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说课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说课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感古韵,诉秋思——《天净沙 ·秋思》说课与教学设计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为《天净沙 ·秋思》,我将从教学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 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作业、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讲述,下 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学依据
(一 )教材分析
《天净沙 ·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元曲。元人周德清称它为“秋 思之祖”。《天净沙 ·秋思》像是一幅白描山水画,把一幅秋郊日暮羁旅图展现在 读者眼前,游子与瘦马的出现,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在外漂泊游子的凄 苦酸楚之情。另外,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指出要重视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和品味语 言。由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羁旅游子的愁苦之情,学习诗人运用于其中的表现 手法,感受散曲的艺术魅力,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有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散曲学习和鉴赏能力 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于散曲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愁苦情感缺乏一定解读的能力。针 对这种学情,我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引领学生朗读上,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羁旅 人的愁苦之情。
(三)课程标准
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第四 学段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 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 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由此,本节课我一个设计了两个目标,将“有感情地朗读全曲,在读中体会 全曲的哀愁情调”为教学重点,而将“通过意象叠加之法,结合背景,理解游子
1
悲秋情怀,探寻游子心声”设为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本节课我采用朗读法、情境创设法 及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授课。针对朗读法,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每次朗 读都要有新或更多的体验和领悟。针对情境创设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学生代入其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合作讨论法,学生以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头脑风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素养和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由点题导入和两个学习任务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一,导入环节从古典诗词经典主题入手,点出《天净沙 ·秋思》,展开散 曲学习。
第二,走进学习任务一,朗读入境,寻意象叠加之法。让学生在听读说训练 中,初步体会本课的哀愁、凄清的情感基调。通过具体意象的赏析,结合时代背 景,找出意象排列的规律,品味飘零人心中的孤寂感。此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 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 审美品位。
第三,走进学习任务二,拓展赏曲,品意象叠加之妙。情境创设,引导学生 回顾旧知,教师出示拓展材料,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意象叠加手 法构建的艺术意境,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质。
第四,升华总结。通过学生组内交流学习感想后,全班发言,教师再给予总 结。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回顾已学,还有利于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情。
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逐层学习,更好地利用了学生最近发展区。
五、板书作业
再次,来说说我的板书和作业设计。我的板书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 解构文意,同时也是授课过程的直观表现。而作业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检验教 学成果,丰厚学生的积累。
2
五、板书作业
(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天净沙 ·秋思
(



)1.背诵这首小令。
(
意象典型
) (
意象叠加
悲喜交错
动静结合
明暗相映
)2.收集关于“秋思”主题的 诗词曲,品味其意象之妙。
六 、教学反思
针对以上我的教学,我认为在整堂课中,把握住了读的重要性,以朗读贯穿
始终,力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品味小令基调和作者思想。同时,在教学中, 我紧紧抓住意象叠加之法,引导学生品味意象,走进本文深层,适当运用诗句拓 展和背景链接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真正走进这幅秋思羁旅图。
当然,语文是一门永远不完美的艺术,在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中还有很多不 尽人意的地方。在文本深挖方面,做得不够细致,这首小令语言朴实,意境悠远, 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不能只局限于散曲的对比阅读,还可以学习其他 诗人关于秋思的描写。另外,在学习完意象叠加的规律后,还可以进行小练笔, 真正达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以上为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3
【教学设计】
说明:本次试讲选取“学习任务一”进行授课。
一、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全曲,在朗读中体会全曲的哀愁情调。
2.通过意象叠加之法,结合背景,理解游子悲秋情怀,探寻游子心声。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全曲,在朗读中体会全曲的哀愁情调。
教学重难点:通过意象叠加之法,结合背景,理解游子悲秋情怀,探寻游子心声。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境创设法、合作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点题导入
师:四季更迭,春秋代序,“春恨悲秋”是古典诗词当中的经典主题。我们今天 要学习一首元曲,被誉为“秋思之祖”,便是《天净沙 ·秋思》。(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任务一:朗读入境,寻意象叠加之法
师:老师也在课外了解了一些元曲的知识,发现元曲可以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 又可以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是指一首单调的词;套数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 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那么《天净沙 ·秋思》是属于元曲中的 哪一类呢 (小令)
