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探究学案】浙教版科学八上 1.6 物质的分离(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任务型探究学案】浙教版科学八上 1.6 物质的分离(1)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6节 物质的分离(1)
一、预学任务
(一)核心概念:结晶,结晶的方法。
1.如咖啡、海水、空气等物质由 组成的叫做混合物。如水、氢气、氧气、蔗糖等物质只由
组成的叫做纯净物。
2.固体根据有无 分为晶体和非晶体。食盐属于 。如图1所示,你知道用海水晒盐吗?查阅资料了解海水晒盐过程。
3.我们所吃的食盐有一部分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 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结晶就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 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 。这种结晶的方法叫蒸发溶剂,即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 的固体物质。
4.阅读教材P33观察晶体活动,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滴管
吸取1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观察到随着溶液温度降低,
逐渐有晶体析出。这种结晶的方法叫冷却热 溶液,即 。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 的固体物质。
5.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通常综合利用两种方法,即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 ),再将溶液冷却( 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6.结晶水合物 有些物质的晶体里 结晶水,如食盐、硝酸钾和硫酸钡。而很多物质都能 结晶水合物,如胆矾(五水硫酸铜)、石膏(二水硫酸钙)。很多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产生 现象。相反,有些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化钠),这种现象称为 现象。
(二)探究实践: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目标】
1.练习用 的方法制备晶体;
2.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器材】
量筒,烧杯, ,滴管,表面皿,温度计,20厘米长的线, ,酒精灯,三脚架, ,石棉网,硫酸铜,棉花。
【原理】
①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冷却硫酸铜热饱和溶液时,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无法再溶解的硫酸铜就会以 析出。
②晶体的析出生长必须要有一个核心(即晶核、晶种),这样才能使粒子一层一层地有规则地建筑起来。反复进行结晶,可以使晶体越长 。
【过程】
1.制备小晶体。
(1)准备一杯约50毫升温度在70℃左右的硫酸铜 溶液,切勿在杯底留下杂质,若有浑浊现象,用脱脂棉代替滤纸,趁热 ,直到澄清为止。
(2)静置、冷却、析晶。在容器口盖上一张清洁的白纸,再用 把烧杯围起来,静置一夜,温度 下降,析出硫酸铜 。
2.小晶体“长”成大晶体。
(1)选晶:在晶体里选择几颗 的小晶体备用。
(2)晶体 :用线把 1 颗硫酸铜小晶体绑好,悬吊在已准备好的一杯约50毫升70℃左右的硫酸铜 里,线的另一端系在玻璃棒上,静置过夜。如此反复操作几次,晶体就越长越大,最后长成 。
【讨论】
1.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在硫酸铜晶体制备和生长实验中,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包括 ;
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在硫酸铜晶体制备和生长实验中,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 等。
二、随堂任务
1.将20 ℃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至50 ℃,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 B.溶液的质量 C.硝酸钾的溶解度 D.溶质的质量
2.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下列关于该溶液所发生的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溶质质量不变 B.溶剂质量减小 C.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溶液质量减小
3.下列做法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A.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 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
C.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 D.在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
4.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一③为恒温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甲、乙饱和溶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升高温度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①②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
C. 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液质量减少
D. 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②溶液
三、课后任务
(一)基础性作业
1.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采取比较合适的方法是 ( )
A. 蒸发溶剂的方法 B. 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 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 升高温度的方法
2.我们所吃的食盐有一部分是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得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食盐晶体析出的过程中,海水为不饱和溶液
B.海水在风吹日晒的过程中,海水中的溶剂变少
C.让海水风吹日晒的目的是加快食盐的蒸发
D.风吹日晒的海水中食盐的溶解度变化很大
3.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
B.蒸发池中,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
C.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有④发生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4.已知20℃时硫酸铜(CuSO4)的溶解度为32g。20℃时,取一定质量某硫酸铜(CuSO4)溶液于烧杯中,按下图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中忽略溶剂损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丁>丙>甲
B.丙中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25
