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我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方法。3、引导学生放慢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重点难点】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2、从理解意象和象征意义的角度鉴赏本课的诗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有许多以春天味题材的作品,同学们知道哪些?(自由回答)通过大家说的那些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春天往往带给我们生机勃发之感。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位诗人写的春天。二、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 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 代诗歌第一人。三、整体感知1.学生先读诗歌,然后点名朗读。2.师生共同正音。3.学生积累词语。翅翼(yì) 红晕(yùn) 凝 (níng) 望 忧戚(qī )枉 (wǎng) 然 飘逸(yì) 摇曳(yè)四、问题探究朗读诗歌,感悟诗境。思考:1、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明确:我所看:大自然的美我所思:人生的意义2.前两节诗以“我看”领起,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怎样的图景 明确:意象:春风、青草、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作者写风,写鸟,写云,写大地,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机。3.第三、四节诗情出现了怎样的转折?有什么作用?明确:眼前美好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忧思,不由心生感叹: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过,鲜活、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如何不叫人悲哀?作用:即景生情,是作者诗情的缓冲,也为下文浪漫、潇洒的抒情蓄势。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生命既有“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又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忧戚。5.中国传统诗歌喜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穆旦的诗歌也继承了这一特点。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明确:这首诗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然后才是“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撒向我的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诗中的青草、飞鸟是比兴,青草被春风吹过后,纷纷低头摇曳,而其实远处只要有水的地方因为温暖的春风的到来也势必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潮,多么祥和安宁的图景!“我”与它们“合流”正是情景交融的具体体现。五、课堂小结在中国文学史上,穆旦是一位思想艺术都达到相当高度的中国现代诗人,他一生坎坷,但是诗是他人生的火炬。《我看》这首诗是穆旦在西南联大的大学时代所作,其中充沛着激情与博大的胸怀,是他青春时代的色彩,春天的傍晚,在瑰丽的大自然面前,诗人澎湃着青春的激情。六、课后作业1、背诵本首诗。2、做课后习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