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3.6我们神圣的国土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3.6我们神圣的国土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 《我们神圣的国土》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等基本国情。 熟悉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包括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掌握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晓我国丰富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全面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等地理知识。 深刻体会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认识到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 培养学生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准备 收集丰富的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中国行政区划拼图、地形模型等教学用具。 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资料收集。 复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伊始,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展现祖国壮丽山河的精彩视频。视频中,长城蜿蜒盘踞在山峦之间,雄伟壮观;黄河奔腾咆哮,气势磅礴;泰山高耸入云,巍峨险峻。画面精美,配乐激昂,充分展现出祖国山河的雄浑与壮美。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美丽景色,你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引导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感到非常震撼,为祖国有如此壮丽的山河而自豪!”有的可能会说:“我特别想去这些地方亲身感受一下。”还有的可能会说:“这些美景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 教师倾听学生们的回答,并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神圣的国土。” (二)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面积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清晰的世界地图,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并尝试找出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师提问:“中国位于世界的哪个方位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在亚洲东部,有的说在太平洋西岸。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详细介绍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和重要性。 接着,教师通过数据对比和图片展示,向学生们介绍我国广阔的领土面积。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我国领土的辽阔。 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我国如此广阔的领土面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组织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国领土面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有的说这体现了我国的强大和富饶。 之后,教师生动地讲述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即最东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具体位置,并在地图上明确指出。然后让学生们在自己的地图上尝试指出四至点的大致位置,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学生们的空间概念和地理感知。 (三)我国的海陆疆域 教师展示一幅详细的中国海陆疆域图,用醒目的线条和颜色标注出我国的海岸线和海域范围。 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想一想我国濒临哪些海洋呢?”学生们认真观察后回答,如东海、南海、黄海、渤海等。教师接着详细讲解海洋资源的丰富多样和重要性,如渔业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让学生们了解海洋对我国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后,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让学生们对我国的周边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为了加深学生们的记忆,教师组织学生们开展小组活动。每个小组发放一张印有邻国名称和位置的卡片,让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记忆邻国的信息。 在小组活动结束后,进行一场小组竞赛。教师随机提问关于邻国的名称和位置的问题,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四)我国的行政区划 教师详细讲解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不同类型的行政区域,以及它们的设立目的和管理方式。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国家要进行这样细致的行政区划呢?”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行政区划的意义。学生们可能会回答为了更好地管理、为了促进地方发展等。 接着,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色彩鲜艳、清晰明了的中国行政区划图,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并尝试找出自己所在的省份,以及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位置。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熟悉行政区划,教师组织学生们开展一场有趣的“行政区划拼图比赛”。将各个行政区划的拼图分发给各个小组,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最准确地完成拼图。通过这个比赛,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加深对各个地区的认识。 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每个省级行政区的独特特色和丰富文化,如地方美食、传统艺术、历史遗迹等。通过这些介绍,激发学生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更加珍惜和自豪于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 (五)我国的地形和气候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详细的中国地形图,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清晰地标注出我国的主要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形图,你们能在图中找到自己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吗?”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分享自己对家乡地形的认识。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详细说明不同地形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山区则更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等。 接着,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我国多样的气候类型,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并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组织学生们展开讨论,探讨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具体影响。例如,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农作物种植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居民生活习惯等。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地形和气候对生产的影响,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比如,以南方的水稻种植为例,详细介绍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如何为水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再以北方的小麦种植为例,说明北方较为干旱的气候和广阔的平原如何适合小麦的大规模种植。 (六)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系列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图片,包括草原上的畜牧业、山区的林业、平原的种植业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片,想一想为什么不同地区的生产方式会有所不同呢?”引导学生们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学生们可能会回答因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不同。 然后,教师介绍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如陕北的窑洞、云南的竹楼、内蒙古的蒙古包等,并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这些民居的特点和内部结构。 组织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紧密关系。例如,窑洞为何适合在黄土高原地区建造,竹楼如何适应了南方湿热的气候等。 讨论结束后,邀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接着,让学生们纷纷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生产生活方式,并详细说明这些方式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培养他们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教师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精彩视频,画面中展现出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黄山奇峰怪石的壮观、故宫宏伟庄严的建筑、长城蜿蜒起伏的雄伟等。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视频中的这些遗产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它们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学生们积极回答,有的说九寨沟的湖水色彩斑斓,有的说故宫的建筑精美绝伦。 教师接着详细讲解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价值,让学生们明白这些遗产不仅是我国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我国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取得的显著成就,如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等。 组织学生们展开讨论,让他们思考作为小学生,可以为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做些什么。学生们可能会提出宣传保护知识、文明参观、不破坏遗产等建议。 最后,开展“我是遗产小卫士”活动,让学生们制定自己的保护遗产行动计划,如制作宣传海报、向家人朋友宣传保护遗产的重要性等。 (八)总结与拓展 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地形气候、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丰富学习,同学们,你们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了哪些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有的学生说更加了解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有的说明白了自然环境对生活的重要影响,还有的说要为保护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对学生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然后布置拓展作业:“同学们,课后请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省级行政区,深入了解其独特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别具一格的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其制作成一份精美的手抄报。期待大家精彩的作品!” (九)板书设计 我们神圣的国土 一、地理位置和领土面积 二、海陆疆域 三、行政区划 四、地形和气候 五、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教 学 反 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我国的地理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气候类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同时,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