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 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 赏析题。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 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 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三、教学方法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 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体味法、知人论世法、对比法。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运用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先以李清照名字由来和《香菱学诗》片段导入,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之后正式 的文本解读分为五步品美,即“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异同现美”。( 一 )音韵美听歌曲,感受诗歌具有的音韵美。结合注释了解全诗大意,配乐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跳跃朗读,将中间两联抽离,让学生只朗读首尾两联来体会情感。学生可以明显地 感觉到首尾两联情感的不一致,在朗读首联时声音低沉,而读尾联却突然高昂起来。从 而,自然就体会到首联的“孤寂”“抑郁”和尾联的“豪迈”“豁然”,两者感受突兀, 结合背景资料,可以了解到王维当时名为出使边境,实为被排挤出朝廷,在这种情况下 心情自然不佳,那为何最终却“豁然”了呢 (二)画面美课堂自然转入重点品读颔联、颈联。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该怎么理解呢 枯草随风而动,滚动到汉疆塞外,大雁在春季归来,飞向了遥远的北方。“征蓬”描述的是随风而动的轻盈的枯蓬草,枯蓬草由于轻而大被风吹动看起来疯狂 滚动,气势迅猛,作者这时候想起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也想起了战场前线的战士,因此 将随风滚动的蓬草比作杀出塞外的将士,写成了“征蓬”“出汉塞”。这里也是作者用枯蓬 草自喻,描述自己就像随风而动的枯蓬草一样被狂风吹出了塞外,身不由己,凄苦飘零 边陲。“归雁入胡天”,作者写到归雁其实是想到了自己西去宣慰将士之后也无法回归到 朝廷,而只能归凉州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更显作者此时的郁闷与落魄。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依据苏轼“诗中有画”的评价,以绘画的角度品 析第三联。①色彩美:黄沙、红日、闪着白光的长河、 一律灰色的青烟②线条美:纵向的烟、横向的河、弧形的落日③层次美:由上至下、由远及近( 三 ) 意 境 美教师出示自己改写的诗句“沙漠烽烟起,黄河夕阳下”,可以说“景”均未变,但 “情”意全无,无“情”也就无“境”。再次让学生以朗读的方式感受体会诗歌原句和 改写的诗句,学生已自动地运用了“情”的再现这一方式品读两句诗,体会到了“大” “孤”“直”所勾画出来的辽阔广袤以及“长河”“落日”勾画出来的雄浑苍茫,特别是 对“圆” 一字所表达出的一种“豁然”之意境把握得很准确。再读第三联,要读处雄浑之感,语速不宜过快,发声要有力度。(四)情感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所组成的宏阔画面,瞬间将王维从惊惧中振作起 来,诗人产生了建功立业的献身冲动。内心再次燃起了“从军行”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 在诗人的眼中,此时虽“孤”却“直”的狼烟,欲“落”却“圆”的夕阳,就像那些将 士们一样,那么简单又那么伟大。显然,诗人的快乐(自豪)也体现在尾联“萧关逢候 骑,都护在燕然”中。尾联的“言外之意”,是诗人向戍守边疆的“可爱的人”表达敬 佩之情。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深刻而独到的“意旨”:“大漠”的“大”是与“个 人的渺小”对比,“长河”的“长”是与“人生的短暂”对比。在宏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人应该对自然持有敬畏之心;人生虽短,我们应该做自己 的主人,不应为别人活着;无论处境的顺逆,我们的内心要圆满,要有幸福感……由短 短的一首诗,可以品读出“人际关系”“人之所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诸多深意。再次跳跃诵读首联和尾联,突出两联情感上的不同。(五)异同现美给出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及注释,让学生从诗歌意象、感情基调、作者 写作背景、以及表达中心思想上来对比分析异同。总结:① 意象同而感情异两文都描写了边塞的景象,都共同写到了“雁”“烟”“落日”三个意向。而《使至塞上》 意境雄浑苍茫体现作者豁达之情,《渔家傲秋思》苍凉悲壮暗含作者久战未归思乡之苦 与报国未成之愤懑。② 写作背景异而志向同虽然都是政治上不如意,王维是在大唐大破吐蕃之时作为使者前去边塞,而范仲淹 则是抗击西夏军队久战不能归。虽然写作背景不同,但两位伟大的作者都体现出了爱国、 报国的强烈情感。通过两篇诗词的比较,王维诗中意境的开阔,情感上的变化,心态上体现的豁达都 能更好的展现出来。最后完成板书,学生尝试配乐背诵课文。六、作业布置1.自主背诵默写《使至塞上》2.搜集阅读王维的其他作品,将你喜欢的几首摘录在笔记上。 3.预习《渡荆门送别》六、板书设计(使至塞上)色彩美:黄、红、白、灰线条美:横、纵、弧层次美:由上至下,由远及近(意境雄浑)七、教学反思1、在让学生感受全诗的音韵美时,要结合书本课后关于律诗的知识,适当介 绍让学生了解关于押韵的知识,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2、教学中应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抒发感悟,在引导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与回馈,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参照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 的思考,而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如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的评析, 教师应该再多给出一些与绘画相关的知识以便学生参考,再多给一些事件让学生自 主讨论、总结,这样会促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研究与体悟。3、针对诗歌的教学一定要多读,可以设置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争取让学生 在课堂上就能熟读成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