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人物神态、语言和心理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情节,把握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悲剧形成的社会原因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这篇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理解其典型意义2、教学难点分析别里科夫悲剧形成的社会原因,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和现 实意义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俄国文学史上也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也曾是医生,那就是契诃夫。曹文轩在《樱桃园的凋零》 一文中指出,“契诃夫的文学与医学有某些隐秘的关系,他在从事文学创作时,显示了他从 医时养就的品质、习气以及如何看待、对付这个世界的方式。”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 进《装在套子里的人》去看看他为我们揭开了怎样的病苦。(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作者简介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闻名。他的作品 取材极为广泛,对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都有着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以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了众 多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万卡》,戏剧《樱桃园》《海鸥》 小说风格特征:自然朴素,含蓄简练,幽默讽刺常识积累:“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俄国)契诃夫《装 在套子里的人》(法国)莫泊桑《羊脂球》,(美国)欧 · 亨利《麦琪的礼物》2、创作背景①19世纪俄国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兴起变革之风,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趋强烈。②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 历山大三世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③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革命者,查封进步刊 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警探遍布大街小巷,告密者层出不穷,一切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 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任务: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划分文章层次并简单概括 明确:第一部分(1-5段):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第二部分(6-37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从恋爱到失败的过程,即婚事失败的故事 第三部分(38-39段):别里科夫之死及其影响(四)品读文本,深入探究导入:别里科夫是契诃夫笔下的一个“病人”。中医看病讲究“四诊法”,即“望,闻,问, 切”。今天,同学们一起化身为医生,对别里科夫的“病”及其死亡原因做出诊断。请大家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诊断任务:2“望”:观气色 “闻”:听气息 “问”:问症状 “切”:摸脉相—>“望”其形——看“病人”外部特征和精神面貌“闻”其言——听“病人”日常语言 “问”其事——理清“病人”相关事件 “切”其脉——探寻“病人”生病原因任 务一:“望”其形 ——看“病人”外部特征和精神面貌 活动1:建立病历卡任务:自读课文,建立别里科夫的病历卡病历卡姓名 别里科夫 性别 男年龄 未知 住所 中学教师职工宿舍婚配情况 未婚 生前职务 中学希腊文教师日常特征 晴朗日子也穿雨鞋,带雨伞,脸像蒙着套子,穿着棉大衣,带黑眼镜,穿 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死前状况 郁郁寡欢,闭门不出一月之久病因别里科夫是一个“奇怪”的病人活动2:梳理死者生前病症讨论: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怪人”,他在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上有什么病症 展现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完成以下表格方面 具体表现 性格特征生活习惯 (有形的 套子) 穿着 晴朗日子也穿雨鞋,带雨伞,脸像蒙着套子, 穿着棉大衣,带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 堵住耳朵眼 性情孤僻 封闭保守 畏首畏尾用具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出行 坐上马车,支起车棚住处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着帐子思想观念 (无形的 套子) 歌颂过去,歌颂那些没有存在过的东西 因循守旧 害怕变革 逃避现实教授古代语言,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只相信政府告示和报纸文章对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任务二:“闻”其言——听“病人”日常语言思考:找出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分析这些语言展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心理 明确:①第一次: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者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要 摇摇头,低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②第二次:要是他的一个同事到教堂参加祈祷式去迟了,或者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 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③第三次:他说什么不管男子中学里也好,女子中学里也好,年轻人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 吵吵——唉,只求这咱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④第四次: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 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 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⑤第五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 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 休吧。分析:“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典型的套子式的论调,在文中前后以不同的 形式出现五次,旨在突出别里科夫多疑的性格以及他的恐惧心理,即对现行秩序、既成 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秩序和传统的政府的恐惧。“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套子”让他仇 视新事物,用沙皇的条文来压服众人,实际上是沙皇专制的走狗,是坚定维护沙皇的封建统 治的卫道士,充满着奴性。3任务三:“问”其事——理清“病人”相关事件活动:理清病人生前事件与人际关系“行为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每个人都显露出各自的真实面貌。”——歌德小组讨论:1、细读文本第二部分,找出并概括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令他“病情”加重的相关事件,圈 点勾画出他的具体表现,并思考内在原因2、分析华连卡和科瓦连科的人物形象,思考契诃夫为何要塑造他们 明确:1、事件 具体表现 内在原因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嘴唇发抖 (神态描写) 暴露在大众面前,成为焦点, 害怕他人的嘲笑自行车事件 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对新事物和张扬的生命力感 到恐惧楼梯争吵事件 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 恐怖的神情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威逼利诱、狐假虎威,谗言等 手段已经无用2、(1)华连卡(别里科夫曾经的恋人):率真自然,热情大方,乐观活泼,喜爱新事物、 新生活的女性形象。具体句子:(第11-12自然段)“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 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第34-35自然段)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 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 里响着:“哈哈哈!”(2)柯瓦连科(史地教员,华连卡弟弟):正大光明,敢说敢为,热爱自由,有新思想, 富有生命力的知识分子形象。具体句子:(第18-34自然段) “你到底要怎么样 ”4“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科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 事,就叫他滚!“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 ”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 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 去,尽管报告去吧!”