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7课《山谷静悄悄》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7课《山谷静悄悄》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谷静悄悄》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山谷静悄悄》是一首富有诗意的儿童艺术歌曲,描绘了大自然的静谧之美。歌曲采用一段体结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以"XOXOX"的节奏展现山谷的宁静氛围;后半部分则生动刻画了山谷中的各种景象,如飘渺的雾气、闪烁的星光、欢快的野兔。整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快活泼,充满童趣与想象力。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素养,能够理解简单的音乐概念和记号。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向往,想象力丰富,对美好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然而,在音乐表现力和创造性方面,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喜欢通过游戏和互动来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融入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感受歌曲所描绘的山谷美景,体会音乐中的静谧氛围,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2.艺术表现:学会准确演唱歌曲,掌握不同力度的运用,能够用声音表现音乐形象。
3.创意实践:尝试用肢体动作或绘画的方式表现歌曲意境,激发创造力。
4.文化理解:了解歌曲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准确演唱歌曲,掌握力度记号(pp、p、mp)的识别和运用。
2.教学难点:运用不同力度演唱歌曲,准确表现音乐形象和意境。
六、教学方法:听唱法、讨论法、示范法、想象法、游戏法
七、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图片资料、绘画材料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才复习了《友谊的回声》,知道了山谷中会有回声。你们有没有想过,当山谷安静下来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可能的回答)会有树林、鲜花、小溪、小鸟。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探索一个安静的山谷,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叫《山谷静悄悄》。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美妙的音乐之旅吧!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1.教师轻声演唱歌曲,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
师:闭上眼睛,仔细听,想象你正置身于这个宁静的山谷中。
2.引导学生表达对歌曲的整体感受。
师:睁开眼睛,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感觉很安静、很美;听到了小溪的声音;感觉很轻柔。
(二)探究
1.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内容。
师:这次我们一起来寻找山谷里的"宝藏"。仔细听,看看能发现什么?
什么在飘飘?
什么在闪耀?
什么在奔跑?
生:(回答问题)雾在飘飘,星在闪耀,野兔在奔跑。
2.分析歌词,深入理解歌曲内容。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美妙的歌词。(带领学生朗读歌词)
师:你能想象出歌词描绘的画面吗?它让你想到了什么?
(三)示范
1.教师示范演唱第一部分,注重力度变化。
师:听,这部分歌曲是不是特别安静?我们来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学习力度记号"pp、p、mp",理解其含义。
师:看,这些小符号就像是音乐的魔法,它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唱。"pp"表示很弱,"p"表示弱,"mp"表示中弱。我们来试试,用手势表示不同的力度。
3.分组练习,鼓励学生运用不同力度。
师:现在,我们分成三组,每组选择一种力度来演唱。看看哪一组能最好地表现出山谷的宁静。
环节三:巩固延伸
1.完整演唱歌曲,注重表现力。
师:让我们一起来演唱整首歌曲。记住,要用你的声音画出山谷的美丽画面。
2.创编动作或绘画,表现歌曲意境。
师:音乐不仅可以唱,还可以跳,可以画。谁来试试用动作表现"雾飘飘"?谁想画出"星闪耀"的样子?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山谷静悄悄》这首美妙的歌曲。我们不仅学会了唱,还学会了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音乐。最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作业:
1.练习演唱歌曲,注意运用不同的力度。
2.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歌曲的意境,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3.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象,记录下你发现的美。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通过生动的导入和初次聆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对歌曲的整体印象。让学生闭眼聆听,旨在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
(2)探究音乐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和歌词分析,深入理解歌曲内容和音乐表现。采用寻找"宝藏"的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分析歌词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想象力。
(3)巩固延伸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创编动作和绘画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十一、板书设计
《山谷静悄悄》
力度记号:pp(很弱)p(弱)mp(中弱)
山谷景象:雾飘飘、星闪耀、野兔奔跑、小溪叮咚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听唱、讨论、示范、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活跃。在感知环节,引导学生闭眼聆听的方法效果良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想象力。探究环节中,采用"寻宝"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内容,既有趣味性,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力度记号的学习采用手势表示的方法,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创编动作和绘画的延伸活动受到学生欢迎,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创造力。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能稍显紧张,未来可以考虑将部分活动作为课后作业或下一节课的内容。课堂互动方面,学生参与度高,回答问题积极。但在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上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可以考虑设计分层次的问题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挑战和成就感。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方面,本节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力度变化,并在演唱中尝试表现。但在细腻的情感表达上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练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方面,本节课初步涉及了语文(歌词理解)和美术(绘画表现)的内容。未来可以考虑更深入的跨学科整合,如结合科学课了解山谷生态,或者与语文课结合创作描写大自然的短文。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收获。未来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增加更多的互动和创新元素,让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精彩课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