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历史学科命题分析与对策(临沂高三一轮教研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历史学科命题分析与对策(临沂高三一轮教研会)

资源简介

浅谈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文综历史学科命题分析与对策
郯城一中 刘祖亮 田娜
明年高考,山东文综历史将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文综历史(简称全国卷I,下同)学科命题有何特点,对比山东文综卷历史学科(简称山东卷,下同)有哪些变化?我们该如何进行备考?本文根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备考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全国卷I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1)全国卷I试题以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载体,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示例1下表(一)是2015年试题中12道选择题考查内容。
示例1 表一
题号
考查内容
24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古代战国时期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25
两汉时期的政治(汉代的外戚干政)
26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影响)
27
唐至清的科举与文化(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影响)
28
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动(近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29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格局(时代特征)
30
局部抗战时期的防御作战战略
31
新中国一五计划与美英对比
32
正义女神与古代罗马的法原则
33
近代英国的君主立宪
34
罗斯福时期社会保障措施
35
世界银行
其中24小农经济、25两汉政治、28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31新中国经济建设、32罗马法、33英国君主立宪制、34罗斯福新政和35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还有材料题40汉唐宋儒学发展、41科技公式等都是教材上主干知识、基础知识,且与教材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解答需要较多的调动教材知识。因此,应当注重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一轮复习时“死去活来” 抓基础。
(2)更加偏重考查历史认识、历史解释,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历史学科特色来看,尤其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背景、含义、本质、意义、比较等方面分析、说明、解读和阐释。如全国卷I第26题从宋代民间崇拜角度,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示例2(全国卷I第26题)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与解析】:C 反映本质类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统治者一贯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即便是在商业繁荣的宋代也是如此,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也体现封建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和伦理道德,女性的社会地位地下,因此对女性神话人物的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政府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从最本质上说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完成,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反映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规律总结】表明是直观的结论,是通过历史想象和时间的阐释,大家一看就明白的意思,即题干信息的获取;反映除了“说明了,得出……”意思外,还隐含有“经过逻辑上的严谨推理而得来的间接结论”这样一层意思,即题干深层次信息的获取。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是隐蔽的,不能直观地去认识。概括历史事件的本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揭示其本质或目的,最后指出其性质。一般从阶级属性、生产力、存在意识关系等角度来思考。
从本题来看,既考查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又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分析了实质,难度不低。据此,分类和总结高考选择题设问角度,进而千方百计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科解题技巧,加强历史学科素养培养是必要的。
(3)试题立意更加关注中外文明的成果比较。如2015年31题将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与美英两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比较,2卷中40题比较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014年40题借宋应星、牛顿代表性科技人物对中外科技做比较等等。因此,古今中外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在历史复习中应当受到重视。
(4)中国史、经济史所占比例增大。以全国卷I选择题为例,12选择题中有8道考查中国史,8道考查中国史中有5道考查经济史。
示例3 表2
2015
启示
所属
模块
必修一
25、29、30
1.经济史和文化史模块2015年考查频率过高,应当更加注重,
必修二
24、28、31、34、35
必修三
26、27、32、33
所属
时空
中国古代史
24、25、26、27
1.明显加大了中国史考查;
2.中国史分布也不平衡,集中于古代和近代史
3.世界古代史近3年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4.世界现代史比重增加。
中国近代史
28、29、30
中国现代史
31
世界古代史
32
世界近代史
33
世界现代史
24、35
通过以上的数字比较和启示可知,中国古代史的比重大,而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则相对小,但是我们认为这不具有规律性,可能是出于命题的需要,但却告诉我们一点:中国古代史很重要,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不仅要关注重点,还不能忽视冷点。
