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创新改变生活【2024秋九上道法(课堂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创新改变生活【2024秋九上道法(课堂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1框 创新改变生活
备·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智慧家庭》。
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开,回家前空调或暖气已经打开,饭已经自动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面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里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
可以说,“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些愿望。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这个话题。
情境导入 
足不出户就能缴水电费、闲时拿着手机在网上购物、出门打车用出行软件、付款只需要打开手机扫二维码……这样的生活场景,在几年前还无法想象。然而,仅仅不到五年的时间,百姓的支付方式就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以前出门要看钱包带了没有,现在出门钱包不带没关系,手机一定不能少。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现在只要带上手机,一天的消费支付就安排得妥妥帖帖。饭店吃饭用手机扫码付款;商场超市买东西,直接使用手机支付平台的“付款”功能;出门打车使用出行软件能很快叫车,并通过平台直接付款。如今网络支付让一切都变得很简单。
手机支付对今天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手机支付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中的创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来一起感受创新,共同了解《创新改变生活》。
问题导入
(1)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吗 它们有哪些重大影响
(2)你知道今天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吗 它们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一起走进《创新改变生活》,共同感受和体验创新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备·教材精析                         
◆备教材知识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创新与生活的关系)
(1)(从个人生活层面)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从个人生活层面)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从社会生活层面)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4)(从创新目的层面)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创新对个人的影响)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3)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3.创新的表现及其意义
(1)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
(2)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
(3)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4.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 (为什么说创新是引擎 或我国重视创新发展的原因)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5.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1)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备知识结构
形式一
形式二
形式三
◆备教材拓展
  1.误区警示——创新是指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进步。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生活处处有创新。
2.误区警示——我们年纪小,知识和能力不够,搞科研小发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创新,参加这种活动意义不大,对科技强国梦的实现起不到什么作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与国家科教兴国梦休戚相关,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需要“我”的责任意识。
3.拓展延伸
(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2)关于创新的名言警句
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可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4.术语解读
(1)“互联网+”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创新2.0
创新2.0,简单地说就是以前创新1.0的升级,1.0是指工业时代的创新形态,2.0则是指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创新2.0推动了科技创新主体由“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
◆备教材活动
活动一:运用你的经验~利用废品有创意(教材P14)
【活动设计】
形式一: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利用废旧物品的创意,课上进行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小组内交流分享并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图片或材料在课上展示给学生)
【活动问题】
在生活中,你有过哪些利用废旧物品的创意
【活动例答】
①用旧衣物制作抱枕、储物袋、购物袋;②将旧塑料瓶改造成花瓶、花盆;③将吃海鲜剩下的贝壳加工成工艺品;④用废弃的电池、手表、胶卷等制作唯美的图画;⑤用废弃的瓶盖制作“中国生态地图”;⑥用瓷砖片、酒瓶盖堆砌小塑像;⑦用废弃的金属物件制作雕塑艺术品;⑧不丢掉摔坏的地球仪,把它改造成吊灯或是用来摆放干花;等等。
教 师 视 野 【延伸提问】 创意利用废旧物品体现了七年级下册学过的哪一知识点 请回忆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原因①青春充满活力,蕴含着伟大的创造力,为我们的成长带来无限可能;②青春的我们思想活跃,感情奔放,朝气蓬勃,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拥有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创造潜力;等等做法①打破常规,追求创新与生活的丰富多彩,开创前人未走之路;②关注他人与社会,看重创造的意义和价值,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③创造离不开实践,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④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实践,通过劳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等等
活动二:探究与分享~我的创新故事(教材P15)
【活动设计】
形式一:观察图片并独立思考后,教师请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后点拨指导。
形式二:小组分享交流,并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教师可以分享自己的创新故事,也可以找一些名人创新故事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活动问题】
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 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活动例答】
有。例如,把七巧板组合成不同的图案;自主拼装组合各种零部件;自己设计一种新的游戏规则;与同学开展一题多解的竞赛活动;等等。
教 师 视 野 【延伸提问】 身在校园,心系祖国。作为青少年,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1)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2)积极参加各类创新活动。 (3)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等。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我对创新的感受(教材P16)
