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重要文言词句。2. 品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3. 学习本文白描手法,体味其简练、质朴的特点。4.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二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 学习白描手法,体会作者情感。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家国之思。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有许多美丽的景 点,比如一山(孤山)、两堤(苏堤、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十景(曲院 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 云、三潭印月)。今天,我们就跟随明朝文学家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看雪,领略西湖冬日的 独特美景。(二)了解作者1. 教师介绍作者张岱: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 著述,穷困以终。代表作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 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 长。《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2.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完成问学案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特点。(三)朗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4.全班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味。(四)疏通文意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2.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提问重点词句的意思,如: “余住西湖”中“余”的意思是什么 (我)“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的意思是什么 (消失)“是日更定矣”中“是”和“更定”的意思是什么 (这;晚上八时左右) “拥毳衣炉火”中“毳”的意思是什么 (鸟兽的羽毛)“雾凇沆砀”的意思是什么 (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中“一”的意思是什么 (全,都) “惟长堤一痕”中“惟”的意思是什么 (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焉得”和“更”的意思是什么 (哪能,怎么能;还)“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和“白”的意思是什么 (勉强,尽力;古代罚酒时用的酒 杯)“客此”中“客”的意思是什么 (客居,动词)3.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全文,注意语句的通顺和连贯。(五)整体感知1. 教师提问:看雪是本文的主要事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以下几个要素: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遇知音。2.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七)研读课文1. 教师提问:本文最能概括作者的一个词是什么 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痴”。从“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 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等地方可以体现出来。2. 教师提问:相公“痴”于什么 学生回答:相公“痴”于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透 露出无限的惆怅和淡淡的哀愁。3. 教师提问: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学生回答:①惊喜、愉悦。②惆怅、感伤。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八)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字音、作者、文意、情感等方面。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湖心亭看雪》,谁能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文章记叙了作者在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 雪,途中遇到两位金陵人,一起饮酒,最后乘船而归的事。2. 教师提问:文中最能概括作者的一个词是什么 学生回答:“痴”。(二)学习白描手法1. 教师提问: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吗 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学生回答:“雾凇沆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描绘: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空、白云、 山峦、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远远望去,只有一道淡淡的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 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2. 教师提问: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 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没有运用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特点是简练自然,不加雕琢,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3.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如高度抽象、概括,富有韵味等。(三)比较阅读1. 教师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 教师提问: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学生回答: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 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3. 教师提问:《湖心亭看雪》和《江雪》表达感情上的不同。学生回答:《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4.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四)体会作者情感1. 教师提问: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 一起找出来。 学生回答:“是金陵人,客此”。2. 教师提问:作者强调“金陵人”“客”,有什么用意 学生回答: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3. 教师提问: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如何体现的 学生回答:“崇祯五年十二月”。这句话点明了时间,作者沿用明朝的年号,表达了对故 国的怀念。4.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之思,感受文章的深层内涵。(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白描手法、作者情感等方面。2.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一处景物;阅读张岱的其他作品,进一步 了解他的文学风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