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人物神态、语言和心理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情节,把握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悲剧形成的社会原因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这篇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把握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理解其典型意义
2、教学难点
分析别里科夫悲剧形成的社会原因,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和现 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俄国文学史上也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也曾是医生,那就是契诃夫。曹文轩在《樱桃园的凋零》 一文中指出,“契诃夫的文学与医学有某些隐秘的关系,他在从事文学创作时,显示了他从 医时养就的品质、习气以及如何看待、对付这个世界的方式。”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 进《装在套子里的人》去看看他为我们揭开了怎样的病苦。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作者简介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闻名。他的作品 取材极为广泛,对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都有着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以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了众 多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万卡》,戏剧《樱桃园》《海鸥》 小说风格特征:自然朴素,含蓄简练,幽默讽刺
常识积累:“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俄国)契诃夫《装 在套子里的人》(法国)莫泊桑《羊脂球》,(美国)欧 · 亨利《麦琪的礼物》
2、创作背景
①19世纪俄国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兴起变革之风,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要
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趋强烈。②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 历山大三世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③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革命者,查封进步刊 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警探遍布大街小巷,告密者层出不穷,一切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 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任务: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划分文章层次并简单概括 明确:
第一部分(1-5段):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
第二部分(6-37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从恋爱到失败的过程,即婚事失败的故事 第三部分(38-39段):别里科夫之死及其影响
(四)品读文本,深入探究
导入:别里科夫是契诃夫笔下的一个“病人”。中医看病讲究“四诊法”,即“望,闻,问, 切”。今天,同学们一起化身为医生,对别里科夫的“病”及其死亡原因做出诊断。请大家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诊断任务:
2
“望”:观气色 “闻”:听气息 “问”:问症状 “切”:摸脉相

>
“望”其形——看“病人”外部特征和精神面貌
“闻”其言——听“病人”日常语言 “问”其事——理清“病人”相关事件 “切”其脉——探寻“病人”生病原因
任 务一:“望”其形 ——看“病人”外部特征和精神面貌 活动1:建立病历卡
任务:自读课文,建立别里科夫的病历卡
病历卡
姓名 别里科夫 性别 男
年龄 未知 住所 中学教师职工宿舍
婚配情况 未婚 生前职务 中学希腊文教师
日常特征 晴朗日子也穿雨鞋,带雨伞,脸像蒙着套子,穿着棉大衣,带黑眼镜,穿 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死前状况 郁郁寡欢,闭门不出一月之久
病因
别里科夫是一个“奇怪”的病人
活动2:梳理死者生前病症
讨论: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怪人”,他在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上有什么病症 展现他怎
样的性格特征 完成以下表格
方面 具体表现 性格特征
生活习惯 (有形的 套子) 穿着 晴朗日子也穿雨鞋,带雨伞,脸像蒙着套子, 穿着棉大衣,带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 堵住耳朵眼 性情孤僻 封闭保守 畏首畏尾
用具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出行 坐上马车,支起车棚
住处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思想观念 (无形的 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那些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因循守旧 害怕变革 逃避现实
教授古代语言,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只相信政府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任务二:“闻”其言——听“病人”日常语言
思考:找出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分析这些语言展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心理
明确:
①第一次: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 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②第二次: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 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③第三次: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 吵吵——唉,只求这咱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
④第四次: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 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 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⑤第五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 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 休吧。
分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典型的套子式的论调,在文中前后以不同的 形式出现五次,旨在突出别里科夫多疑的性格以及他的恐惧心理,即对现行秩序、既成 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秩序和传统的政府的恐惧。“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套子”让他仇 视新事物,用沙皇的条文来压服众人,实际上是沙皇专制的走狗,是坚定维护沙皇的封建统 治的卫道士,充满着奴性。
3
任务三:“问”其事——理清“病人”相关事件
活动:理清病人生前事件与人际关系
“行为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每个人都显露出各自的真实面貌。”——歌德
小组讨论:
1、细读文本第二部分,找出并概括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令他“病情”加重的相关事件,圈 点勾画出他的具体表现,并思考内在原因
2、分析华连卡和科瓦连科的人物形象,思考契诃夫为何要塑造他们
明确:
1、
事件 具体表现 内在原因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嘴唇发抖 (神态描写) 暴露在大众面前,成为焦点, 害怕他人的嘲笑
自行车事件 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对新事物和张扬的生命力感 到恐惧
楼梯争吵事件 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 恐怖的神情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威逼利诱、狐假虎威,谗言等 手段已经无用
2、(1)华连卡(别里科夫曾经的恋人):率真自然,热情大方,乐观活泼,喜爱新事物、 新生活的女性形象。
具体句子:(第11-12自然段)
“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 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第34-35自然段)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 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 里响着:
“哈哈哈!”
(2)柯瓦连科(史地教员,华连卡弟弟):正大光明,敢说敢为,热爱自由,有新思想, 富有生命力的知识分子形象。
具体句子:(第18-34自然段) “你到底要怎么样 ”
4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科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 事,就叫他滚!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 ”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 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报告他 去,尽管报告去吧!”