原因:①丰富人物形象,展现别里科夫思想的复杂性与斗争性。别里科夫想要与华连卡步入 婚姻,是其思想的复杂性与斗争性的矛盾表现。他虽然固然封闭守旧,不接受新生事物,但 他始终是真实的人,他也尝试“自救”,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的努力,向往美好的事物 和幸福的生活②表明作者的批判态度。华连卡和柯瓦连科代表民主自由进步力量,是新思想、 新事物、新生活的象征。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正面交锋对比鲜明,实质上是新旧两种思想 的矛盾冲突,是新生力量与守旧势力的斗争。表明了作者对旧事物的批判,对新思想的追求。任务四:“切”其脉——探寻“病人”生病原因活动: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导致别里科夫生病直至死亡原因有哪些 明确:1、自身原因:别里科夫性格和思想问题别里科夫在外表、行为、语言甚至心理上异于常人,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其思想出了问 题。不愿变革的他选择用“套子”蒙蔽自己的双眼和思想,甚至挟制社会中的进步分子,要 求他们与自己步调一致,坚守旧制度,别惹麻烦和乱子。2、社会原因:沙皇政府专制统治任务:圈点勾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①看到有个告示禁止中学生在晚上九点钟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这种事是 禁止的,好,这就行了。②每逢经过当局批准,城里开了一个戏剧俱乐部,或阅览室,或者茶馆,他总是摇摇头…… 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③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 中学算得了什么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 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 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 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④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 价,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 告校 长——把大意说明一下。⑤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5并没有好一点。作用:①营造了一种恐怖、沉闷、紧张的氛围,整个社会被高压笼罩,新生力量还很微弱。 ②是人物生长的社会土壤,为人物荒唐的言谈举止、心理行动提供了依据。③暗示主题。沉 闷、压抑、恐怖的局面并没有因为别里科夫的去世而改变,启示着只要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 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要想让社会有新气象,就必须变革 社会,革新思想。3、“我们”的漠视在一切大作家的作品里根本无所谓配角,每一个人物在它的地位上都是主角。 ——海涅思考讨论:(1)别里科夫的故事由中学教师布尔金向兽医伊凡 ·伊凡尼奇讲述,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 述的优点 (2)文中布尔金反复提到的“我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作者塑造“我们”这一群体形象有 何意图 明确:(1)优点:①作为文章的线索人物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增强故事的真实性(2)①懦弱虚伪,毫无原则的人第4段节选:“您猜怎么着 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 的眼镜,降服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减低彼得洛夫和叶果洛夫的品行分数,把他们禁闭起 来。到后来把他俩开除了事。我们教师们都怕他。”分析:作为教职人员迫于别里科夫的压力,暗箱操作学生分数,最终导致学生被开除,无原则无立场的虚伪者。②不负责任,无聊的人第6段节选:“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人人——他的 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对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况且,华连卡长得不坏,招 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分析:“我们”没有和华连卡亲密相处过,不知道她的人品如何,也并未询问别里科夫对华 连卡的感受如何,他关于恋爱婚姻的看法如何,而是直接联合其他人一一怂恿和游说别里科 夫结婚。③冷漠麻木的人第38段:“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 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 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6由的时候,才经历过。”第39段节选:“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来”分析:面对相处了十五年,活得战战兢兢可怜可悲的老同事的去世,“我们”竟然觉得“大 快人心”“快活”“高高兴兴”,这显示出“我们”冷漠的一面。虽然“我们”不满于“郁 闷”“无聊”“乱糟糟”的生活,但是“我们”也仅仅停留在对他人审视的层面,并无自行 改变的觉悟,仍然麻木不仁,缺乏变革的意识和勇气。意图:(填空:“我们” 别里科夫)一方面“我们”是别里科夫“生病’的重要原因。正是有了“我们”的怂恿、消遣、害 怕和厌恶才会导致别里科夫愈发战战兢兢,性情孤僻。另一方面,“我们”也是杀死别里科 夫的帮凶。自诩“有思想”“很正派”的“我们”随意撮合别里科夫结婚加速了他的死亡。 别里科夫虽然可恶,但是他只是一个个体,而“我们”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罪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者本身的“极 端之恶”。第二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第二种比第一种有过之而无不及。 平庸构成了大多数,社会上的大多数影响着社会的未来,所以作者塑造“我们”这一群体形 象的深层目的是增强批判的力度。批判面对社会现实缺乏善恶思考的人,批判那些明知社会 有问题却一味缩在套子里只知抱怨而不知思考和变革的一群人。(五)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思考:契诃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请分析本文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明确: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写别里科夫奇怪的生活习惯和装在套子里的思想,写他滚 下楼时安然无恙,写华连卡清脆的“哈哈哈”大笑,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夸张的、 幽默的表现手法。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这是 荒唐的判断,但在他心中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出于善意。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 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在对比中展现讽刺,别里科夫与华连卡两个 完全不同的人却恋爱差点结婚;别里科夫滚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别里科 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了他外强中干 的本质(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题目“装在套子里的人”打一字“囚”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7思考讨论:1、鲁迅先生笔下有没有别里科夫式的人物 他们身上的“套子”是什么 2、谈谈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还有没有“套子” 如何突破生活中的“套子” 明确:1、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长衫”区别于“短衣帮”是孔乙己读书人身 份的标志,也是他自认为维护自己尊严和身份的有效手段。他将自己的思想牢牢裹在长衫这 个套子中,不接受现实生活。2、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金钱物质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 种套子,升学考试是一种套子,考公考研也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具有社会属性,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套子”和“套中人”的 出现。面对生活中的套子,契诃夫进行了自我重塑,他以审视者的姿态拷出人性灵魂的恶、 以救治者的身份探究社会的病、从救赎自我的角度照出自我的影。通过对人性之恶、社会之 病、自我之痛的否定,试图张扬人性之善、社会之美、自我之新。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社会中 约束的“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的被套子套住。应该辩证看待,理性认知,敢于怀 疑,善于鉴别反思,破除盲从意识,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识别套子,破除套子,完 成自我的重塑。齐诵鲁迅先生杂文集《热风》中语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 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 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七)作业布置,拓展提升①完成点金训练,完善导学案内容②选读契诃夫其它短篇小说,如《小公务员之死》《苦 恼》等五 、板书设计装在套子望()套2{事件事 件+)套死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