(5)命题的探究性、开放性强,注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41题的科技公式探讨题。虽然属于近5年常考的“评析与论证”类题目,答案更开放,只提供评分说明,但也反映了当前历史研究方法。对此,不仅要强调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理运用,还要适当关注史学研究前沿。
(6)注重考查通史意识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2015全国卷I第30题,以国民政府的国防政策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局部抗战的时空理解。因此必须增强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的把握,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示例4 (全国卷I第30题)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与解析】B 反映本质类选择题。本题考察国民政府抗战准备,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1933年到1937年在沿海战略要地、重要城市和交通线布置防御的工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阶段特征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从防范的地理来看,不是针对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和红军,沪杭是统治中心区域,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这在本质上反映国民政府为抗战做的准备。
(7)坚持持续的关注社会现实,隐性介入热点。高考试题在学科知识与社会热点之间寻找结合点,使试题情景更加丰富和生动。2015年的热点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倡廉、抗战胜利70周年等。这些热点在在2015年试题中体现。如全国卷I第40题,题目重点考查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宋明儒学的新发展和维新变法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进行了比较考查,从古代产生到近代发展,到今天的认识,突出了儒学的与时俱进、趋势更新,体现出试题追溯文化源头、关注传统文化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示例 5全国卷I第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字量太多,省略)
基于此,三轮复习时,适度扩展复习内容,关注社会热点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纵观全国卷的考查明显彰显了:学科知识(专业性强、高中与大学的衔接)、学科方法(思维方法、解题方法、探究方法)、学科素养(历史思维、历史规律、历史智慧)这三大方面要求。
二、全国卷I与山东文综历史卷异同
1.看从试卷的结构来看,示例 6表三
全国卷I
山东卷

考查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内容(必考)、题型、总分值相同

①增加了选做题形式的题目数量和分值,将选修1、2、3、4模块列入考纲的选考范围题;每小题15分;
②选择题增多,选择题为12道;
③要求考生做的非选择题为2道必做题和1道选做题;
④通史顺序排放
①将选修1、2、3个模块列入考纲的选
考范围;每小题10分;
②选择题为11道;
③要求考生做的非选择题有3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
④无序
简而言之,全国卷1和山东卷相比,选修分值增加,题量有变化。
2.从考查角度和试题内容上看,试题的相似之处有:
(1)从命题的形式看,都注重提供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最大限度的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2)从能力考查来看,都注重对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突出考查“四种能力”,山东卷更多与全国卷对接。
(3)从考察的知识点分布来看,都突出对历史概念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如都考查了儒家思想。从中外历史的角度看,都是中国历史比重较大。
(4)从历史与现实关系来看,都关注周年事件和社会热点。周年事件,如全国卷第35题1935年美国罗斯福时期社会保障措施和山东卷18题1925-1928年莫斯科中山大学改名。社会热点,如全国卷40题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实际上是关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山东卷38也是考查儒学演变,侧重影响因素的分析。
试题的不同之处有:
(1)山东卷还注重考查学生对史学常识的了解。如选择题第19题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专题研究论文数量,考查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2)在选择题考查设置上,全国卷更多是考查历史事件(现象)的本质或实质、背景、结果、影响、意义、评价和通过新材料、新情景对应的史实。其中考查本质或实质明显高于山东卷。
示例7 表四
全国卷
山东卷
选择题分类和设问视角
材料型
(答案材料中)
13、15
情景型
原因背景类(原因)
25、35
14、22
推理判断类(史实)
29、31--34
16--23
影响意义类(影响)
24
反映本质类(本质)
26、27、28、30
表明史实类
33
(3)全国卷年年有创新,2015年以公式的形式呈现,对公式进行探讨,既延续去年的“修改”类题,又有往年观点类论证题的影子。如何应对创新题,是备考中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简而言之,全国卷1和山东卷相比,难度大,学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特点更明显,重点考查对历史事件(现象)从实质、比较、论证方面分析能力,以及选修改革部分都不是直接考查教材呈现的改革。
二、2016年高考备考策略
分析2015高考历史题,备考2016,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做到:
1.根据全国卷I与山东卷相似处的分析,我们以往的成熟做法应当继续坚持下去: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课标、考纲内容。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关注历史学研究的前沿和新理念、新史观。既需要了解传统的阶级分析等方法,更需要了解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具体途径和方法:一是网上搜索资料;二看历史专著,如《全球通史》、《中国通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史》等;三是订阅一些历史方面的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
