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班级 姓名 学号【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四个阶段。2、掌握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和分布差异。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课前自学案★【自主学习】(通读课本并参照同步练习册,在课本上标出下列题目答案并背诵)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代:2、农业文明时期:3、工业革命以来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 另一方面: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①产生: ②表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2)环境污染①产生:②表现(图6.8污染类型)3、范围及危害(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危及 。(2) 的环境问题: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 和危害 。4、地域差异(1)聚落:城市主要表现为 ;乡村主要表现为 。(2)国家:发达国家过分 带来的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承受着 的双重压力和污染转移。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 问题。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 的需求,而又不危及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 持续发展是基础, 持续发展是条件, 持续发展是目的。(3)原则: 性原则, 性原则和 性原则。【自我检测】1.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2.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A.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B.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C.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D.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4.“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5.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 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6.下列主张和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可持续发展重在经济的持续发展B.发达国家应当限制消费C.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唯一目标就是发展D.在保护全球环境时,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课内探究案★知识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例1】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知识点二:直面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例2】读“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外圆A代表________,内圆B代表___________。(2)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________________,箭头②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向环境中输出________,箭头③表示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箭头④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可用箭头________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________表示。【例3】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B.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C.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知识点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例4】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1)~(2)题。(1) 图中①、②、③、④号码的含义分别是 ( )A.①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2)图中①对②的影响是 ( )A.提供环境资源 B.产生生活废弃物C.产生生产废弃物 D.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当堂检测】 (A层)1.正确体现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是( )A.崇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协调B.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崇拜自然C.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D.改造自然—崇拜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征服自然“牧童经济”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完成2~3题。2.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温室效应 D.破坏性地震3.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①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②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③围湖造田,开垦荒地④发展工业,随意排污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009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上游到下游,湿地连接你和我”。湿地与森林、海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完成4~5题。4.我国长江流域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森林破坏 ③滥捕乱杀 ④兴修水库 ⑤环境污染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5.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合理性原则★课后拓展案★ 1—4为B层(拓展) 5为C层(提高)右图显示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请据图完成1-2题。1.由图中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看,发展中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A.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B.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2.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3. 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是(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③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④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4.2010年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其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针对这一主题,“倡导低碳生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循环性原则5.读以下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其分布有何特点?(2)造成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图中环境问题的存在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参考答案【自我检测】 1、D 2、C 3、D 4、B 5、D 6、D例1 C例2(1)环境 人类社会(2)物质和能量 废弃物 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反作用(或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3)① ② ④ ③例3 D 例4(1)A (2)C【当堂检测】 1、C 2、D 3、B 4、C 5、D课后拓展案 1、D 2、A 3、C 4、B5.(1)①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分布特点:乡村、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2)工业排放废水、废气;乱砍滥伐。(3)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参考答案【自我检测】 1、D 2、C 3、D 4、B 5、D 6、D例1 C例2(1)环境 人类社会(2)物质和能量 废弃物 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反作用(或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3)① ② ④ ③例3 D 例4(1)A (2)C【当堂检测】 1、C 2、D 3、B 4、C 5、D课后拓展案 1、D 2、A 3、C 4、B5.(1)①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分布特点:乡村、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2)工业排放废水、废气;乱砍滥伐。(3)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