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文人的“突围”之道——《我与地坛》《赤壁赋》联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写景段落,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意象。 2.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鉴赏作品的美学价值,提升文学欣赏品位。3.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散文线索和脉络,由情到景,由景入情,由景入理。 4.文化理解与传承:品味苏轼和史铁生身上的典型人格,感悟人物人格魅力。 【前期教学】1.疏通《赤壁赋》文意,朗诵《我与地坛》。 2.印发《我与地坛》《赤壁赋》联读导学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一起疏通了《赤壁赋》的文意,诵读了《我与地坛》, 今天我们将把这两篇文本联读。检查课后作业:请同学们阅读两篇文章,画出文章中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词、 句,用曲线的形式画出人物心理状态变化图。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并板书。 【预设】(一)《我与地坛》中展现史铁生心理状态的词、句及其背后的心理: 第一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总结心理状态:狂妄第二处:①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 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②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 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③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 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总结心理状态:质疑活着第三处: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 样想过之后我就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总结心理状态:接受活着第四处: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总结心理状态:寻求活的方式(二)《赤壁赋》中展现苏子心理状态的词或句: 明确:第一处:于是饮酒乐甚。 总结心理状态:乐甚第二处:哀吾生之须臾;托遗响于悲风。(此处需要注意的事第二段还出现了“怨慕”,但“怨慕”的根源在第三段 的“悲哀”,可以合而言之。)总结心理状态:悲哀 第三处:客喜而笑总结心理状态:喜笑 补充第四处:结合背景总结心理状态:天之骄子突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理悲苦,用虚线绘制 出来。前期明确:主客对话是“赋”常用的一种行文方式,且对比《念奴娇 ·赤壁 怀古》中苏子的情感,与此文中和“客”的情感高度吻合,故《赤壁赋》中表层 看是客和苏子的情感交锋,实质上可以说是苏子内心的情感交锋,梳理时“客” 与“苏子”可以合而言之。观察板书,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人物心理曲线图我们看到史铁生和 苏东坡的心理都实现了由低向高的转变,最后相见于高点,交汇于心理的顶峰状 态。在这里我们借用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中的“突围”一词来概括 两人的心理变化。二、由心理状态入手,看“围城”为何 请同学们对照史铁生和苏东坡的心理曲线图,找出文中展现“围城”的句子 或段落并讨论分析“围城”为何 明确:(一)《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围城”源于双腿残废及其带来的对生命价 值的质疑、否定。分析:从第二段“他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可见史铁生的“围城”源于双腿的残废;从第五段“双腿残废后的 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可见史 铁生的“围城”是残废后的无路可走,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和质疑,精神上的幻灭 感;从第五段“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 上的小昆虫”,可见此处史铁生的“围城”是残废后对“生命”的质疑。海明威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但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史铁生却是“意外带走了他的双腿,也毁灭了他的精神,打败了他。”此时的史铁生绝不像一个硬汉,更像是一个身体和精神都被击垮,逃避这个世界的懦夫。面对这铜墙铁壁般的精神围城,他又该如何“突围” 而出呢 (二)《赤壁赋》中苏东坡的“围城”主要是对自我生命长度和当前生存状 态的不满,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否定。从第三段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可见因“英雄难存,生命逝去” 而悲。由“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 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 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可知:①将自己与“一世 之雄”的曹操相比,再结合背景,可知悲在“渔樵江渚”的生命状态,悲在难有 “一世之雄”的功业;②以“沧海一粟”自比,悲在个体渺小;③将自己比作“蜉 蝣”,与“长江”“明月”相比,悲在“人生短暂”。