C.丁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硫酸铜(CuSO4)50℃时的溶解度比20℃时的大
5.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B. 丙的溶液质量和乙的相同
C. 在甲→丙的过程中,蔗糖的溶解度先增大后减小 D. 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甲大
6.马屿红糖是著名的温州特产,根据其制作工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工序中,乙杯液体属于    溶液(选填“饱和”、“不饱和”)。
(2)由甘蔗汁获得红糖晶体的方法是    。
7.分离混合物的常见方法有沉淀法、蒸馏法、过滤法、结晶法等。
(1)陶山甘蔗制糖有着悠久的历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环节为:清洗甘蔗→压榨甘蔗→分离渣汁→蒸发浓
缩,其中分离渣汁环节是通过   法实现混合物分离的。21·世纪*教育网
(2)结晶一般有两种方法,像碳酸钠等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可采用   的方法使之结晶。www-2-
8.生活中很多同学喜欢吃棒棒糖,为此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开展了“制作棒棒糖”的项目化学习,主要过程如图:
(1)“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体”主要是通过    的方法获得晶体。
(2)制作棒棒糖时,同学们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5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请分析:同学们制作棒棒糖失败是因为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9.A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某同学利用A物质进行了图甲实验。
温度(℃) 20 50
溶解度/g 30 110
(1)①~④杯溶液中,是该温度下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3)像A这种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    的方法获得晶体。
(二)拓展性作业
10.请根据下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A。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3)在t2℃时向盛有50g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11.硝酸钾的溶解度如表,取20℃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硝酸钾溶液,第一份溶液升温到40℃;另一份溶液恒温蒸发10克水。则两份溶液中都不变化的量是( )
温度/℃ 20 40
硝酸钾溶液解度/g 31.6 63.9
A. 溶质质量 B. 溶剂质量 C. 溶液质量 D. 溶质质量分数
12.实验室有一包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固体,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得到纯净的硝酸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操作,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操作Ⅰ~Ⅲ分别是加热蒸发、溶解、过滤
B.操作Ⅰ是过滤,将氯化钠固体从溶液中分离除去
C.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
D.操作Ⅲ是过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13.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放入KNO3充分溶解,则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t1 t2
KNO3的溶解度(g/100g水) 60 90
A.甲、乙混合后为t1℃的不饱和溶液
B.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增加
C.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丙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
14.某小组在做粗盐结晶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结晶颗粒大,有的结晶颗粒小,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同学猜测结晶的颗粒大小可能与蒸发温度有关。
【记录数据】
蒸发温度 室温 40℃ 50℃ 60℃ 70℃ 80℃
颗粒大小 最大 较大 较大 中等 较小 小
颗粒大小 是否均匀 差异大 差异大, 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 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 有些呈片状 均一 均一
【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交流讨论】(2)小组同学曾在盐场,看到过晒盐工人在烈日下(地表温度在45℃左右)的“结晶池”盐田中“打花”,请你结合表格中实验结果简要说明什么是“打花”:   。
【深入思考】结晶时为什么温度会影响晶体的颗粒大小?
查阅资料发现:在结晶过程中,晶体表面不断有新的食盐微粒加入,同时晶体表面食盐微粒也不断溶解,总的趋势是加入到晶体表面的食盐微粒的数量要多于溶解的微粒,这样晶体才能不断增大,当晶体不再增大时,这两者就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3)请你再举一例我们学过的动态平衡的例子: 
 。
【综合比较】(4)请你比较在制备硫酸铜晶体和精制粗盐时,结晶方法有什么不同: 
 。
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6节 物质的分离(1)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预学任务
(一)核心概念:结晶,结晶的方法。
1.如咖啡、海水、空气等许多物质由 多种物质 组成的叫做混合物。如水、氢气、氧气、蔗糖等许多物质只由 一种物质 组成的叫做纯净物。
2.固体根据有无 熔点 分为晶体和非晶体。食盐属于 晶体 。如图1所示,你知道用海水晒盐吗?查阅资料了解海水晒盐过程。
3.我们所吃的食盐晶体有一部分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 蒸发 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结晶就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 晶体 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 晶体 。这种结晶的方法叫蒸发溶剂,即 蒸发结晶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 小 的固体物质。
4.阅读教材P33观察晶体活动,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滴管
吸取1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观察到随着溶液温度降低,
逐渐有晶体析出。这种结晶的方法叫冷却热 饱和 溶液,即 降温结晶 。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 大 的固体物质。
5.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通常综合利用两种方法,即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 溶剂 ),再将溶液冷却( 降低 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6.结晶水合物 有些物质的晶体里 没有 结晶水,如食盐、硝酸钾和硫酸钡。而很多物质都能 生成 结晶水合物,如胆矾(五水硫酸铜)、石膏(二水硫酸钙)。很多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产生 风化 现象。相反,有些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化钠),这种现象称为 潮解 现象。
