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边城》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边城》教学设计
沈从文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课文,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 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 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理解:引导学生接受文学大师语言和人格魅力的熏陶,学会发 现作品中的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走进作者构筑的善 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情美。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赏析文中表现的风景美、风俗美、 人情美与人性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作品的主题。
一、导入
有这样一部小说,它写的是作者心爱的家乡风景和他关心的小人物的命运, 它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礼后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鼓舞着美国的学者长途跋 涉,到美丽的湘西寻找作者当年的足迹。
它是哪一部小说 作者是谁 ——沈从文,《边城》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曾 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代表作:《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图案》
拓展链接
(一)沈从文改名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当兵时有一位军法长认为“焕乎,其有文章!可以改名 为沈从文”。从此,沈岳焕更名为沈从文。
“焕乎,其有文章”出自论语。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 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先生说:“伟大呀!像尧的为君呀!高大呀!只有天能那么高大,只有尧可
与天相似,同一准则了。广大呀!民众没有什么可以指别称说于他的了。高大呀! 那时的成功呀!光明呀!那时的一切文章呀!”(钱穆译本)
似乎冥冥中注定,他将来要从事文学创作。
(二)自我介绍
《从文自 传》:
我出生在湖南西部边远地区一个汉苗杂处的小小山城。(1902年,湖南凤 凰县)
小时因顽劣爱逃学,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土著军队中当兵,在一条沅水和 它的支流各城镇游荡了五年。(1917-1922)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到达湘西,我受到新书报影响,苦苦思索了四天,决 心要自己掌握命运,毅然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完全陌生的北京。 (1922年脱下 军装到北京,1923年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沈从文讲文物》:
到了一九四九年以后我就离开了写作,又不能做空头作家呀!因为没有生活, 思想又比较保守,一下子适应不来了,就转到历史博物馆工作。
(少时顽劣,长大有志;前半生交给文学,后半生交给文物)
(三)人物评价
巴金《怀念从文》: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表现自己。可是我和他 接触较多,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发光的东西。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 子般的心。
张充和: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张兆和: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善良的人。
三、小说阅读
(一)布置阅读任务
1.概述每一章的情节内容。
2.找出主要人物,确定其身份,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3.找出描写故事发生环境的相关语句。
4.结合具体事件,寻找人物身上展现的美。
5.除了人物身上体现的美,小说还向我们展现了哪些美 6.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哪个节日 写了几次 写了几个
7.课文所写的节日在当地有什么风俗 在我们这儿有什么风俗
(二)集体阅读
拓展阅读小说第一、二章(教室多媒体展示) 阅读方法:摘录式阅读法
(三)自行阅读
阅读课本节选部分(三一六章) 阅读方法:圈点勾画旁批法
四、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
(一)人物形象
(
熟人
)爷爷 (船夫) 翠翠 (祖孙)
顺顺(船总)天保 傩送
兄弟
父子
老人:七十多岁,管理渡船五十多年 翠翠:十五岁(与外祖父相依为命) 顺顺: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
天保、傩送:兄弟两人皆是当地泅水划船的高手
(二)典型环境
湘西边境,小山城茶峒
一条小溪,一座白塔,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三)故事情节
翠翠的感情成熟是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舟来显示的。(金介甫)
第三章今年的端午节③ 蓬蓬鼓声引回忆 顺叙 第四章前年的端午节① 翠翠与傩送相遇 插叙 第五章去年的端午节② 翠翠与天保相识 插叙 第六章今年的端午节③ 花轿唢呐催幽情 顺叙
节选部分四次写了三个端午节
湘西端午节习俗: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抢鸭子
(四)小说展现的美
金介甫:沈从文的创作特点之一,是他能找到一些精神上的美丽。湘西的一 些风俗习惯,虽然是比较封建愚蠢的,但从沈浪漫的眼睛中,他总能看到一些 美丽、神圣的因素。
自然美:
湘西边境的美丽风光 人性美:
爷爷的忠于职守,乡民间的热情友善等 人情美:
亲情美、爱情美、乡情美 风俗美:
古老的民俗,古朴的民风
五、深度体会
分角色朗读第四章第11段至本章结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角色:二老、翠翠、水手、伙计、爷爷和旁白
六、拓展情节
补充后面的故事情节:
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求亲未果。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傩送,愿以碾坊做 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做个摆渡人。天保知道傩送也 喜欢翠翠时,兄弟二人相约以歌求婚。当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后,为了成全弟 弟,外出闯滩,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哥哥的死自己有责任,加之家中逼着他接受 碾坊,他抛下翠翠远走他乡。爷爷为了翠翠的婚事,去找顺顺却遭遇尴尬(我们 的口只应当喝酒了,莫再只想替儿女唱歌)。风雨之夜,白塔坍塌,爷爷撒手而 去。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等待傩送回来。
小说结尾说: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开放式结尾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它不提供封闭的 结局,而是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小说《飘》,它的结尾“明天又是另 外一天了”,也是开放式结尾。
七、创作背景
1934年1月,母亲病重,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家乡。但湘西已不是记 忆中的故乡了。现代文明的入侵,让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 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
家乡之行让沈从文感到痛楚,但也唤起了他内心的责任。于是,他写的湘西 更美了。痛苦期待是翠翠的,也是沈从文的。最终的结局将会怎样 这个民族的 未来将会如何 这份沉郁隐痛是翠翠的,也是沈从文这样一代知识分子的。
边城,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
八、结束语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 一个正当年龄最好的人。”这是沈从文写给爱人张兆和的。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很短。”这是沈从文写给他后半生不得不告别的文 学的。
汉学家马悦然说:“沈从文没有文学家的自负清高,因为他是一个土包子,
一个乡巴佬,他懂得下层人民的疾苦,懂得历史上人民生活的疾苦,所以他会写 《边城》、《长河》那样伟大的小说。他即使不写小说,写服饰研究也很出色, 你可能没读过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非常漂亮,很多专门做服饰考古的学 者没有人能写出他那样出色的书。在中国,要得诺贝尔文学奖,除了沈从文,有 谁能得呢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