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红烛》 课时 一 、 二
教材分析 《红烛》作为一篇经典的现代诗歌,其教材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艺术的魅力, 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本教材通过《红烛》的深入学习,旨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牺牲自我、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进而培 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在教材设计上,通过拓展阅读与比较环 节,引入舒婷的《致橡树》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相似主题的诗歌,旨 在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让学生能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不同作品间表达方式 和情感主题的异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教材注 重情感升华与价值观引导,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学情分析 针对学习《红烛》的学生群体,其学情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 特点,但对于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情感共鸣的建立仍需引导。其次,学生 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生意义有着强烈的探索欲 望,通过《红烛》等经典诗歌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 观。此外,学生之间在文学素养、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 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 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拓展阅读与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成长。最后,学生对于 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有着较高的期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 重情境创设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红烛”精神的力量和价 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红烛》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红烛”,探讨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意象“红烛”,探讨其象征意义。 难点: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使用多媒体展示一支正在燃烧的红烛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温馨 而深沉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 学生行为: 观看图片,聆听音乐,思考并举手回答。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 学生:“我看到红烛,想到了奉献和牺牲,感觉它像是在默默燃烧自己,照 亮别人。”
教师:“很好,你的感受很深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红烛紧密相关的 诗歌——《红烛》,看看诗人闻一多是如何通过红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 想的。”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行为: 发放《红烛》诗歌文本,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聆听专业朗诵,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学生行为: 自由朗读诗歌,标注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 聆听音频,模仿朗诵者的语调、停顿等技巧。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哪些词语或句子特别打动你 为什 么 ” 学生:“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的无私 奉献精神。” 教师:“非常棒!你抓住了诗歌的核心情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 这首诗。” 三、深入解析(2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分析诗歌中的一个或多个小节,重点关注“红烛”这 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提供讨论框架,如:红烛的形象特征、红烛在诗中的作用、红烛所象征的精 神品质等。 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学生行为: 小组讨论,记录讨论要点,准备分享。 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请第一组同学来分享一下你们对第一节中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的理解。” 学生代表:“我们认为这里诗人用‘这样红的烛’来形容红烛,不仅描绘了它的 颜色鲜艳,更强调了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红烛在诗中象征着诗人的热情和 奉献精神。” 教师:“很好,你们的分析很到位。那么,红烛在诗中还有哪些作用呢 ” 学生补充:“红烛还象征着希望和光明,它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给人带来 温暖和力量。” 四、朗读提升(10分钟) 教师行为: 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情感变化,调整朗读的语调、语速和停顿。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诗歌的不同部分,其他同学聆听并给予评价。 学生行为: 根据教师的指导,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诗歌。 聆听同学的朗读,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自己的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XX同学,你在朗读‘红烛啊!‘蜡炬成灰泪始干时,情感非常饱满, 但语速可以稍微慢一些,让听众更能感受到诗人的深情。” 学生:“谢谢老师的指导,我会注意的。”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烛》中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情感表 达。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的第一节,并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 “红烛精神”的理解。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课学习收获。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课后完成。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红烛》中红烛的象征意 义,并感受到诗人闻一多对社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希望大家课后能够 认真完成作业,期待你们的精彩作品。” 学生:“好的,老师。我们会认真完成的。”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入文化背景:简要介绍诗人闻一多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特别是他生活的时 代背景和个人的情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师:“在深入解读《红烛》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诗人闻一多的 故事。闻一多先生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学者和民主斗士。他生活在一个 动荡的时代,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 及对知识的追求。这种情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得《红烛》不仅 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 类比阅读:提供一两首与《红烛》主题相似或意象相近的其他诗歌片段,如 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关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描写,引导学生进行 比较阅读,探讨不同诗人如何通过相似意象表达不同情感。 教师:“同学们,除了《红烛》之外,还有很多诗歌也使用了‘红’这一色彩或 类似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现在请大家阅读这段来自毛泽东《沁园春 ·雪》 的片段,思考它与《红烛》在表达上有何异同。” 学生行为: 聆听教师介绍诗人背景和文化背景,加深对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 阅读提供的类比诗歌片段,思考并讨论其与《红烛》的联系与区别。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觉得《沁园春 ·雪》中的‘红装素裹与《红 烛》中的‘红烛’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 学生:“我认为两者都使用了红色作为重要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 《红烛》中的红烛象征着奉献和牺牲,而《沁园春 ·雪》中的‘红装素裹则更 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同时也隐含了革命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 憧憬。” 七、创作实践(15分钟) 教师行为:
