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祝福》教学设计 【学科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 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通过理解“祝福”的含义,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思 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小说的形象美、环境美、情节美;理解祥林嫂悲剧美的意义。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 爱憎之情。【教学重点】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 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 导入课题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 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 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那么,这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 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 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 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 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2.回顾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 《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3.创作背景《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20世纪20年代, 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 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 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梳理小说情节结构。情节 内 容 起讫段落序幕 祝福景象 1-2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开始祥林嫂初到鲁镇 34 -53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66 -111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3.提问: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 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为什 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2)渲染悲剧气氛。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3揭示祥林嫂与鲁四 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祥林嫂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 “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4.小说《祝福》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5. 小说《祝福》写了祥林嫂经历中的七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七件事。明确:逃至鲁镇抓回婆家再度出嫁夫死子丧重回鲁镇捐献门槛死于祝福三、形象分析、探究主题(一)引入分析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祥林嫂。(二)分析探究1.三幅肖像教师提问:小说对祥林嫂的肖像有过几次直接描写 这几次外貌都有什么变化 师生探究:●初到鲁镇◎脸色:脸色青黄 ◎两颊:两颊却还是红的 ◎眼睛:顺着眼◎衣着饰物: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一身重孝的寡妇) ◎精神状态:口 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再到鲁镇◎脸色:脸色青黄◎两颊:两颊已消失了血色◎眼睛:顺着眼,眼角上泪痕◎衣着 饰物: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精神状态:眼光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临死之前◎脸色:黄中带黑 ◎两颊:脸上瘦削不堪,头发全白 ◎眼睛: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 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衣着饰物:手拄竹竿下端已经开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精神状态:木刻似的,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教师点评: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寂然惨死。 她是一个不幸的人,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师生小结:(1)三幅肖像描写作用:刻画了祥林嫂的形象,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经历,形象地 反映了祥林嫂从希望到绝望、从生到死一步步地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向绝境的悲苦的命 运变化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2)人物刻画手法:肖像描写(白描)、对比2. 两次微笑教师提问:小说还写了祥林嫂的两次微笑,这两次“微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师生探究:●初到鲁镇做工:“到年底...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教师点评:有立足之地后心满意足的笑。暗示其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随遇而安的保守 心理。主要表现其物质生活的贫困。●柳妈取笑再嫁教师点评:勾起短暂而甜蜜的生活回忆的羞涩的笑。主要表现其精神生活的贫困。师生总结:运用“以乐写哀”的表现手法,表现祥林嫂祥林嫂满足于在鲁四老爷家做奴 隶的生活的心理和希望过上贫穷但安稳的生活的心理,揭示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 困,3.四次反抗教师提问: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是一味被动接受,还是做过反抗 师生探究:反对再婚—— 逃 反抗再嫁——撞 怕被分身———捐 质疑灵魂———问教师点评:祥林嫂有一定的反抗思想。她也曾通过逃婚、撞香案、捐门槛、质疑灵魂的有无来试图 抗争她不幸的命运。但她的挣扎与抗争,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的,其本身 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她逃婚抗婚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她去土地 庙里捐了门槛,只是为了“赎罪”。这注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 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师生小结:(1)四次“反抗”描写作用:表现祥林嫂具有一定的反抗思想,揭示祥林嫂悲剧的思想 根源。(2)人物刻画手法:行动描写(动作描写)4.四番对话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师生小结:(1)四番对话描写的作用:揭示祥林嫂悲剧的思想根源。(2)人物刻画手法:行动描写(动作描写) 5.五张账单师生探究: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祥林嫂鲁家做工的工价:每月工钱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还债二十千,还剩十多千) 捐门槛的价钱:大钱十二千教师点评: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 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 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 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师生小结:(1)五张帐单作用: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 的无情压榨,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2)刻画人物手法:细节描写、侧面烘托6..三类凶手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 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学生合作交流(分组交流):①文中“同情她的人”是谁 怎么“把她往死里赶” 明确:“我”、“柳妈”。“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魂灵有无”的问题,原本作为一个有知识的没有明确告诉 祥林嫂人世间没有灵魂,而让祥林嫂陷入极度恐惧之中,最终郁郁而终,对于祥林嫂的死,“我” 是有一定罪责的。“我”的形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 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柳妈:善女人,吃素,不杀生。“打皱的脸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诡秘地 说”;“又即传扬开去”。“柳妈”因同情祥林嫂而为祥林嫂出主意——“捐门槛”,虽然祥林嫂得到 暂时的生活希望,本以为赎罪了,最终却还是不能沾福礼,祥林嫂在瞬间精神崩溃,也一步步迈 向死亡深渊。柳妈的形象:柳妈是个无聊冷漠、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的人。