师:这是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具体的题目。经过我们 刚才的听读训练,紧扣“秋思”,你认为这首小令会写哪些内容呢
预设:秋天的思考;秋天的思念;秋天的思绪;秋天的愁思等。 活动1:教师范读,学生初读感受。(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学生通过听读训练,说出初读感受。(悲凉、凄苦等) 活动2:结合背景,学意象叠加之法。
师:作者在曲中描绘了哪些富有特点的景物
4
预设:作者在这首小令中写了很多景物,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夕阳”。
师: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 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这几句诗都是由一个个秋天的景物串联起来的。景物都是非常典型的秋景。 串联起来的几组秋景读起来很悲伤凄凉。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枯藤老树”换成“青藤绿树”,把“西风瘦马”换成“暖 风壮马”呢
预设:不可以,“枯”“老”显示秋天树叶凋零,“西风”能感觉到风吹到身上的 凉意,“瘦马”联想到旅途劳顿。
师:杜甫《登高》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其中“落木”就是秋天凋零的落 叶,用“木”代替“叶”,表显示出树木枯叶凋零的萧条和悲凉。其中的景物正 是诗人心情的外化体现,这就叫做“凡景语,皆情语”,这些作者用来寄托主观 情思的客观景物我们把它叫做“意象”。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说,我们可以把景物 选取的特点总结为——意象典型 (板书)
师:大家自由默读整首诗,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读“枯藤老树昏鸦”时有一种萧索悲凉的感觉,但读到“小桥流水人家” 就感觉挺温馨的,读“古道西风瘦马”又觉得很悲伤,尤其是“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最难过。
【屏显】时代背景
元朝统一中原以后,推行的是与宋代绝然相反的重武轻文政策,读书人处于 “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科举中断了达八十年之久,断绝了读书人的仕途,这 无疑把读书人推到生活的绝境。为了生存,有些文人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 无依的生活。
师:结合时代背景再想象马致远此时此刻的心情,经年累月地漂泊天涯、羁旅他 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昏鸦归巢,迎着冷风,骑着瘦马,偶然听到屋内传出的一 家人其乐融融的欢声笑语,心中的乡愁如洪水巨浪将他包裹,只能自称“断肠人”, 这样写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悲伤。这是古人写诗歌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叫做“以 乐景写哀情,一倍衬其哀。”我们再仔细体会作者这种极度悲伤的心情,并且把
5
它读出来,谁来尝试一下呢
学生展示朗读,师生从节奏、情感方面点评。
小结1:我们把刚才同学们发现的意象排列规律总结为——悲喜交错(板书) 师:大家还有其它发现吗
预设:我读的时候,发现“昏鸦”“流水”“瘦马”“夕阳”“西风”“断肠人”是 动景,“枯藤”“老树”“小桥”“人家”“古道”是静景,由动静两种不同景物勾 勒出了一幅天涯游子的秋郊夕照图。
小结2:那我们把这个发现归纳为意象组合之动静结合(板书)。
师:还有发现吗,想想如果你把这首小令画成一幅画,该如何用色
预设:我发现“枯藤老树昏鸦”在色彩上是灰暗的,“小桥流水人家”是明丽的, “古道西风瘦马”又是萧索的,在“夕阳”的映照下,晚照给“古道”“瘦马” “断肠人”涂上了一抹金色。整体上呈现暗—明—暗—明—暗的色彩。
小结3:那我们把它归纳为明暗相映(板书)。大家带着我们刚刚总结的四点规 律再读本首小令,仔细琢磨体会本首小令中意象叠加的巧妙使用。
小结4: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成为“秋思之祖”,其最显著特点在于叠加 使用不同意象,形成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飘零人心中的孤寂感,用最简单的 景诉说心中最真的情,构建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少”的文学艺术 境界。
请学生带着游子的愁苦进行齐读。
(三)学习任务二:拓展赏曲,品意象叠加之妙
师:我们刚才分析了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把具有鲜明秋天特点的不同意 象进行叠加,进而抒写思乡之情,感发羁旅之愁,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曾经背过的 古诗词中有哪些也用了这种意象叠加的写法 可以试着赏析赏析。
预设:柳永《雨霖铃》写道:“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岸” “晓风”“残月”三个意象的叠加使用,描绘了清晨离别时,离人愁绪满怀难舍 难分的情景。
陆游的《书愤》写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中选取西北地区 独有景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并将三个一组 合,描绘出了悲壮的战场画卷。
6
师:上面同学们分享的诗词都是用意象叠加的艺术手法创造出的唯美诗词意境, 我们再欣赏另外几首《天净沙》,是和马致远同时期,同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的白朴写的,进一步体会在古诗词创作中巧妙地使用意象叠加手法能构建的美妙 的艺术意境。
【屏显】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 ·秋》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白朴《天净沙 ·冬》
【小组协作】
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四人为一小组合作研读其中任意一首小令,先用散文 化的语言描述诗作中的画面,再结合我们归纳出的意象叠加的规律,进一步赏析 白朴两首《天净沙》,看看是诗人是怎样来表情达意的。
小组分别汇报,师总结。
(四)总结升华
生根据已学自己在组内交流整节课学习感想,举手发言。
师:我们通过品鉴白朴四首《天净沙》,进一步体会到了诗词创作中意象叠加的 妙用,选取特定场景中具有特色的景物赋予个人情感,进行有规律、巧妙地排列 组合,如动静结合、明暗相映、悲喜交错、远近相宜、点面交替等方法就可以创 造出我们心中的艺术意境,抒发心中情思。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小令。
2.收集关于“秋思”主题的诗词曲,品味其意象之妙。
六、板书设计
7
天净沙 ·秋思
意象典型
马致远
意象叠加 悲喜交错
动静结合 明暗相映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③人在天涯④。
① 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 年版)。天净沙,曲牌名。思,思 绪。马致远(约1251—1321以 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 (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 曲家。
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③〔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思考探究
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 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 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 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四《天净沙 · 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 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积累拓展
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 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六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16
阅 读
第一单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