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哲理。(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欲扬先抑、举例论证等。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生命的永恒与美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体会作者对爱情、知识和人类苦难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生命的意义。(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2)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其人生追求。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 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年-2005年),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 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代表作有 《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他的作品以童话和寓言影响最大,具有浓厚 的哲理和诗意,被誉为“一 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三)初读课文1. 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2.各抒己见,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3.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四)整体感知1. 课文共5段,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记出每段的中心句, 找出中心观点。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谈,这就是奇迹。” 中心观点:生命是永久的。2. 理清文章论述层次第一层(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第二层(第2、3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第三层(第4、5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赞美生命。 思路是按照“易逝一永久一赞美”来安排的。(五)精读课文1.文章语言精练富有哲理,你能找到哪些句子 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消极、悲观的现象,不是 与中心观点和标题相去甚远吗 答案预设: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 不能做主。虽然与中心观点“生命是永久的”相去甚远,但这是伏笔,先“抑”下来,为后文 的“扬”蓄势。第二段中,作者用小草和小牛犊为例,是要证明什么 答案预设: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从生命的流动性这个角度上 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答案预设:“分开来”指生命离开肉体;“合起来”指生命在下一代延续。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答案预设:生命个体虽然短暂,但整个生命群体是生生不息的,体现了生命的奇迹。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答案预设: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是作者对生命力由衷的赞叹。“宣示它的 快乐和威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整体生命能量的强大,从生命的内部特征展现了生命的“永 久”性。“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如何理解作者说的“奇迹”呢 答案预设:“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 指“凋谢” 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让人慨叹。2.参考示例:生命,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生命 小时候,一连串的为什么,问天、问地、问人,一个问号就是一条求知的路径。生命! 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高山无语,却展示着雄伟。散发青春的活力,把生命演绎成一个个 惊叹号。生命有太多的符号,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感悟 请给生命加一个标点符 号来表示,并用一段话来描述。答案预设:生命是一个省略号,它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我 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就像省略号中的每一个点,都有着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在生命的 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经历都是我们成长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 不断地学习和进步,用自己的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六)课堂小结《永久的生命》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 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七)布置作业1. 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2.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如何看待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永久的生命》,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和不朽。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罗素 的世界,看看他为什么而活着。(二 )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现当代思想文化巨人,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一 生都在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 人类灾难的战争。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一 生 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一直在努力追求爱。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 涉及哲学、数学、科学、政治、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之称。(三)朗读课文1. 朗读文章,找出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答案预设: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2.这三 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第 1 段 总 起第 2 - 4 段 分 述 第5段总结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四)精读课文1.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摆脱孤寂体会美好人生境界(见到天堂的缩影)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至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 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 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 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 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认真默读第2段,说说寻求爱情的原因。 答案预设: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 因为爱情解除孤寂。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 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 濒临绝望的边缘。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深深 的苦海”用来喻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 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2.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 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第三段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追求呢 答案预设: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3.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孤苦无依的老人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 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 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 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人类的哪些苦难引起了作者不可遏制的同情呢 答案预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孤苦无依的老人。(五)深入探究1.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 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 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 禁。1964年他卖掉古书,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提出强烈 抗议。从这些事例中,你能看出罗素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预设: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 良知、睿智、温情,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情怀的大思想家。2.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思考:虽然罗素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 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值得活,这体现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答案预设: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 智、温情,具有博大胸襟和高洁情怀的大思想家。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苦中有乐,爱情带来欢愉,获得知识带来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努力过、奋斗过的过程是值得的。(六)课堂小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 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罗素为了爱情、知识和人类苦难而活着,他的一生 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我们也应该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 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七)布置作业1. 阅读罗素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2.以“我为什么而活着”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