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2共筑生命家园一、自主预习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什么】(1)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追求人与自然______________,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自然为人类的______________提供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_________避免________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________和_______自然作出必要的_______和_______。(3)人与自然内在关系:人与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 、多元中的一致、_____________。2.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为什么】人类开发和利用资源,但不能肆意凌驾于 ,之上,必须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 ,生态衰则 。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准则和目标【是什么】(1)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2)以________________为准则。(3)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目标。4.建设生态文明的态度和方案【怎么样】(1)坚持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使______常在、______长流、______常清。(2)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 发展。5.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怎么样】(1)走_________道路,建设_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____________。(2)坚持走____________道路,要处理好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3)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__________,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___________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_____________,将良好_________作为最普惠的____________,激发____________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___________之梦。(4)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_______________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________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____________。(5)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____________上限、____________底线、______________红线。只有实行严格的________、严密的________,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6)建设_________型、______________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二、断一断1.可持续发展包含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 )2.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 )3.我们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4.中国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已建成美丽中国。( )5.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就是改善生态环境。( )6.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 )7.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禁止开发利用资源。( )8.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底线、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上线。( )9.浙江省杭州市余洛阳村在启动耕地功能恢复工程时发现了大量白鹭和鸟蛋,随即决定暂停施工,等度过鹭鸟繁育期后再动工。10.我国重视水资源保护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1.只要我们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就能够肆意凌驾于自然至上。( )12.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14.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15.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填一填1.建设美丽中国A.新发展理念B.基本国策C.两型社会2.【守望绿色家园】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查实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核实了一批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对第二批五个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涉及非法采矿、违法取水用水等问题。看到这一新闻,小文写了一篇报道,请你帮助其完善内容。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严格督察,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些问题,这充分说明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严守资源消耗①________、环境质量②________、生态保护③________。 因此,在今后的环保工作中,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生态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角度 原因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3)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 (4)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从人对自然的态度看 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4.阅读教材P81-P88《共筑生命家园》,回答下列问题。参考答案略(对照课本)二、1.√【解析】本题考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2.√【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据教材知识可知,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3.×【解析】本题考查坚持绿色发展。依据教材知识,坚持绿色发展,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4.×【解析】本题考查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正在建设美丽中国。5.×【解析】本题考查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解析】本题考查尊重自然。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7.×【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但不是禁止开发资源。8.×【解析】本题考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底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9.√【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洛阳村正在启动耕地功能恢复工程,然而,一群正在孵化期的白鹭让这项工程按下了“暂停键”,等度过鹭鸟繁育期后再动工。体现了坚持人以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10.√【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我国重视水资源保护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1.×【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所学,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12.√【解析】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3.√【解析】本题考查走绿色发展道路。依据教材知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14.√【解析】本题考查坚绿色发展道路。依据教材知识,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15.√【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国策。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我国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三、1.绿色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解析】本题考查建设美丽中国的相关内容。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我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据此作答。2.(1)①上限;②底线;③红线。【解析】本题考查建设生态文明,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3.智慧选择 修复 自然规律【解析】本题是课内填空,解析略。相互依存,共生共荣;智慧选择;自然规律;文明兴,文明衰;资源环境承载,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共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富国,惠民;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保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