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通过观察战争形势图的变化,认识和梳理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解释: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归纳,理解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史料实证:通过多种史料阅读,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等史实。
家国情怀: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知识梳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具有怎样的意义
(1)目标:耕者有其田。
(2)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两个拳头”“胸膛”分别喻指什么 “尖刀”所表示的是哪一军事行动 这一行动有何意义
(1)“两个拳头”是指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胸膛”是指中原地区。
(2)“尖刀” 是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3)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填写表格,明确三大战役的主要概况。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部队 东北野战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渡江战役
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后,人民解放军有何军事行动 结果如何
(1)军事行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2)结果: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课堂训练】
1.周恩来总理曾对一次军事行动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而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结合右图,指出这一军事行动是(  )
A.挺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据如图人物信息卡,推断人物信息卡(  )
A.百团大战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3.1946﹣1948年,山东有约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拾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这一战争奇观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共产党(  )
A.打退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
D.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
4.1948年秋天,解放区有约1亿农民分得了3.75亿亩土地。这一事件起到的作用是(  )
A.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5.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同志主张先打锦州,因为从战场的全局来看,锦州地处东北和华北之交的走廊地带,是华北与东北交通联络的咽喉要地,攻克锦州即可切断东北国民党军的后路。战役的部署充分说明(  )
A.决定战争胜败的是新式武器
B.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够勇敢
C.国民党缺乏坚实的交通保障
D.正确的战略策略的重要性
6.刘伯承说:“(解放战争)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为此,解放军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挥师入关,和平解放北平
7.《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任务》记载“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材料所述的战略任务是(  )
A.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B.刘邓携手,挺进大别山
C.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D.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8.同学们搜集到了《人民日报》刊登的如表内容,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可以得出:解放战争的胜利得益于(  )
《庆祝十万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尧山元朝农民共同宣誓抗蒋》“洪赵七万妇女”组成担架队、看护队、运输队、宣传队担负各种后勤工作平剧院利用民间形式,编制小型秧歌——《再上前线》武汉学生五千人游行等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暴行的示威活动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正确的战略战术
C.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民党统治腐败
9.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条件下,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八十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上述战役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创造“不可思议”的部队是(  )
A.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B.中原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
C.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D.华北人民解放军和华东野战军
10.根据如图反映的史实,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是(  )
A.抗日烽火遍九州 B.刘邓大军逐中原
C.三大战役定乾坤 D.百万雄师过大江
11.辨析史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1)“挖蒋根”是指什么?该措施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什么?
【战略反攻】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材料二中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指的是什么军事行动?“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哪一年以来?
【战略决战】
材料三 文献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3)“三大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优势的战役是哪一战役?
【走向胜利】
材料四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参考答案
1-10 ABCAD ABAAC
11.(1)“挖蒋根”:解放区土地改革;核心法律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2)军事行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哪一年以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3)战役:辽沈战役。
(4)战役:渡江战役;城市:南京;政权:南京国民政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