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泣血含泪诉悲愁——《登高》《声声慢》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方法。3、感受体味两位诗人在诗中表现的深沉浓郁的忧思愁苦。 重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和沉重的家国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探究讨论方法指导教学工具:多媒体 学习设想1. 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 人深广的忧思。2. 探究讨论。通过设计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通过思想的碰撞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诗歌,体味诗人的情感。3. 方法指导。通过诗歌形象题和炼字题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 方式,规范的答题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学生知道的有关“秋”的诗词引入新课。二、知人论诗看经历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 生 写 诗一 千四百多首,其经历 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 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 人结 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 面了。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 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 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 《兵车行》、《丽人行》 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 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 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上疏言宰 相房琯事被贬。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 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即《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 即《新婚别》 《垂老别》 《无 家别》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 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 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 “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 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这时期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 呈吴郎》、《登高》 、《秋兴》等大量名作。三、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这已是 诗人漂泊在外第八个年头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 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四 、美读诗歌,初步感知诵读指导:首句要读的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三联的“无边落 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木”“江”做延长音;第三联的“悲” “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具体安排有:体会诗意自由诵读,齐读,教师范读,男女生个一人诵读,教 师评价指导。五、《登高》问题导学,合作探究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之景,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何种氛围 运用了 什么技巧 2、请分析颔联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书面)3、宋人罗大经曾说颈联十四个字含有八层意思,结合诗句,说一说作者此 时的境遇包含哪八层意思。 (口头)第2题关键字词作用答题思路第一步、解释字的意思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第三步、联系意境和情感 参考答案1、 意象——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声、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盘旋飞翔的水鸟。氛围——营造了凄凉、肃杀、雄浑、阔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 的孤独之情。技巧——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2、①“无边”“不尽”都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意思,使“萧萧”和“滚 滚”更加形象。②杜甫的这句诗让我们联想到了落叶寒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境界阔 大,气势磅礴。③这句诗也让暮年的诗人在博大的自然面前感受到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悲伤。六、巩固拓展,迁移运用《声声慢》中,作者是如何写“愁”的 1.运用叠字。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准确地反 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 理状态。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 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 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3.结尾直抒胸臆,以愁作结,进一步抒发凄苦悲愁之情。 七、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杜甫登高望远,纵目山河,有对漂 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对穷困潦倒的悲叹,对壮志难酬的沉吟,更 有对国势衰微的愤懑。李清照独坐秋风,环顾庭院,秋风里弥漫的是其浓浓的亡国 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寂,颠沛之苦。透过这两首诗词,我们触摸到了诗人震颤的灵魂、高洁的心灵,看到了杜甫和 李清照全部的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词坛奇女!八、作业读经典作品,可以感受揣摩作者的性情和精神。根据你对杜甫(李清照)的 了解,描写作者创作诗词时的场景。要求:描写细致,形象鲜明,并采用虚实结 合的手法,字数15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