(3)基于教材,立足考纲,构建三轮复习模式,抓好每一轮复习的侧重点。第一轮侧重专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模块专题);第二轮侧重通史,遵循《考试大纲》的知识体系(通史);第三轮侧重补缺补漏、热点专题复习和强化提高。
(4)重视解题方法指导,构建解题模板,应对常规题型。如观点评析题的思路是:
第一步:亮明观点:观点是什么?(观点分)
第二步:观点陈述:该观点陈述的内容,史实支撑。(概括论述其内容分)
第三步:综合评价:对该观点评价。(整体评价分)
(5)充分发挥试题与讲评的诊断、纠错、提高功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首先重视“诊断”,即根据测试目的对全体学生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已经过关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重视“纠错”,即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评述,指导学生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应对策略;第三 重视“提高”,即通过对试题的剖析达到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不同类型试题的理解、掌握解题的技巧、提高答题能力的目的;第四进行补偿练习。
(6)关注社会热点。一是现实的热点问题,如每年的两会、民生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乌克兰问题、中东的政局问题等;二是重大周年纪念问题,2016年高考备考要关注有关06 年的事件,也要关注次周年纪念的事件,如05或 07 年的事件等。
(7)加强校内集体备课和区域教研交流,激活和构建学科的教研气氛。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力量,强化集体教研,发挥集体智慧,整体提升复习教学质量
2.根据全国卷I与山东卷不同之处,我们更要做好以下几点:
(1)我们要有“难”度意识--明确全国卷难度大。建议转换教学观念,复习备考中必须改变以往山东卷备考思路,快速转轨到全国卷更重视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备考思路上来。
(2)我们要有“底”--抓好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建议进一步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不求速度,要求质量,夯实基础,着眼能力。2015年全国卷I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教材的距离,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的考查,基于此,我们必须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①抓好主干知识以及主干知识中的细节知识点,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必须要弄清楚,理解透彻,对于历史事件必须有全方位的认识;
②要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三本必修教材中的每个专题都有自己的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是相通而不是割裂的,要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
③加强通史教学,关注历史时空与阶段特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历史,并且注意同时期东西方历史的比较。例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可以这样来处理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时期
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先秦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表现:
特征:
表现:
特征:
表现:
特征:
秦汉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注意同一主题的演变沿革)
隋唐
中国古代文明鼎盛时期
宋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明清(1840年前)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第二部分 同时期中西比较
模块内:17、18世纪中西方政治体制不同趋向及原因
中国
西方
趋向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代议制确立、发展
原因
经济
政治
思想
历史传承
模块间: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
西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3)我们要有“法”--学科解题方法。建议进一步规范训练,加强高考常考题型解法的指导。
①本质实质类详见示例2
②论证解读阐释类:
论证解读阐释类:此类试题一般是呈现几则材料,要求考生对材料信息提出修改意见、或进行材料信息的概括、阐释或者对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择的观点的合理性,考查学三维目标和四种能力。目前探究题的格式不定,举一例探讨解题思路。
示例8 (2015年山东)(14分)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图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4分)
【思路分析】
首先,历史解读阐释基本思路:
(1)概括逐条材料信息并分类归纳-------侧重史实
(2)对概括的信息进行前因后果分析-----侧重原因、影响
(3)提出自己对材料信息的深层次的认识或启示
其次,材料信息分类归纳方法:
第一步概括各个材料的中心意思
第二步从各个材料的中心意思中寻找共同信息
第三步对得到的信息结合时代特征进行阐述。
再次,阐明材料信息因果联系:
(1)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相关知识的表述,关键在相关性和准确性上。
(2)影响的分析要有广度和深度:抓当时和现实的影响。
最后,提出自己的信息的独特理解
【规律总结】综合而言,历史解读分3步完成:
第一步,结合时代特征概括材料信息
第二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解释因果。
第三步,在上述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提出独立的主张、见解或历史启示
(4)我们要有“智”—提高选修得分。建议适度关注选修教材尤其是选修一教学。纵观高考“四选一”试题(15分),就试题内容而言,基本脱离教材和课标,看不到教材的痕迹;就考查形式看,只出主观材料题。对于选修复习,建议教学实践可以考虑四选二,课时不宜太多;选修一教学目标应当淡化对碎碎知识点的掌握,总结改革的一般性规律,着力强化获取材料信息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突破教材束缚,增加教材的灵活性。
以上是个人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希望不吝赐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