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 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
教学重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课堂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些耳熟 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击我们的心扉。在孔子学说和言论 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 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 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 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观看视频对 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 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体式有(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3)叙事体:其中 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 出一些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 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 《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 合为“四书”。
1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听音频齐读课文) 八佾(yì) 文质彬彬(bīn) 迩之事父(ěr) 譬如(pì) 子罕(hǎn) 未成一篑(kuì) 2.初读文本 学习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食:动词,吃饭 ②敏:勤勉 ③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 翻译: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要小 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 概 括 主 题 提出“好学”的具体要求。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 做什么,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 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 说理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学习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而:表假设,如果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其如土石何 ) ● 翻译: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 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 概括主题 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 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 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 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礼乐制度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 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 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 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 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2
说理特点: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学习第三章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 翻译: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 概 括 主 题 “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 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 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 神。 说理特点: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学习第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喻:明白,通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 翻译: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 概括主题 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 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 别。 说理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 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学习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齐:与......看齐。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 翻译: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 概括主题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 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 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
3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说理特点: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 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学习第六章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 翻译: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 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才是君子。 ● 概括主题 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 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 “史”的平衡。 说理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 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 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既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 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 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 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 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 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学习第七章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③已:停止。 ● 翻译: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 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 不也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 概括主题
4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 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说理特点: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你从此章中感受到曾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曾子(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为“宗圣”)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 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 于世界的根基所在。 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两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 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 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学习第八章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吾往也。”(《子罕》) ●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譬:比喻,比方 ②篑:盛土的竹筐。 ③止:停下来 ④平地:填平洼地 ⑤虽:即使。 ● 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 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 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 概括主题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 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 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说理特点: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学习第九章 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知:同“智” 者:……的人 ● 翻译: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 惧。 ● 概括主题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 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 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 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
5
处之,这才是大勇。 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 谈谈你的看法。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 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 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 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 处之,这才是大勇。 说理特点: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学习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 赞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作动,合乎礼⑥事:实践,从事 ● 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 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 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 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 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 些话去做。” ● 概括主题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 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 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说理特点: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根据本章内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①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净化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 ②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礼”出发, 就能至“仁”。 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 外在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 入手,逐步约束自我,同时注重内心修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 “仁”境界。 学习第于一章
6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③恕:宽恕 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 翻译: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 ”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 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 概括主题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 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 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说理特点: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 确而详细。
(
学习第十二章
)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 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 ● 翻译: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察 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 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 概括主题 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 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 价值、认识价值、社会价值。 诗可以兴。兴,就是“引譬连类”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 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 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 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 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 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 诗可以群。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 结民众的作用。“人心齐,泰山移”,《诗经》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 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
7
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 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 《硕鼠》等篇目。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 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 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 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诗经》中收 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 知识提供了方便。 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儿子孔鲤也做了类似的强调。 他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说理特点: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三、深入探究 思考: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学、怎么做 1.学什么,做怎样的人 (1)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 孔子曾教导他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们应该学习知识、丰富情感、提高自身、奉献国家。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君子喻于义。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我们应该文质兼备,中庸为上;仁义为本,智慧勇毅;无所畏惧,充实坦荡。 (3)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我们应该推己及人、源于内心;恪守本分,修儒可成。 2.怎么学,怎么做 朝闻道,夕死可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我们应该坚定执着、借鉴他人;勇猛精进、安贫乐道。
8
3.在《<论语〉十二章》中,君子有着什么样的品质 君子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①君子好学,慎言与敏行。如“就有道而正焉”。②君子好义,有正确的义利 观。如“君子喻于义”。③君子于己内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待人宽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君子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持之以恒。如“朝闻道, 夕死可矣”。⑤君子行道之貌,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 质彬彬”。⑥君子行道之法。“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梳理内容 第1、4、6章——君子与小人 第2、7、9、10章——论“仁” 第3、8章——论“道”的学习 第5、11章——修己与待人 第12章——学习《诗》《礼》的重要性 总结:君子以仁为根本,学诗,崇礼,尊义,勤奋刻苦,安贫乐道,修养品 性,推己及人,成为智者、君子,有用于社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 四、梳理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 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 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 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 一词多义: 1.克 (1)克己复礼 (约束) (2)克终者盖寡 (能够) (3)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 (4)克期完成 (限定) (5)虽多忌克 (妒忌刻薄) 古义异义: 1.文质彬彬 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 今义:文雅貌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一个字 今义:一句话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止,吾止也。(2)进,吾往也。 2.宾语前置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状语后置 (1)敏于事而慎于言 4.固定句式 (1)如乐何 如……何,对……怎么样 五、当堂巩固 1.下列句子中,粗体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 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 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
9
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 答:C。 解析:A.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B.路程、路途; /道义、正道。C.侍奉 D.勤勉;/聪慧。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 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 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 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 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 记》《乐经》《春秋》。 答:A。解析:《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3.情景默写 (1)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 ·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 是 : , (3)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 是 : ,_ (4)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论语 · 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 字 , 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里 仁 》 中 的 “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 ·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 ” 自 勉 。 答:(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