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深入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熟练掌握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的特 性。2、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这则新闻的核心内容,精确把握新闻的六要素。3、帮助学生深切感受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的强大气势和英勇无 畏、一往无前的崇高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系统掌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熟练运用阅读新闻的有效方法。2、深刻体会新闻语言的鲜明特点,精准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丰 富含义。教学难点透彻理解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价值,深切体会作者的立场和内心情感。 着力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锐感知和深入分析的综合能力。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分析法、比较法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5分钟)1、首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一组解放战争时期激烈战斗的历史图片,包 括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冲锋的战士、滚滚前进的坦克等。同时,播放一段气势 磅礴的战争背景音乐,营造出紧张而庄严的氛围。2、待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后,教师开始提问:“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 些画面,听到这样的音乐,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场景和感受 ”邀请几位学 生分享他们的初步想法,可能会有学生提到战争的残酷、战士的英勇等。3、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场战役的胜利都 具有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则关于解放战争的重要新闻报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二)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清晰的图文和生动的示例,深入浅出地 介绍新闻的定义和特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通过列举当 天的时事新闻和一些历史上的著名新闻事件,让学生理解新闻是对最新情况的反映。新闻的特点:及时性:强调新闻要在第一时间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以“刚刚发生的地震 报道”为例,说明及时性对于新闻的重要性。真实性:指出新闻必须基于确凿的事实,不得虚构和夸大。举例“虚假新闻 带来的不良后果”,让学生明白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准确性:阐述新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准确无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数据等。比如“因数据错误导致的新闻误导”的案例。简洁性:说明新闻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述。展示一篇过于 冗长的新闻和修改后的简洁版本进行对比。详细剖析新闻的常见结构:标题:用醒目的字体和颜色在课件上展示几个新闻标题,如“震惊!某市发 生特大火灾”“重大突破!科学家发现新的治疗癌症方法”,让学生讨论标题的作 用,然后讲解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要吸引读者的眼球。导语:以一则具体的新闻为例,指出导语通常是新闻的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 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要点,如“5月20日,我市举行了盛大的马拉松 比赛。据了解,本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千余名选手参加。”讲解这就 是导语,它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关键信息。主体:结合刚才的新闻实例,继续讲解主体部分是对新闻事件的详细叙述, 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具体情况。例如,上述新闻中主体部分会详细介 绍比赛的路线、选手的表现、比赛的结果等。背景:通过介绍一些具有特定背景的新闻,如“某地区因长期干旱导致农作 物歉收”,讲解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社会、自然等环境条件的介绍,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结语:展示几个有结语和没有结语的新闻,让学生分析结语的作用,然后说明结语是对新闻的总结、补充或展望,有时也可以没有结语。最后,通过回顾刚才讲解的内容,总结新闻结构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相 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三)初读文本(15 分钟)学生开始自主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要求他们一边 阅读,一边用铅笔轻轻标注出生僻字词和不太理解的语句。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重点字词,如“摧枯拉朽”“锐不可当”“风平浪静”等。请一位学生朗读这些字词,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然后一起尝试结合上下文猜 测这些字词的大致含义。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和猜测,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 是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准确的讲解和阐释:“摧枯拉朽”:原本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 势力的强大气势。在文中形容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使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迅 速崩溃。“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强调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时的 英勇和坚决。“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这里既描述了长江当时的自然状 况,也暗示了渡江作战的有利条件。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这些重点字词,每个字词朗读3-5遍,让学生加深印象。 要求学生将这些字词的解释写在课本的空白处,以便复习和记忆。(四)分析新闻内容(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表格,引导学生一起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并填写在表格中:|要素| 内容|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地点|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起因|解放军要渡江作战|经过|三十万大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我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对于每一个要素,教师都进行深入的引导和提问:时间:“1949年4月20 日午夜这个时间点在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处于 什么样的关键阶段 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发起渡江作战 ”地点:“长江作为天堑,在军事战略上具有怎样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这里成 为了这次作战的主要地点 ”人物:“人民解放军在这次作战中承担了怎样的使命和责任 他们的行动体 现了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 ”起因:“渡江作战的决策是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和形势判断 ”经过:“在突破敌阵的过程中,解放军面临了哪些具体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 是如何克服的 ”结果:“这一胜利结果对后续的解放战争局势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它标 志着什么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 负责记录和整理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代表依次发言,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教师在每个小组发言后,进行 简要的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对每一个要素都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对六要素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强调六要素 是理解新闻内容的关键,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新闻事件框架。(五)探究新闻语言(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新闻文本,用彩色笔划出他们认为能够体现新闻 语言准确性和简洁性的语句。学生完成标注后,以同桌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所划的语句,并说明理由。邀请几组同桌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见解,教师将学生提到的语句逐一写在黑板 上。针对每一个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例如,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 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教师提问:“‘经营’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好似’一词是不是削弱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 为 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经营”一词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长江防线的精心布置 和企图固守的心态,而“好似”并非削弱,而是以一种看似轻松的表述更凸显了 解放军的强大力量,这种看似矛盾的用词恰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对于“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句话,教师引导学生 思考:“‘风平浪静’和‘万船齐放’这两个简洁的表述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让 学生体会到简洁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画面和强大气势。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升华,再次强调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词汇来实现这一目标。(六)体会情感和精神(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激昂的音乐,营造出庄重而振奋的氛围,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 这则新闻,让学生在倾听中再次感受新闻所传达的情感。朗读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从这则新闻中,你们能感受到人民解放军怎 样的气势和精神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代表们可能会 提到“解放军的势如破竹”“英勇无畏”“坚定果断”等感受。教师结合解放战争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入的总结和阐述:“同学们,在那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人民解放军肩负着解放全国人民的重任,他们以无 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冲破重重困难,为我们带来了胜利的曙光。他们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更是我们今天应该铭记和传承的宝贵财富。”邀请学生再次朗读新闻的重点段落,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民解放军的伟大 精神,激发学生的崇敬和自豪之情。(七)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复习新闻的定义、特点和结构,通过提问的方式,如“谁能说说新闻的及时 性体现在哪里 ”“新闻结构中的导语有什么作用 ”等,巩固学生对这些基础 知识的理解。回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的六要素,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如“这则新闻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事件的起因是什么 ”等,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记住新闻的主要内容。总结新闻语言的特点,通过具体的语句回顾如何体现准确性和简洁性。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积极参与和精彩回答,同 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的方向。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新闻,提高对新闻的理解和分析 能力。(八)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收集近期的一则新闻,从新闻的结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新闻分析报告。仿照《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写作风格,选择一个校园内的重要事 件,写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的六要素和语言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