原因:①丰富人物形象,展现别里科夫思想的复杂性与斗争性。别里科夫想要与华连卡步入 婚姻,是其思想的复杂性与斗争性的矛盾表现。他虽然固然封闭守旧,不接受新生事物,但 他始终是真实的人,他也尝试“自救”,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的努力,向往美好的事物 和幸福的生活②表明作者的批判态度。华连卡和柯瓦连科代表民主自由进步力量,是新思想、 新事物、新生活的象征。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正面交锋对比鲜明,实质上是新旧两种思想 的矛盾冲突,是新生力量与守旧势力的斗争。表明了作者对旧事物的批判,对新思想的追求。
任务四:“切”其脉——探寻“病人”生病原因
活动: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导致别里科夫生病直至死亡原因有哪些
明确:
1、自身原因:别里科夫性格和思想问题
别里科夫在外表、行为、语言甚至心理上异于常人,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其思想出了问 题。不愿变革的他选择用“套子”蒙蔽自己的双眼和思想,甚至挟制社会中的进步分子,要 求他们与自己步调一致,坚守旧制度,别惹麻烦和乱子。
2、社会原因:沙皇政府专制统治
任务:圈点勾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
①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 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②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是摇摇头…… 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③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 中学算得了什么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 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 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 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④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 价,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 告校 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⑤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
5
并没有好一点。
作用:①营造了一种恐怖、沉闷、紧张的氛围,整个社会被高压笼罩,新生力量还很微弱。 ②是人物生长的社会土壤,为人物荒唐的言谈举止、心理行动提供了依据。③暗示主题。沉 闷、压抑、恐怖的局面并没有因为别里科夫的去世而改变,启示着只要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 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要想让社会有新气象,就必须变革 社会,革新思想。
3、“我们”的漠视
在一切大作家的作品里根本无所谓配角,每一个人物在它的地位上都是主角。 ——海涅
思考讨论:
(1)别里科夫的故事由中学教师布尔金向兽医伊凡 ·伊凡尼奇讲述,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 述的优点
(2)文中布尔金反复提到的“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作者塑造“我们”这一群体形象有 何意图
明确:
(1)优点:①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①懦弱虚伪,毫无原则的人
第4段节选:“您猜怎么着 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 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 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
分析:作为教职人员迫于别里科夫的压力,暗箱操作学生分数,最终导致学生被开除,无原
则无立场的虚伪者。
②不负责任,无聊的人
第6段节选:“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 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对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 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分析:“我们”没有和华连卡亲密相处过,不知道她的人品如何,也并未询问别里科夫对华 连卡的感受如何,他关于恋爱婚姻的看法如何,而是直接联合其他人一一怂恿和游说别里科 夫结婚。
③冷漠麻木的人
第38段:“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 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 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
6
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第39段节选:“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来”
分析:面对相处了十五年,活得战战兢兢可怜可悲的老同事的去世,“我们”竟然觉得“大 快人心”“快活”“高高兴兴”,这显示出“我们”冷漠的一面。虽然“我们”不满于“郁 闷”“无聊”“乱糟糟”的生活,但是“我们”也仅仅停留在对他人审视的层面,并无自行 改变的觉悟,仍然麻木不仁,缺乏变革的意识和勇气。
意图:
(填空:“我们” 别里科夫)
一方面“我们”是别里科夫“生病’的重要原因。正是有了“我们”的怂恿、消遣、害 怕和厌恶才会导致别里科夫愈发战战兢兢,性情孤僻。另一方面,“我们”也是杀死别里科 夫的帮凶。自诩“有思想”“很正派”的“我们”随意撮合别里科夫结婚加速了他的死亡。 别里科夫虽然可恶,但是他只是一个个体,而“我们”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 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 平庸构成了大多数,社会上的大多数影响着社会的未来,所以作者塑造“我们”这一群体形 象的深层目的是增强批判的力度。批判面对社会现实缺乏善恶思考的人,批判那些明知社会 有问题却一味缩在套子里只知抱怨而不知思考和变革的一群人。
(五)研读文本,品味语言
思考:契诃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请分析本文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
明确: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写别里科夫奇怪的生活习惯和装在套子里的思想,写他滚 下楼时安然无恙,写华连卡清脆的“哈哈哈”大笑,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夸张的、 幽默的表现手法。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这是 荒唐的判断,但在他心中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出于善意。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 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在对比中展现讽刺,别里科夫与华连卡两个 完全不同的人却恋爱差点结婚;别里科夫滚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别里科 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了他外强中干 的本质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题目“装在套子里的人”打一字“囚”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7
思考讨论:
1、鲁迅先生笔下有没有别里科夫式的人物 他们身上的“套子”是什么
2、谈谈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还有没有“套子” 如何突破生活中的“套子”
明确:
1、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长衫”区别于“短衣帮”是孔乙己读书人身 份的标志,也是他自认为维护自己尊严和身份的有效手段。他将自己的思想牢牢裹在长衫这 个套子中,不接受现实生活。
2、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金钱物质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 种套子,升学考试是一种套子,考公考研也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
人具有社会属性,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套子”和“套中人”的 出现。面对生活中的套子,契诃夫进行了自我重塑,他以审视者的姿态拷出人性灵魂的恶、 以救治者的身份探究社会的病、从救赎自我的角度照出自我的影。通过对人性之恶、社会之 病、自我之痛的否定,试图张扬人性之善、社会之美、自我之新。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社会中 约束的“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的被套子套住。应该辩证看待,理性认知,敢于怀 疑,善于鉴别反思,破除盲从意识,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识别套子,破除套子,完 成自我的重塑。
齐诵鲁迅先生杂文集《热风》中语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 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 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七)作业布置,拓展提升
①完成点金训练,完善导学案内容②选读契诃夫其它短篇小说,如《小公务员之死》《苦 恼》等
五 、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望
()套2{
事件
事 件
+)套死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