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了初三,都觉得自己长大了。的确,你们的身高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的心理“长大”了吗?能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痛苦也令他长大。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1、注音
轩(xuān)  嬉(xī)闹  凹(āo)地  掺(chān)杂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二)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1、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2、学生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发展) 撑船赶鸭,初到苇荡——(高潮) 苇荡遇雨,经受考验——(结局)与鸭共成长
3、再次自主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程,找出描写他心理变化的语句,根据示例,完成表格填写。
旅程 心理变化 直接描写的句子
①行程最初 拒绝去放鸭 “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
②途中 茫然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③到达放鸭地点 恐惧、胆怯 “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
④放鸭初期 寂寞、孤独、想家 “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⑤放鸭中期 仍然寂寞,逐渐习惯 “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⑥经历了暴风雨 安定、从容 “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⑦八月的一天早晨 欣喜 “惊喜地跑过去”
明确:
杜小康在“孤独之旅”前三个阶段的心理,可以归结为“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这是他心灵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面对人生突然转折的自然反应;
后三个阶段,他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关键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这样反而好了”),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了。
4、小结:杜小康经受了哪些孤独?
明确:
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这些孤独让他感到寂寞痛苦、恐惧茫然,同时,也成为他成长的磨难,在这些磨难之下,杜小康完成了他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
四、品味语句
1、学生细读全文,找出并点评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
写景准确、细致入微。
(2)“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芦苇荡的广阔,“绿色的浪潮”不仅写出了颜色,更充满动感与生机。
(3)“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芦荡的茂密幽深反衬出小船的孤单,使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更加真切。
(4)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明确:
(1) 有关鸭群的描写。
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 有关芦荡的描写。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 有关风雨的描写。
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
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 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 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拓宽
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成长的故事也就丰富多彩,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
示例1:孤独是一座没上发条的钟,孤独是一朵凌寒开放的花;孤独是面对爱人欲诉不能的无奈,孤独是面对朋友难分难舍的牵挂;孤独是满怀心事时的一声轻叹,孤独是希望渺茫时的一缕华发。
示例2:孤独是我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嬉闹的人群,却寻找不到一束熟悉的目光。孤独是我坐在豪华的餐厅里品尝着美味佳肴,身边却没有人和我对饮谈笑。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鸭子 杜小康
故事开始时: 小鸭 惶恐、软弱
﹜“长大了“
故事结束时: 大鸭(下蛋) 坚强、成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