(二)探究实践: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目标】
1.练习用 结晶 的方法制备晶体;
2.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器材】
量筒,烧杯, 药匙 ,滴管,表面皿,温度计,20厘米长的线, 显微镜 ,酒精灯,三脚架, 玻璃棒 ,石棉网,硫酸铜,棉花。
【原理】
①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显著增大 。冷却硫酸铜热饱和溶液时,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无法再溶解的硫酸铜就会以 晶体形式 析出。
②晶体的析出生长必须要有一个核心(即晶核、晶种),这样才能使粒子一层一层地有规则地建筑起来。反复进行结晶,可以使晶体越长 越大 。
【过程】
1.制备小晶体。
(1)准备一杯约50毫升温度在70℃左右的硫酸铜 饱和 溶液,切勿在杯底留下杂质,若有浑浊现象,用脱脂棉代替滤纸,趁热 过滤 ,直到澄清为止。
(2)静置、冷却、析晶。在容器口盖上一张清洁的白纸,再用 棉花 把烧杯围起来,静置一夜,温度 缓慢 下降,析出硫酸铜 小晶体 。
2.小晶体“长”成大晶体。
(1)选晶:在晶体里选择几颗 几何形状完整 的小晶体备用。
(2)晶体 长大 :用线把 1 颗硫酸铜小晶体绑好,悬吊在已准备好的一杯约50毫升70℃左右的硫酸铜 饱和溶液 里,线的另一端系在玻璃棒上,静置过夜。如此反复操作几次,晶体就越长越大,最后长成 大块晶体 。
【讨论】
1.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在硫酸铜晶体制备和生长实验中,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包括 温度和浓度 ;
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在硫酸铜晶体制备和生长实验中,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 温度、搅拌、杂质、浓度 等。
二、随堂任务
1.将20 ℃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至50 ℃,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分数 B.溶液的质量 C.硝酸钾的溶解度 D.溶质的质量
【答案】 C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下列关于该溶液所发生的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溶质质量不变 B.溶剂质量减小 C.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溶液质量减小
【答案】 D
【解析】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
3.下列做法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A.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 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
C.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 D.在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
【答案】 A
【解析】
A.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温度不变,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也不变。
D.在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蔗糖不再溶解,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也不变。
4.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一③为恒温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 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 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 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 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答案】 D
【解析】
A. 在①→②过程为恒温蒸发,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增大,错误;
B.在②→③过程中,加热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蒸发过程保持温度不变,则溶解度也保持不变,错误;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减小,错误;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正确。
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甲、乙饱和溶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升高温度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①②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
C. 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液质量减少
D. 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②溶液
【答案】 C
【解析】
A、比较溶解度时,要规定一定温度,且这里所给信息不足无法判断甲、乙溶解度的大小,A错误;
B、①②两溶液,原来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所以判断为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甲溶解度增大,乙溶解度减小,所以乙肯定仍是饱和溶液,而甲无法判断,B错误;
C、升高温度后, ① 甲溶解度增大,所以固体会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增加, ② 乙溶解度减小,晶体会析出,溶液质量减少,C正确;
D、因为题中信息不足,无法比较出 ①溶液 和 ②溶液 质量分数的大小,D错误。
三、课后任务
(一)基础性作业
1.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取的方法是 ( )
A. 蒸发溶剂的方法 B. 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 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 升高温度的方法
【答案】 A
【解析】食盐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因此使用改变温度的方法使食盐结晶的效果不好,只能使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A正确,而B、C、D错误。故选A。
2.我们所吃的食盐有一部分是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得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食盐晶体析出的过程中,海水为不饱和溶液
B.海水在风吹日晒的过程中,海水中的溶剂变少
C.让海水风吹日晒的目的是加快食盐的蒸发
D.风吹日晒的海水中食盐的溶解度变化很大
【答案】 B
【解析】
A.在食盐晶体析出的过程中,海水不能继续溶解食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错误;
