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意象,品味意境,体会浪漫主义风格。 2.把握诗歌的内涵,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自我意识的觉醒及青春热情。 【教学重点】
明确意象,品味意境,把握内涵,领悟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五四”时期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创造新世界的青春热 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毛泽东 独立橘子洲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青年就应 该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敢为人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 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 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学习他的诗歌—— 《立在地 球边上放号》。 (板书课题)
二 、解读标题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预设:放号 (hào) 。 “立”是一个动词,表明状态,“在地球 边上”点明地点, “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意是“我”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 直接发出呼唤。
三 、品味鉴赏
(一)朗读全诗,知“我”所见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齐读,注意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3. “我”看到了哪些景象(意象) 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这些 景象(意象)给我们什么感觉 (意境)
预设:白云(无数、怒涌) 北冰洋(壮丽)
太平洋(无限、力量、推倒) 洪涛(滚滚)
这些景象高远、壮阔,给我们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之感。
4.诗人是真真切切看到这些景象吗 为什么
预设:这些宏伟开阔的景象并不是诗人真实所看,而是通过想 象,选取典型景象入诗的。
诗人如此创作,主要是通过夸张和想象,用浪漫主义手法,营 造一种排山倒海之势,为后面抒发强烈的感情做铺垫。
知识储备: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于 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 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 造超凡、独特的形象。
5.学生再次朗读,读出磅礴之势。
(二)把握重点,听“我”所赞
1.在“我”的眼中,白云空中怒涌,北冰洋、太平洋景象壮阔, 洪涛奔涌而来,“我”变得无比高大,更像是位巨人,立在地球边 上,尽情的发出赞美,吹响了号角。 “我”赞美的是什么呢 有什 么特点
预设:力。
白云怒涌之力,太平洋推倒地球之力,滚滚洪涛之力。
毁坏、创造、努力。
2.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 的律吕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预设: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
“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 “力的舞蹈” 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 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
(三)知人论世,明“我”所言
“我”发自内心的对这种强大力量慨叹,充满激情地热烈赞颂 与讴歌。面对不断毁坏、创造、努力的“力”,忍不住放声呼唤、 纵情高歌,直接而热烈地表达对这种巨大伟力的歌颂。
1.这里的“力”仅是“自然之力”吗 它具体指什么力量 作 者为什么赞美力呢 请根据屏幕展示内容思考回答。
屏显: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 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对抗政府 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 旧礼教、专制政治等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 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 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 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 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 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 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预设:不是。在本诗中,从自然角度来看,“力”体现的是滚 滚洪涛之力,表现为波涛汹涌。结合时代背景,从情感表达角度来 看,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不
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 新文化。诗人用象征的手法,体现了破旧立新的思想。诗中对“力” 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
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赞美“力”就是在赞美五四的摧枯拉朽 的精神。
2.诗中写了滚滚“洪涛”、巨人之“我”,和诗人是什么关系 诗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谁
预设:是一致关系。 “洪涛”象征着五四运动的浪潮,“我” 赞美“洪涛之力”也就意味着诗人对五四运动的褒扬和赞美。从这 一象征来看,诗人要和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投身于五四的洪流中去, 为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创造新世界、新中国、 新社会、新文化而努力。
四、拓展阅读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诗中有哪些意象 象征着什么 预设:年青的女郎、炉中煤。
“年青的女郎”象征受过五四运动洗礼后,充满生机,蓬勃向 上的祖国;
“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火热激情。
2. 本诗抒发了诗人何种感情
预设:体现了诗人眷恋祖国的情绪,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 爱。
五 、课堂小结
从《沁园春 · 长沙》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到《炉中煤》, 我们追寻着诗中之“我”的青春脚步,从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的毛 泽东到昂扬奋发、热烈狂歌的放号者以及心系国家、甘愿牺牲的郭 沫若,我们看到了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青春形象,领悟到青年炽热 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以“我”为鉴,相信同学们对青春的价值、青春的定义、青春 的风貌等已有了自己的思考,请同学们以《青春之我见》为题,写
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理解,不少于300字。
附:板书设计
(


地球边上


)
“我”
观壮景
白 云
北冰洋 太平洋 洪涛
雄伟 壮丽
(巨人) 我
赞精神
毁坏 创造
努力
五四(象征)
破旧 立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