激发创作灵感:鼓励学生以“红烛”或类似意象为灵感,创作一首短诗或散文 片段,表达自己对生活、学习或未来的感悟和思考。 教师:“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力,以‘红烛为灵感,创作一首小诗或一段散 文。你可以写自己对奉献精神的理解,也可以写对未来的期许,或者是对某 个特定情境的感受。” 提供创作指导:给予学生一些创作上的提示,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构 建意象、如何表达情感等。 学生行为: 思考并创作,将个人感悟融入作品中。 完成后,可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互相提出修改建议。 八、分享与评价(10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几位学生自愿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点评。 引导学生从意象运用、情感表达、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建设性意 见。 学生行为: 勇敢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点评。 聆听其他同学的作品,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九、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与创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 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创作。 布置课后作业:除了之前要求的背诵和短文写作外,还可以让学生继续阅读 闻一多的其他诗歌作品,或者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进行深入鉴赏, 并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课学习收获。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课后完成。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今天的课程即将结束,但我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才刚刚开始。希 望大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用诗歌的语言 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期待大家在下一节课上有更多的精彩分享。” 学生:“谢谢老师,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十、课后拓展活动(课外进行) 教师行为: 设计一项课外拓展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组 织一次“诗意校园”摄影配诗比赛。 活动说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寻找与“红烛”精神(如奉献、 光明、希望等)相契合的场景进行拍摄,并围绕该场景创作一首短诗或配文。 鼓励学生从自然景色、校园文化、师生互动等多个角度入手,发掘校园中的 “红烛”元素。 提交方式:学生可以将作品以电子形式(如照片+配诗文档)提交给教师, 或在学校指定的平台上展示。 评价标准:评选时将综合考虑照片的创意与美感、诗歌的原创性与深度、以
及两者之间的契合度。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摄影和配诗创作。 与同学交流创作心得,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按时提交作品,期待在比赛中获得认可 十一、下节课预告(5分钟) 教师行为: 在结束本节课之前,简要预告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期待和兴趣 教师:“同学们,下节课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学习更多不同风格、不 同主题的现代诗歌。我们将一起探讨诗歌的多样性,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解 读和欣赏诗歌。同时,我也会邀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课外阅读的诗歌作品和 感悟。希望大家能够提前预习,准备好你的分享内容。我们下节课见!” 学生行为: 聆听教师的预告,了解下节课的学习方向。 课后主动预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思考并准备自己可能想要分享的诗歌作品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红烛》这首诗歌的理解,还能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情境创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上节课“诗意校园”摄影配诗比赛中的优秀作 品,特别是那些成功捕捉到“红烛”精神的照片与配诗,引导学生回顾并感受 “红烛”所代表的意义。 引入话题:“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摄影配诗比赛,我们看到了大家对‘红烛 精神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红烛》这首诗歌,进一步 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学生行为: 观看展示的作品,回忆并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集中注意力,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看到这些作品,我感受到了大家对‘红烛'精神的深刻理解。那么,在 《红烛》这首诗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具体描绘和表达这种精神的呢 让我 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 学生:“是的,老师,我觉得‘红烛'不仅代表了奉献,还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二、诗歌精读(15分钟) 教师行为: 分段讲解:将《红烛》分为几个部分,逐段进行解读。每读完一段,暂停并 引导学生思考该段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解析:重点讲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如“红烛”、“泪”、“灰烬”等,分析 它们的象征意义。 情感引导: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闻一 多对国家和民族 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个人的情感波动。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大家注意这一段,‘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里的‘流’字,你们 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 学生:“我觉得‘流’字不仅指红烛的燃烧,更象征着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私 奉献,他愿意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教师行为: 分组任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关于《红烛》的探讨主题, 如“红烛的象征意义”、“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等。 指导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不 同见解。 学生行为: 在小组内围绕分配的主题展开讨论,记录讨论要点。 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第三小组,你们讨论的是‘红烛的象征意义,能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 吗 ” 学生代表:“我们小组认为,‘红烛'在诗中象征着诗人的奉献精神和对国家和 民族的热爱。它燃烧自己,照亮黑暗,就像诗人一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 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四、创作分享(15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分享: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在“诗意校园”摄影配诗比赛中的作品, 或是对《红烛》的仿写作品。 点评反馈: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积极的反馈和点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 作品。 学生行为: 勇敢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点评。 聆听其他同学的作品,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这位同学的作品真的很棒,他用镜头捕捉到了图书馆里学生们认真 学习的场景,并配以一首充满希望的短诗。请问,你是如何想到这个创意的 ” 学生:“我觉得图书馆里的学生们就像一盏盏红烛,他们努力学习,就是为 了将来能够照亮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烛》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象征 价值。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红烛》的读后感,或是对自己生活中“红 烛”精神的观察和感悟。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记录作业要求,准备课后完成。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今天的课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红烛》这首诗歌。希望大家 在课后能够继续思考'红烛’精神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并写下你的感悟。” 学生:“谢谢老师,我们会认真完成作业的!” 六、拓展阅读与比较(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入新材料:教师准备一两篇与《红烛》主题相近或情感相似的现代诗歌, 如舒婷的《致橡树》中关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 你站在一起”的片段,或者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关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 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节选。 引导比较:“同学们,除了《红烛》,还有许多优秀的现代诗歌也表达了类 似的情感和主题。现在,请大家阅读这两段诗歌,思考它们与《红烛》在表 达方式和情感上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行为: 阅读提供的诗歌片段,独立思考并标注出与《红烛》相似或不同的地方。 准备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觉得《致橡树》中的‘木棉与《红烛》 中的‘红烛'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吗 ” 学生:“我认为两者都体现了自我奉献和相互扶持的精神。《红烛》中的红 烛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致橡树》中的木棉则是作为橡树的伙伴,共同 经历风雨,共同成长。但红烛更侧重于牺牲自我,而木棉则更多地展现了平 等和独立。” 七、情感升华与价值观引导(5分钟) 教师行为: 情感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红烛》这首诗歌,还 通过比较阅读感受到了不同诗歌中共同的精神追求。那么,这些诗歌所传达 的‘红烛’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呢 ” 价值观引导:“红烛'精神不仅仅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更是一种积极向上、 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红烛',用我们 的光和热去温暖他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学生行为: 思考并分享自己生活中“红烛”精神的实例,如父母的无私付出、老师的辛勤 耕耘、志愿者的默默奉献等。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红烛’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 学生:“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公益活动,去帮助偏远山区的
孩子们。我看到了很多志愿者老师,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到这里 给孩子们上课,用知识和爱心去照亮他们的未来。我觉得这些志愿者老师就 是现实生活中的‘红烛’。” 八、课堂结束与寄语(2分钟) 教师行为: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烛'精神,也让我 们看到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体现。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红 烛,用我们的行动去传递爱和希望。下课!” 学生行为: 起立,向老师致谢,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教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