B.海水在风吹日晒的过程中,水蒸发成水蒸气,海水中的溶剂变少,正确;
C.让海水风吹日晒的目的是加快水的蒸发,不是食盐蒸发,错误;
D.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错误。
3.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
B. 蒸发池中,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
C. 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有④发生
D. 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 D
【解析】
A.第①步操作是将海水引入贮水池,经过第①步操作,海水中的成分基本不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蒸发池中,水分蒸发而氯化钠的质量不变,因此氯化钠溶液逐渐变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经过第③步的操作,进入结晶池后,继续蒸发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继续蒸发,有氯化钠晶体
析出,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析出食盐晶体后的母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已知20℃时硫酸铜(CuSO4)的溶解度为32g。20℃时,取一定质量某CuSO4溶液于烧杯中,按下图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中忽略溶剂损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丁>丙>甲
B. 丙中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25
C. 丁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 CuSO4 50℃时的溶解度比20℃时的大
【答案】C
【解析】
A、20℃时,向甲溶液中加入2g硫酸铜,完全溶解得到乙溶液,溶质质量增加,故溶质质量分数:
乙>甲,该温度下,向乙溶液中,加入2g硫酸铜,得到丙溶液,有部分溶质未溶解,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大于乙,也可能等于乙,加热到50℃,得到丁溶液,溶质完全溶解,丁溶液中溶质质量大于丙,溶剂质量相等,故溶质质量分数:丁大于丙,故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丁>丙>甲,不符合题意;
B、丙中有溶质未溶解,是20℃时的饱和溶液,故丙中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2g:100g=8:25,不符合题意;
C、丁中溶质完全溶解,丁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D、升温后,丙中未溶解的溶质完全溶解,说明升温后,溶解度增加,CuSO4 50℃时的溶解度比20℃时的大,不符合题意。
5.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B. 丙的溶液质量和乙的相同
C. 在甲→丙的过程中,蔗糖的溶解度先增大后减小 D. 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甲大
【答案】 D
【解析】
A.甲溶液恒温蒸发20g水后,仍然没有晶体析出,那么甲肯定是不饱和溶液;丙和丁中,由于已经出现未溶的晶体,所以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
B.丙和乙中溶剂的质量相同,但是丙中溶质的质量小,所以丙的溶液质量小于乙,故B错误;
C.在从甲→丙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先不变再降低,所以蔗糖的溶解度先不变后减小,故C错误;
D.在甲和乙中,溶质的质量相同,而溶剂的质量减小,根据公式可知,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甲大,故D正确。
6.马屿红糖是著名的温州特产,根据其制作工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工序中,乙杯液体属于    溶液(选填“饱和”、“不饱和”)。
(2)由甘蔗汁获得红糖晶体的方法是    。
【答案】 (1)饱和。(2)蒸发结晶。
【解析】
(1)制作工序中,乙杯液体下面有固体,属于饱和溶液。
(2)由甘蔗汁获得红糖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过程中溶解减少)。
7.分离混合物的常见方法有沉淀法、蒸馏法、过滤法、结晶法等。
(1)陶山甘蔗制糖有着悠久的历史。甘蔗制糖的部分环节为:清洗甘蔗→压榨甘蔗→分离渣汁→蒸发浓
缩,其中分离渣汁环节是通过   法实现混合物分离的。21·世纪*教育网
(2)结晶一般有两种方法,像碳酸钠等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可采用   的方法使之结晶。www-2-
【答案】 (1)过滤 (2)冷却热饱和溶液
【解析】
(1)蔗糖的糖汁为液体,而渣子为固体,那么分离二者可以通过过滤法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2)结晶一般有两种方法,像碳酸钠等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
法使之结晶。
8.生活中很多同学喜欢吃棒棒糖,为此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开展了“制作棒棒糖”的项目化学习,主要过程如图:
(1)“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体”主要是通过    的方法获得晶体。
(2)制作棒棒糖时,同学们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5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请分析:同学们制作棒棒糖失败是因为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答案】(1)蒸发结晶; (2)不饱和。
【解析】
(1)“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体”,水分蒸发,有晶体析出,利用的是蒸发结晶的方法。
(2)制作棒棒糖时,同学们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5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同学们制作棒棒糖失败是因为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蔗糖晶体没有充分溶解。
9.A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某同学利用A物质进行了图甲实验。
温度(℃) 20 50
溶解度/g 30 110
(1)①~④杯溶液中,是该温度下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3)像A这种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    的方法获得晶体。
【答案】(1)② (2)37.5% (3)降温结晶
【解析】
(1)20℃时A的溶解度为30g,所以100g水最多溶解30gA,②中有40g溶质,所以此时②为饱和溶液,③和④都是50℃,此时溶解度为110g,而溶质质量分别为40g或60g,达不到饱和溶液;
(2)溶质质量分数;
(3)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可以利用降温结晶方法获得晶体;
(二)拓展性作业
10.请根据下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 的方法提纯A。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3)在t2℃时向盛有50g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答案】(1)t1 (2)降温结晶(3)37.5%
