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第9课 辛亥革命【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了解革命党人的奋斗过程,体会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意义。时空观念: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革命志士的武装斗争,感悟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知识梳理】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完善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事件 时间 领导人 结果萍浏醴起义 1906年 刘道一、蔡绍南 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安庆、绍兴起义 1907年 徐锡麟、秋瑾 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广西起义 1907年 孙中山、黄兴 袭取镇南关,最后失败黄花岗起义 1911年 孙中山、黄兴、赵声 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2.“是役也” 是孙中山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该事件有何意义 (1)事件:黄花岗起义。(2)意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3.“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指的是武昌起义取得胜利。二、辛亥革命1.填写完善武昌起义的经过。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攻占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2.试从政治、思想方面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思想指引: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课堂训练】1.史学家对辛亥革命有成功论、失败论、妥协论等不同的评价。以下史实能佐证“成功论”的是( )A.临时政府承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B.清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C.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D.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1911年冬《职官录》收录的全国各省州县地方行政长官中完全没有本省籍为官者,但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省份都出现了众多本省籍的地方行政长官。这说明( )A.革命暗含巨大危机 B.民主政治基础扩大C.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D.中央政府权力加强3.“辛亥革命……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A.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B.结束了封建帝制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D.宣传了民主共和4.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1911年即黄帝纪元4609年。有人指责此类帝王的纪年法不符合民主思想,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采用民国纪元。这表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C.贯彻了民主共和理念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5.辛亥革命使更多的人对参与国家政治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民国,参与政治的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人、军人和士绅外,妇女也有参政的意愿,女子参政团相继出现。这表明辛亥革命( )A.实现了男女权力的平等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促进各阶层思想的趋同D.扩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6.1894年,兴中会创立时,首先参加兴中会的20多人都是华侨,后来华侨竟占参会成员的60%以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仅仅从新加坡、槟榔屿、缅甸回国参加起义的华侨就不下500人”,英勇就义的72位烈士中有1/3是华侨。这反映出( )A.华侨助推近代社会变革B.华侨反情情绪普遍高涨C.革命党人缺乏资金支持D.清朝统治逐渐土崩瓦解7.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革命形势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 )A.民族工业获迅速发展良机B.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C.清政府专制统治不得人心D.资产阶级的群众基础广泛8.如图是1912年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银币,银币背面上方铸“中华民国元年”,中间铸刻的篆书“汉”字取代了惯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权的蟠龙图案。这一变化可以佐证辛亥革命( )A.追求民主共和 B.掀起实业救国热潮C.废除科举制度 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10.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辛亥革命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油画《武昌起义》B.国家博物馆馆藏《清帝退位诏书》C.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D.茅家琦等人所著《孙中山评传》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此前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革命的风暴在推动政权更替的同时,南京临时政府为推动社会改良采取了不少政策与措施,“……无数头颅所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减少,有些被完全消灭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一时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摘编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的具体内涵。(2)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民主革命的什么认识?参考答案1-10 BBCCD ACABB11.(1)新目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新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2)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3)认识:民主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主革命的成功可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