②文中“冷酷的人”是谁 是怎样“把她往死里赶”的 明确: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初到鲁镇,他讨厌她是寡妇;当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带有支持之意;当祥林嫂改嫁 再回鲁镇时,他说他“败坏风俗”,不让她沾福礼;祥林嫂死时还骂她谬种。他用封建礼教的刀子 直接对祥林嫂进行迫害,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德护法神;对联,一边 脱落,一边还在,虽崇尚道学,但确实虚伪的假道学;几部书: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点 明了鲁四老爷的身份(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 会环境。鲁四老爷形象:一 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 子,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四婶之前用祥林嫂是因为她能干;祥林嫂被抢后偶尔想起她并不是因为惦念她,而是现 在用的人没祥林嫂可心;祥林嫂没以前能干时先是“不满”,进而“警告”,再是被赶出家门。总之, 四婶是把祥林嫂当劳动工具看待。祝福准备时对祥林嫂的一声喝斥,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 扎的勇气和希望给粉碎了,加速了她的死亡。③文中“自私的人”是谁 又是怎样“把她往死里赶”的 明确:前面所述之人均可归为“自私的人”。祥林嫂婆家之人: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可以说是她死亡之路的起 点。其他人: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④“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共同特征是什么 明确:他们都是生活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收到极大毒害,成为冷漠、残忍的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凶手”。封建礼教与迷信才是真凶,他们合谋杀害了祥林嫂!引用许寿堂的句子“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用鲁迅先生在另一篇小说中《狂人日记》中的话则是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 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教师点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共同杀害了祥林嫂! 师生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 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 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 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四、鉴赏环境(一)温故引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烘托人物突出的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推动情节的 发展变化;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二)社会环境 —三次“祝福”1.启发思考:指名朗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有什 么作用 教师点评:小说在开头表面渲染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 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实际是通过“沉重”的晚云,“阴 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 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师生总结: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 剧的必然性。2.找出文中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教师点评:祝福是为了“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因此,鲁四老爷不准“败 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为了争得能够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 了一条门槛,以为如愿以偿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 的喝令,彻底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从此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鲁四 老爷为了“将来的好运气”,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一次环境描写,不仅 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清楚地告诉我们,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师生总结: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3.齐读小说的结尾的环境描写,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这样结尾的作 用 教师点评:作者由近及远,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五更将近时候祝福的场景,在结 构上和开头照应,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感受的角度描写祝福的景象,四叔家“极响的爆竹声” 和远处“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 镇”,显然,这些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这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封建礼教的大网,是残害祥林 嫂的罪魁祸首。“我”“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是愤激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最后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 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再次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封建礼教是祥林嫂悲剧 的根源,“祝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师生总结:把祥林嫂的寂然惨死与富人们的欢乐祝福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悲剧气氛 深化小说的主题;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完美。(三)自然环境—四场飞雪序幕部分: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人间的冷酷 渲染了气氛。结局部分:“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 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 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这里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 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飞雪”描写,一方面过去的短暂美好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 另一方面暗示柳妈的言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小说的结尾处,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 命运的无法抗拒。五、拓展探究(一)标题的含义1.教师提问: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什么用意 2.师生总结:(二)“我”的作用1. 教师提问:“我”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 师生总结:线索人物。以“我”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连故事情节。故事的亲历 者和旁观者(见证人)。以“我”的亲身经历见证祥林嫂的故事,增加故事的真实 性。代表一种有限叙述视角。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的视角得以被关注和审视。 拓展主题意蕴空间。使小说主题从批判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毒害拓展到揭露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的精神懦弱与情感冷膜。(三) 语言艺术1. 教师提问: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和“然而”,各 有什么含义 2. 师生总结:第一次“可恶”的是说婆婆家“抢人”的举动可恶,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 而”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只可 惜鲁家失去了祥林嫂这样勤快而廉价的佣人。第二次“可恶”是卫老婆子做事不周 可恶。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 而”是说卫老婆子只要能再找一个勤快而廉价的佣人就行。表现了鲁四老爷伪善、 自私、冷酷无情的假道学先生面目。六、课堂小结一个人物;两次微笑;三次“祝福”、三幅肖像、三类凶手;四次反抗、四场飞雪; 五张账单;六部分内容;七件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