【活动设计】
形式一:自主阅读并独立思考,参与小组分享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小组合作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活动问题】
(1)结合上述事例,请你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2)有人说,创新只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与大众的幸福生活无关。对此你怎么看
【活动例答】
(1)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搭建了一个信息快速交流沟通的平台,可以实现更有效的沟通;同时,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最优组合,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
(2)这种观点错误。创新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兴趣,还对大众的生活、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的创新可以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教 师 视 野 【追根溯源】 进一步认识创新 (1)创新的方式:可以是“无中生有”,也可以是“有中生新”。 (2)创新的领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创新的产生:可能是灵光乍现的顿悟,也可能是建立在量变上的质变。 (4)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集体。 【延伸提问】 手机应用程序的强大功能,让我们拥有不一样的生活,请列举并推荐4个你了解的应用程序,并说明理由。 “高德地图”可以让出行的人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目的地;“轻松筹”可以让无钱医治的病人短时间内筹到善款;“51Talk”可以让需要练习口语的人通过网络与远在异地的外教对话学习;“美图秀秀”可以让爱美的人修出自己满意的照片;等等。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科技推动人类发展(教材P17)
【活动设计】
形式一:自主阅读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制作年谱后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自主思考问题,小组分享交流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教师可以准备三次科技革命的创新年谱,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活动问题】
你对我国古代科技发明了解多少 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活动例答】
古代的科技发明: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之一——石氏星表、演示天体运动的仪器——浑天仪、我国古老的计时仪器——漏壶、测量工具——游标卡尺等。
启发:我国古代的这些科技发明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创新智慧的结晶,对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我也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 师 视 野 【延伸提问】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唯一力量。”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
活动五:相关链接~各国科技发展战略(教材P18)
【活动设计】
形式一:邀请四名学生依次朗读材料,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学生默读材料内容,教师点拨指导。
(教师可邀请学生分享我国的科技成就,或搜集一些重大科技创新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活动六:相关链接~坚持创新发展(教材P18)
【活动设计】
形式一:邀请一名学生朗读材料,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师生一起朗读材料,教师点拨指导。
(教师可准备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创新方面的成就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教 师 视 野 【延伸提问】 近年来,无论是“创客”“互联网+”“创新2.0”,还是“创造伟大”等,这些新生词汇在各种媒体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成了高频词汇。这表明了什么 从创新重要性的角度回答,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等。
活动七:探究与分享~深圳发展的启示(教材P18~19)
【活动设计】
形式一:邀请三名学生依次朗读材料,学生进行思考,参与小组分享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教师点拨指导。
  形式二:自主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参与班级展示分享,教师点拨指导。
【活动问题】
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深圳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活动例答】
①改革开放是深圳脱胎换骨的法宝。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大胆、放手地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②创新基因是深圳经济腾飞的推进器,是深圳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等。
教 师 视 野 【拓展延伸】 深圳等经济特区4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一是必须坚持党对经济特区建设的领导,二是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四是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五是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六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七是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八是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九是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十是必须坚持在全国一盘棋中更好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
活动八:拓展空间~人工智能的创新(教材P19)
【活动设计】
形式一:阅读辩题并思考,参与小组分享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安排进行小组辩论对抗,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形式二:阅读辩题并思考后,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进行辩论对抗,最后教师归纳小结。
【活动问题】
(1)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是否会超越人类 围绕这一问题开展班级辩论会。
(2)人工智能在给我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哪些挑战和问题
【活动例答】
(1)正方理由:人工智能可以超越人类。事例已经说明,人工智能可以具备不知疲倦的学习功能。虽然它是人工设定的,但是它与人类在某一领域的较量中,展现了非凡的自我拓展能力。未来,人类可能要被人工智能超越。
反方理由:人工智能不会超越人类。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科技手段也愈发高新,各种人工智能正在慢慢代替人类的各种操作,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已经战胜人类顶尖高手。但是,人工智能是人类开发的,没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所以,人工智能无法超越人类。
