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 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特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3.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了解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创作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诗是诗人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文体知识】律诗近体诗的一种,遵循格律。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理解题目】次北固山下次: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诗题意思:作者旅途中在北固山下停泊。【诵读古诗】播放音频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次北固山下[唐]王 维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疏通诗意】译文:旅途在青山之外,(游子)行舟于绿水之中。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而行,船帆高高悬挂。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书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诗词品读】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 旅途之景【起】首联点题。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客路”即驿道。诗人此刻正在船上,正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表明船到之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这与尾联的“乡书” “归雁”遥相照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默写常考以小见大 江水之景【承】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能高悬。诗人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出来,达到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效果。 “潮平”为颈联中“江春”一语做铺垫。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对偶、拟人江春之景(哲理之思)【转】颈联写景兼点明时令——冬末春初。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暗示时光流逝,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乡之情【合】尾联紧承前三联而来,遥应首联,表现了诗人深深的乡思愁绪。从内容和写法上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两句诗。考点:赏析名句[答题思路][参考答案]内容:点题,交代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写法: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客路行舟时所看到的美景,这与尾联相呼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考点:体会哲理[参考答案]自然理趣:事物的新旧更替。①通过景物描写,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景象中表现了自然理趣。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理趣。【写作特色】1.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该诗写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尤其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却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激励。2.借物抒情,意蕴丰富。尾联诗人借物抒情,借助“鸿雁传书”的故事,自然地抒发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乡书”“归雁”这些具有强烈思念意味的词语,表现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设计】【课文主旨】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拓展延伸】鸟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请仿照示例,对《春游湖》一诗中“燕子”这一意象进行赏析示例:大雁:是一种候鸟,春到北国,秋去南方,万里迁徙。古诗中常借鸿雁传书以抒发思念之情。此诗中便借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春游湖[宋]徐 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燕子: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类所能及。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此诗中诗人借燕子表达对春天到来的惊讶和喜悦的心情。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