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革命领袖以天下为己任、改造中国及世界的雄心斗志和豪迈气派。
理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高度概括而又形象鲜明的艺 术技巧。
学习诗歌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巧妙照应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与改造,借景抒情的写法。 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壮志凌云的博大胸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25年8月,32岁的毛泽东因在韶山一带组织农民开展“平粜阻禁” 谷米斗争,被军阀、当时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下令缉捕。毛泽东得知消息后 离开韶山,秘密来到长沙,向中共湘区委员会汇报工作。
在此期间,他冒着危险来到橘子洲头,面对这个自己曾经学习、成长和 战斗过的地方,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长沙》。
二、整体把握
1.范读全词
2.重点字词读音:舸、遒、遏
3.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 诗人当时是什么处境 你觉得这首词总体 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这首词写的是秋天,诗人当时受当局缉捕。这首词总的感情基 调是豪迈、向上。
4.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三、研读上阙
(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从这一句中,我们知道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人物:作者独自一人
2.如果把语序调整一下,变成普通的、常见的语序,应该怎样写 【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3.把“独立寒秋”改成“寒秋独立”,表达效果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独立”放在前面,强化了诗人孤独的形象,给人的 印象更深。
4.“湘江北去”让你联想起哪一句著名的词句 它们之间有哪些同与不 同
【明确】与苏轼著名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一句相 似。它们在句式、所描写的场景、意境等方面很像,都有一种雄浑、壮阔的 感觉。
所不同的是,苏轼的“大江东去”,引起的是对时光流逝和逝去的英雄 人物的联想。而“湘江北去”与“寒秋”一起,则构成一幅清冷、空旷、阔 大的背景,与“独立”的诗人形成一种对比和反差,衬托出诗人的孤独、渺 小。
5.这首词写于1925年8月,按节气来说,这个月的24日是处暑,虽然 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但从气温来说,其实是高温酷热的“三暑”之“末暑”, 还是很炎热的。但诗人却说是“寒秋”,这是不是不符合事实 诗人为什么 要这样写
【明确】这首词并不是完全客观地反映所见之景,而是以表现主观感受
为主。“寒秋”可能并不符合当时天气的特征,但它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1923年,毛泽东在《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中感慨:“中国的反动势力
太大了,外力和军阀勾结为恶”,而在革命联合阵线内部,国民党右派又在
进行分裂活动,争夺领导权,当时革命斗争的形势是复杂而严峻的。“寒秋” 可能隐喻的就是这样一种形势,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重。
(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这一句哪一个字是领字 哪里是总结
【明确】“看”是领字,“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总结。
2.这一句所写景物,哪些是静态 哪些是动态
【明确】静态:万山、层林、漫江 动态:百舸、鹰、鱼
3.设想你用一台摄像机去拍摄这些景物,你的镜头怎样运动 【明确】由远及近,由仰视到俯视。
4.诗人所望的岳麓山并不高大,长沙并非层峦叠嶂的山城,枫树也不是 岳麓山的主要树种,即使在秋冬季节,山上仍然是以绿色为主色调,何况当 时还是八月,枫叶也没有变红。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成“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 这是要表达什么
【明确】表现阔大的胸襟和火一样的激情。
5.《西厢记》写秋天,写枫叶,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与这首词写秋枫有什么不同
【明确】《西厢记 ·端正好 ·碧云天》写的是崔莺莺与张生离别时对暮 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的是痛苦压抑的心情,是悲秋主题。本词则抒发了 革命者高昂的革命激情,表现出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作者在写飞禽的时候,既不像写鱼一样笼统地写,也不选择其他更常 见的鸟类,而是选择鹰的意象,为什么
【明确】毛泽东曾主张平民主义,“用群众联合的方法,向强权者做持 续的‘忠告运动’”,但后来意识到“温和的革命“不可行”,转向赞同俄 国式的革命道路,拥护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他在1920年12月1日写给蔡 和森、萧子升等人的信中说:“我觉得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我看俄国式的 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 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因为,“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 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这 里选择凶猛强悍的鹰的意象,与他对革命道路的这种认识有关。
7.请用“这是一幅 的秋景图”句式概括你对这里的写景的印 象。
【明确】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
8.从抒情的角度说,它与“万类霜天竞自由”在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直接 抒情。
(三)“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1.诗人在这里问的,实际是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主宰这个世界的力量是什么的问题,这是诗人一直在求索的改 造中国与世界的问题。
2.与前面的湘江秋景图相比,这里的境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由眼前之景扩展到整个世界,境界更加恢宏,表现了诗人阔大 的胸襟和气魄。
(四)齐读上阙 研读下阙
(一)齐读下阙
(二)毛泽东于1911年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后入湖南第一师范,1918 年毕业后在长沙开展了很多社会活动,经历了很多事情,请把下面的内容与 下阙的内容对应起来。
1.毛泽东在年青时在长沙期间,经历了“二十一条”修正案后的反帝爱 国运动,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参与、领导了长沙铁路工人罢工、驱逐张敬尧 的运动、湖南自治运动等,经历了“二七惨案”、《湘江评论》被查封,建 立了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等等。
2.毛泽东很重视交友,他在1915年与湘生的信中说:“来日之中国, 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人非圣贤,不能子然有成就,亲 师而外,取友为急。”因此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后来发起组织第一师 范湘潭校友会、新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星期同乐会等,都是出于这 一目的。他也曾组织一些在长沙的聚会、浏览活动,如1917年9月与罗学 瓒、李端纶、张超等十六人,租两条小船环游长沙水陆洲;1920年秋与星 期同乐会友人么长沙附近名胜古迹浏览,等等。
3.毛泽东青年时期便以救国救民、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己任,1915年,袁 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修正案后,他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 仇 在我学子。”
1917年8月,他在致黎锦熙的信中探讨救国救民“大本大源”问题。 1917年9月22日,他与张昆弟、蔡和森等人夜谈革命,主张实行“家族革 命,师生革命”。
4.毛泽东1919年任《湘江评论》主编,后又主持编辑《新湖南》,写 了《民众的大联合》、他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写道:“自‘世界革命’ 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 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 畏缩者不畏缩了。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 能不受他的软化。……世界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 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 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 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5.毛泽东推崇清初颜元“文而兼武”的思想,赞同“文明其精神,野蛮 其体魄”的主张。1917年曾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专门 论述体育的重要意义。美国学者罗斯 ·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说他“着迷于 身体训练”。他在长沙求学期间,曾坚持游泳,他回忆:“那时初学,盛夏 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三)下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回忆往昔生活。
(四)下阙的“同学少年”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慷慨激昂、雄姿英发、心怀天下、藐视反动派 ……
(五)上阙最后提出的问题,下阙回答了吗
【明确】回答了,诗人认为,像这样无所畏惧、充满壮志豪情、以天下 为己任的有志之士就是主宰中国和世界未来命运的力量。
(六)结语
《沁园春 ·长沙》虽然是形式上是一首游故地、赏秋景、忆同学的诗词, 但它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抒发豪迈之情感、昂扬之斗志,辅 之以壮阔恢弘的意境描写,展现了洋溢的青春气息,表达出昂扬向上的革命 情怀,抒发出以天下苍生福祉为己任、置个人情感于身后、以国家前提命运
为责任的理想担当,意图唤起旧时代的新青年们为革命理想和拯救中国而不 断奋斗的革命信念。
再读《沁园春 ·长沙》,读出青春本色,奋进精神 齐读全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