故苏子的“围城”可概括 为对自我生命长度、当前生存状态的不满。如果说“渔樵江渚之境”尚有转机,那“蜉蝣之短、沧海一粟的生命状态” 却无法改变,可谓铜墙铁壁,那苏东坡又是如何“突围”而出的呢 总结:我们结合具体语段的分析,明确了史铁生和苏东坡的“围城”其实都 是对自我生命状态的一种质疑和否定,那我们看他们又是如何突破“围城”的呢 三、由心理状态入手,看以何“突围”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对照史铁生和苏东坡的心理曲线图,找出文中表现他们 “突围”过程的段落并讨论、分析以何“突围” 明确:对话自然,“突围”之道。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自然在人物突破“围城”的过程中到底起怎样的作用 预设:明确:(一)《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何“突围” 第七段 意象 修饰语 特点 作者 处境 地坛于作者落日 祭坛石门中的,寂静的光辉 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 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寂静却灿 烂 思考 怎样 活的 问题 去“闻”生 命 的 各 种 “味道”, 接受生命的 各种状态并 发现其独特 的美感,发 现寂静中的 光辉,听到 苍凉中的高 昂,察觉寒 冷 中 的 生 机,审视镇 静 中 的 坚 韧,明确了 怎么样活的 问题。雨燕 在园中最落寞的时间出来高 歌,把天地喊得苍凉 落寞、苍凉 却高昂孩子的 脚印 冬天雪地上,让人猜想他们 是谁,在哪儿做过些什么, 然后又都到哪儿去 寒冷肃杀 中的生机 活力,充满 无限可能古柏 苍黑的,镇静地站在那儿, 不为外物所动 镇静坚毅草木和 泥土的 气味 暴雨骤临激起的,一阵阵灼 烈而清纯的 平凡但灼 烈、清纯落叶 秋风忽至,一场早霜,或飘 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散发 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凋零中却 透漏着美 好史铁生审视地坛的景物,他察觉寂静中的光辉,听到苍凉中的高昂,看到寒 冷中的生机,审视镇静中的坚韧,欣赏各种生命姿态,倾听各种生命声音。明确 了怎么样活的问题,悦纳了自己的生命状态,发现了自己生命状态的独特美感。 史铁生的后半生活出了自己的生命态度:悦纳自己的生命状态,创造自己独特的 生命价值。故可概括为“景中悟理破‘重围’”。明确:(二)《赤壁赋》中苏子以何“突围” 第四段 意象 修饰语 特点 作 者 处 境 自然于作者水 逝 者 如 斯,而未 尝往也 不变:不 尽长江滚 滚来;变: 大 江 东 去,片刻 不息 悲蜉蝣 之命、羡 长江、抱 明月而 不得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看 江月与人,消解“蜉蝣”之悲。 于水月,“变”则“逝者如斯’ “阴虚者如彼”;“不变”则 “未尝往也”“年年江月望相 似”;于人,“变”则“英雄 难存”“我若蜉蝣”;“不变 则“人生代代无穷已”。由“悲 转“达”月 盈 虚 者 如彼,而 卒 莫 消 长也 不变:江 月年年望 相似变: 月有阴晴 圆缺风 清 取 之 无 禁,用之 不竭,是 造物者之 无尽藏也 渔 樵 江 渚、沧海 一粟、被 贬黄州 共适清风明月,享受美好的自 然馈赠。消解了人世苦苦求索 而不得的痛苦。月 明赤壁的“水月”让苏东坡产生了“变与不变”的哲思,消解了个体生命的短 暂之悲;赤壁的“风月”清爽、皎洁且无禁、不竭让渔樵江渚的苏子享用,消解 了个体渔樵之态、沧海一粟的渺小、处境之悲。故可概括为“景中悟理破‘重围’”。总结:我们看到史铁生用心去观察、审视地坛中的各种生命状态,倾听他们 独特的声音,细嗅他们独特的生命味道,发现他们独特的生命美感,在对自然的 这种彻悟中,他也认可和悦纳了自己的生命姿态,突破了自己的生命“围城”。 而苏子在赤壁的“水月”“风月”中也悟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达到“共适 风月”的生命境界,悦纳了自己的生命状态,突破了自己的生命“围城”。四 、拓展提升,讲述“突围”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文人走向了自然,实现了自我“突围” 请讲述你知道的中国 文人“突围”故事!预设: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突破了“误入尘网” 的羁绊;李白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梦中天姥激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豪情;张孝祥在“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 叶”的洞庭湖上淡褪了世间荣辱,忘却了“今夕何夕”。凝练:山水自然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条“突围”之路。但不限文人,这“围 城”也时时处处伴随着我们,若我们身陷“围城”,又该如何“突围”而出呢 我想说的是我们可以学习史铁生和苏东坡,借助自然,突破“重围”,也可 以寻觅自己的“突围”之道,但不管怎样,我们首先要学会悦纳自我,认可自己 的生命价值,发现自己生命姿态的独特美感,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突破重围,这也 是史铁生和苏东坡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五、作业(一)拓展阅读: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二)写作:假如苏东坡来到地坛又或者史铁生来到赤壁,他们相遇了,他 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