又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诗人看到“牧人驱返,猎马带禽归”的景象时,感叹的是“相 顾无相识”,这里的“不相识”,一方面可能是真的不认识、不熟悉,说明 他很少与乡人交往;更重要的是,他可能觉得与他们毫无共同语言,不是同 道中人。“长歌怀采薇”一句透露出,他所欣赏、期盼的,是伯夷、叔齐那样的 隐居不仕的高人,实际上也就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诗经 · 召南》:“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诗 人当时的心情,跟这首诗写的很像。(以上内容,先让学生讨论,老师在交流中进行补充、引导。)2.王绩这个人,其实是比较矛盾的,他一方面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所 以三次出仕,但始终不得志。另一方面,他又仰慕陶渊明,曾模仿陶渊明的 《五柳先生传》作《五斗先生传》,模仿陶渊明的《自祭文》给自己写墓志 铭。他也最终选择了归隐。但在归隐时,他又觉得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人, 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对于田园生活,并不像陶渊明那样有一种发自内心 的热爱。所以,他在仕与隐之间其实很纠结,诗中哪一句写到了他这种纠结 【明确】“徙倚欲何依”。(结合注释,理解“徙倚”。)3.诗人在秋天的落日余晖中,看到牧人和猎人都有自己的归宿,这时他 除了感叹没有伯夷、叔齐那样志趣相投的知己之外,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在仕与隐之间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五、把握诗歌的章法、格律1.总结、梳理:这首诗一开头是叙述,交代了什么 (时间、地点)中间两联是写景, 写了哪些景 (树、山、牧人、猎人)由眼前之景引起了怎样的感慨 (怀 念伯夷、叔齐,表达没有知己的孤寂、怅惘。)除此之外,“徙倚欲何依” 一句还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在仕与隐之间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2.中间两联的写景,次序能不能互换 【明确】不能。因为尾联的抒怀,是承接颈联的。3.格律诗对于中间两联在句式上是有特殊要求的,请大家比较中间两联 和首尾两联,看它们在句式上有什么不同。【明确】中间两联用了对仗。4.朗读全诗,读出诗的层次、节奏和情感。5.这首诗是格律诗,格律诗的特点之一,是要求严格押韵的。这首诗首 联的末尾是“依”字,是不是不押韵 【明确】唐代是格律诗开始定型的时期,在唐以前乃至唐代,虽然格律 诗的规范已经完成,但仍有一些诗歌并不严格遵守格律。这首诗之所以被认 为是开律诗风气之前,是因为它是较早出现的严谨的格律诗。就押韵来说, 这首诗每联结尾的“依、晖、归、薇”四个字都属于同一个韵部,即《佩文 诗韵》中的“五薇”部,也就是说,在古代,这几个字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 “依”字的读音现在看起来跟其他几个似乎并不相近,原因就在于汉字的读 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变化。六、结语与盛唐的代表诗作相比,这首诗还没有呈现出雄浑阔大、豪迈自信的气 象,但是与唐以前的齐梁诗风相比,它已摆脱了雕饰浮艳的风气,尤其是中 间两联的写景,写得朴素自然、清新恬淡,闻一多评价说它“自然处渊明亦 当让步”,请同学们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自由朗读全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