(2)①劳务就业问题。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脑力劳动,将会使一部分人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工种,甚至失业。人工智能在科技和工程中的应用,会使一些人失去介入信息处理活动(如规划、诊断、理解和决策等)的机会,甚至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②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推广应用,将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并使它们发生改变。例如,传统思维中,知识一般印在书本报纸或杂志上,是固定不变的,而人工智能系统的知识库却是可以不断修改、扩充和更新的。又如,一旦专家系统的用户开始相信系统(智能机器)的判断和决定,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愿多动脑筋,变得懒惰,并失去对许多问题及其求解任务的责任感和敏感性等。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的建议而不加分析地接受,将会使智能机器用户的认知能力下降,并增加误解。
教 师 视 野 【追根溯源】 (1)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2)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 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1框 创新改变生活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在感受国家创新成就中培养民族自豪感。
法治观念:体会创新与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认同创新的价值,支持我国改革创新事业。
责任意识: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意义。
【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这款电动车很有意思!》
  教师总结:创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创新改变生活》。
二、探究新知
教师:小道计划以“科技创新与中国梦”为标题,撰写小论文。下面是他搜集到的完成论文的相关资料。
(一)感受创新
活动一:探究分享
【多媒体呈现】
小道计划以“创新与生活”作为小论文的精彩开头,于是,他阅读到以下素材。请你根据这些素材总结“创新与生活的关系”。
素材一 学生小手工展示
  问题:结合图片,谈一谈自己有没有进行过创新小制作,这些创新制作来源于什么地方。
要求:学生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思考回答,并进行发言。
教师总结:创新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
【多媒体呈现】
素材二 丰富多彩的创新
  在1904年世界博览会上,有超过50个冰淇淋店和十几个华夫饼摊。天气很热,冰淇淋卖得非常好,而热腾的华夫饼就变得少有人问津。当冰淇淋商贩阿诺德·福纳怀的杯子很快就不够用了,旁边华夫饼摊位的叙利亚人欧内斯特·哈玛维想出一个主意,将他的一个华夫饼卷起,放入冰淇淋,第一蛋筒冰淇淋就这么诞生了。   我国耗资3000多亿元人民币研发,汇集30万科研人员、产业工人,耗费17年时间成功打造了第一架国产大型民航机C919。
  问题:这说明了什么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短暂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也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多媒体呈现】
素材三 日益便捷的移动支付
  问题:生活中类似的创新很多,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短暂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生活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多媒体呈现】
素材四 创新成果大集合
  在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的同时,不断增强信用修复的弹性,不给失信主体断后路,而是谋出路。   智能家居、虚拟现实游戏、物联网在5G下将有充分机会发挥潜力。
  从刀耕火种到智慧农场,高效的数据传输体系及时反馈农作物的生长数据,实现作物质量和产量的同步改善。   600多岁的故宫博物院成为“网红”。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研发工作风生水起,很多“爆款”早已名声在外。
  问题:请结合小道搜集的内容,谈谈你对“创新与生活”的认识。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短暂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创新与生活的关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多媒体呈现】
素材五 小明的奇思妙想
  小明是一个爱琢磨的中学生,身边的废品,他能结合其特点,使之“变废为宝”。当一个废弃的易拉罐变成有用的储钱罐时,他异常兴奋。生活中的小明不断地释放着自己的奇思妙想,给同学们惊喜,也一点一点改变着自己和同学们对“废品”的看法。同学们都称赞小明:有无限的能量,一天一个“我”。
  问题:结合材料思考,一次次的创新让小明获得了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呢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短暂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多媒体呈现结论】
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①生活处处有创新。②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③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④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二)创新引擎
活动二:合作探究
【多媒体呈现】
小论文的主体部分,小道以“科技创新是撬动中国梦的杠杆”为论点,主要强调“创新的作用”。于是,小道同学搜集到了以下材料作为论据进行分析论证。
论据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应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的出现
问题:从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中,你可以得到怎样的规律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短暂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多媒体呈现】
论据二 美国、日本、中国国家科技实力估计值
国家 美国 日本 中国
国家科技实力分值 89.3 58.5 32.5
  注:近年来,美国加大对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等重点领域资金扶持力度,将其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日本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中国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
问题:结合图表分析上述各国的做法,你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短暂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 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多媒体呈现】
论据三 播放《辉煌中国》片段,并呈现习近平总书记部分讲话内容。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说明创新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短暂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多媒体呈现结论】
为什么要重视创新
①(人类文明发展角度)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国际竞争角度)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③(我国发展角度)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多媒体呈现】
论据四 创新与改革
问题:请你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谈谈对“创新与改革”的认识。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短暂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多媒体呈现结论】
创新与改革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②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合作探究,梳理知识点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简要勾画出本框的知识导图,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教师可将愿意在全班分享的知识导图在课堂上展示分享。
【多媒体呈现】本节课思维导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