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3)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默读、批注等方式,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线索、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人物的变化,探究人物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感受作者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2)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学生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2. 教学难点
(1)探究人物变化的原因,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到故乡,我们总会想起那片熟悉的土地,那些亲切的面孔,以及那些难忘的回忆。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我们将跟随鲁迅先生的脚 步,走进他的《故乡》,去感受他笔下的故乡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
(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1.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 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在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文体上均有重大建树,尤以
杂文成就最高。其生平著述很多,计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 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等,皆收入《鲁迅全 集》中。
2. 初中语文课本中入选的鲁迅作品
回忆性叙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短篇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
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 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 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进行刻画。
情节用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 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
(三)字音字形 1.字音
晦 (huì) 阴 萧(xiāo) 索 祭(sì) 祀 伶 (líng) 俐 愕 ( è ) 然 鄙 (bǐ) 夷 嗤 (chī) 笑 酬 (chóu) 应
世 (shì) 面 惘 (wǎng) 然 隔 (gé) 膜 恣 (zì) 睢
2.字形
晦(阴晦)萧(萧索)祀(祭祀)伶(伶俐) 诲(教诲)箫(吹箫)已(已经)玲(玲珑)
(四)初读课文
3.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分析人物特征,感受文章风格,思考这篇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线索、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即回故乡、在故乡、离 故乡),主要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
(2)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5):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对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 念。
(3)列出文中出现的人物。
文中出现的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母亲、宏儿。
4. 精读第一部分:回故乡
(1)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
② 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 凉的心情。
③ 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 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 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 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及作品,学习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 文章的结构层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生字词。
2.思考闰土和杨二嫂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故乡》的线索是什么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故乡》的故事情节,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文中 的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
(二)精读第二部分:在故乡
在故乡,“我”见到了哪些人 他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使他们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作者的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闰土的变化
① 找出文中写闰土的句子,看看少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
外貌 少年: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动作语态 少年: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中年: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 少年: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躲 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谊
中年:对生活的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 ——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中年: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② 对比突出闰土的变化
少年闰土:热情纯真、活泼机智、健康可爱、无忧无虑、充满热情、情同手足、友情纯真。
中年闰土:苍老穷困、苦不堪言、麻木迟钝、态度恭敬、有了隔膜、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③ 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是岁月流逝的痕迹 )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识、 天灾、人祸(帝、封双重压迫的具体体现)。
(2)杨二嫂的变化
①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 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 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二嫂年轻时:“豆腐西施”、终日坐着(安分守纪)。 二十多年后: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生活贫困)。
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 这真是贵
人眼高……”“……让我拿去吧……”“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怪声怪调、以长辈
自居、讽刺、爱占便宜、肆意造谣)。
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贪婪)。
② 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说明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诚实小市民的日趋贫困。
(3)“我”的形象
我们该如何理解小说中“我”这一形象呢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形象,“我”对故乡的变化感到悲哀和失望,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命运表 示同情。“我”希望自己的故乡好起来,希望故乡的人有一个美好的前途。“我”与故乡的精神 联系在现实中淡漠了,但“我”无法忘却记忆中的美好故乡,无法对故乡人的痛苦生活采取完 全冷漠的态度。“我”的形象表达了鲁迅对自己祖国的痛苦的爱,以及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 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深入探究
1. 结合以下三则材料,思考作为那一代的知识分子,鲁迅为何要写《故乡》
【材料一】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退位,随后建立民国。1916年袁世凯复辟,83天后宣布撤 回,随后袁世凯去世。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 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 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 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材料二】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 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 说。
【材料三】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 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鲁迅)
在我们的观念里,“故乡”好像只是一个物质的存在,好像一个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是天然的, 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是不会改变、也不应当改变的。实际上,“故乡”对于每一个人都是 时时变动着的精神的实体,它是在一个人与它的精神联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故乡》中, “我”与“故乡”的精神联系首先是由于有了少年“我”与少年闰土的友好和谐的关系,在这 时,“故乡”在他的观念中是美好的、亲切的。但当他再次回到“故乡”,这种精神联系淡漠 了,“故乡”的观念就变化了,在这时,他对“故乡”的现实是厌恶的、反感的。但“我”到 底是曾经与故乡人有过亲密的情感联系的,他无法忘却自己记忆中的那个美好的故乡,无法对 故乡人的痛苦生活采取完全冷漠的态度,所以他希望自己的故乡好起来,希望自己故乡的人有 一个美好的前途。不难看出,这表达的也是鲁迅对自己祖国的痛苦的爱。鲁迅的生命是在自己 的祖国成长发展起来的,他曾经在自己的祖国感受到爱,感受到人与人关系中的温暖。但当他 离开自己的童年,作为一个成年人进入了社会,有了更广阔的生活视野和社会视野,经历了人 生的艰难,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破败,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世界的痛苦命运和严重危 机,感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命运的悲惨。在鲁迅观念中,小说是“为人生”,而且要改 良这人生。所以在这样复杂情感的作用之下,作者通过创作《故乡》产生对故乡对祖国现在和 未来的思考,喊出“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声响。
2. 理解课文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 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 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课堂总结
通过对《故乡》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了解了他们的变化以及变化的 原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和对改造旧社会的强烈愿望。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写一篇读书笔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