11.硝酸钾的溶解度如表,取20℃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硝酸钾溶液,第一份溶液升温到40℃;另一份溶液恒温蒸发10克水。则两份溶液中都不变化的量是( )
温度/℃ 20 40
硝酸钾溶液解度/g 31.6 63.9
A. 溶质质量 B. 溶剂质量 C. 溶液质量 D. 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 D
【解析】
A、硝酸钾饱溶液温度升高时溶解度增大,20℃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升温到40℃ 时,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是溶质质量是不变的 。但另一份溶液恒温蒸发10克水 后,会有部分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A错误;
B、第一份升温时溶剂是不变的,另一份蒸发10克水后溶剂减少10克,B错误;
C、第一份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质量不变。另一份蒸发10克水并有部分晶体析出,所以溶液质量是减少的,C错误;
D、温度由20℃ 上升到40℃时,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不变的。另一份恒温蒸发10克水后,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两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D正确。故选D
12.实验室有一包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固体,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得到纯净的硝酸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操作,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操作Ⅰ~Ⅲ分别是加热蒸发、溶解、过滤
B.操作Ⅰ是过滤,将氯化钠固体从溶液中分离除去
C.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
D.操作Ⅲ是过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答案】D
【解析】
A.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Ⅰ为溶解,操作Ⅱ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操作Ⅲ是过滤、洗涤,故A错误;
B.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Ⅰ为溶解,故B错误;
C.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Ⅱ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故C错误;
D.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结合流程可知,操作Ⅲ是过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故选:D。
13.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放入KNO3充分溶解,则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t1 t2
KNO3的溶解度(g/100g水) 60 90
A.甲、乙混合后为t1℃的不饱和溶液
B.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增加
C.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丙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
【答案】C
【解答】
A、t1℃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多溶解硝酸钾60g,甲、乙均为饱和溶液,混合后为t1℃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t1℃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多溶解硝酸钾60g,乙为恰好饱和的溶液,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t1℃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t2℃硝酸钾的溶解度为90g,加入的硝酸钾均能全部溶解,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t1℃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丙降温至t1℃,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4.某小组在做粗盐结晶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结晶颗粒大,有的结晶颗粒小,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同学猜测结晶的颗粒大小可能与蒸发温度有关。
【记录数据】
蒸发温度 室温 40℃ 50℃ 60℃ 70℃ 80℃
颗粒大小 最大 较大 较大 中等 较小 小
颗粒大小 是否均匀 差异大 差异大, 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 有些呈片状 差异大, 有些呈片状 均一 均一
【实验结论】(1)根据表格,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交流讨论】(2)小组同学曾在盐场,看到过晒盐工人在烈日下(地表温度在45℃左右)的“结晶池”盐田中“打花”,请你结合表格中实验结果简要说明什么是“打花”:   。
【深入思考】结晶时为什么温度会影响晶体的颗粒大小?
查阅资料发现:在结晶过程中,晶体表面不断有新的食盐微粒加入,同时晶体表面食盐微粒也不断溶解,总的趋势是加入到晶体表面的食盐微粒的数量要多于溶解的微粒,这样晶体才能不断增大,当晶体不再增大时,这两者就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3)请你再举一例我们学过的动态平衡的例子: 
 。
【综合比较】(4)请你比较在制备硫酸铜晶体和精制粗盐时,结晶方法有什么不同: 
 。
【答案】
(1)结晶的颗粒大小与蒸发温度有关。
(2)“打花”就是把呈片状的固体打碎。
(3)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同方向、以相同速度行驶时,这两者就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4)制备硫酸铜晶体时,在室温下进行,以取得大颗粒硫酸铜晶体;精制粗盐时,加热蒸发进行,以取得较小、均一的食盐颗粒。
【解析】
(1)根据表格,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结晶的颗粒大小与蒸发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结晶的颗粒大小与蒸发温度有关。
(2)小组同学曾在盐场,看到过晒盐工人在烈日下(地表温度在45℃左右)的“结晶池”盐田中“打花”,结合表格中实验结果可知,“打花”就是把呈片状的固体打碎,有利于食盐水的蒸发。
故答案为:“打花”就是把呈片状的固体打碎。
(3)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同方向、以相同速度行驶时,这两者就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故答案为: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同方向、以相同速度行驶时,这两者就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4)请你比较在制备硫酸铜晶体和精制粗盐时,结晶方法不同:制备硫酸铜晶体时,在室温下进行,以取得大颗粒硫酸铜晶体;精制粗盐时,加热蒸发进行,以取得较小、均一的食盐颗粒。
故答案为:制备硫酸铜晶体时,在室温下进行,以取得大颗粒硫酸铜晶体;精制粗盐时,加热蒸发进行,以取得较小、均一的食盐颗粒。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