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培养同情心和爱心。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 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小说中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根源。
2. 培养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亲情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情感,但有时亲情也会受到金钱和利益的考验。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金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个故事中人性的复杂。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创 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等。与 他齐名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还有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美国的欧 · 亨利, 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三)基础巩固
1. 字音
拮据 (jié jū)
牡蛎(mǔlì)
栈桥 (zhàn qiáo) 撬开 (qiào kāi)
2. 词语解释
褴褛(lán lǚ) 糟蹋 (tà zao) 煞白 (shà bái)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详:仔细地看。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张皇:惊慌;慌张。
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四)理情节
1.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
于勒的经历:青年时行为不正,糊涂荒唐,被打发到美洲;中年时在海外做买卖,写信说 赚了钱并希望赔偿父亲的损失;老年时穷困潦倒,在船上卖牡蛎。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起初按照惯例把于勒打发走,后来收到于勒的信后盼着他回来,赞他 是正直有良心的男子汉;在船上发现于勒落魄后,又害怕、躲避他。
若瑟夫(“我”)的感受:“我”对父母的行为感到困惑,对叔叔于勒的遭遇表示同情。
女儿和女婿的反应:文中对女儿和女婿的描写较少,主要是他们随着菲利普夫妇的态度而 变化。
2.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了哪些情节
答案预设: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了“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情 节。
这些情节反映了人物之间怎样的关系
答案预设:这些情节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与于勒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菲利普夫妇的 势利、自私。同时,也展现了“我”与菲利普夫妇在对待于勒态度上的不同,体现了“我”的 善良和同情心。
(五)品形象
1. 分析于勒的形象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概括于勒不同人生阶段的行为性格,并表达你对他的评价。
青年于勒:行为不正,糊涂荒唐。我对他的评价是差评,因为他的行为给家庭带来了负担 和困扰。
中年于勒:赚钱愿赔偿,正直有良心。我为他点赞,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 希望弥补对家人的伤害。
老年于勒:自食其力,善良知感恩。我为他点赞,尽管他生活贫困,但他依然靠自己的劳 动生存,并且对“我”给予的小费表示感激。
2.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关于菲利普夫妇的描写片段,找出最能表现他们性格特点的词句。
例如,在第25段中,“不安”“苍白”等词语写出了菲利普先生发现水手像于勒时的不安 和惶恐,表现出他唯利是图、虚伪自私的性格特点。
画出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揣摩语言背后人物的真实心理,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 人物的“内心独白”。
【23段】母亲的内心独白:我可不想花这个冤枉钱,吃牡蛎又贵又不实惠,还不如省着 点钱。若瑟夫这孩子,可不能惯着他,不然以后还不知道要怎么花钱呢。
【34段】父亲的内心独白:天哪,怎么会是于勒!他怎么又变成这个样子了!这下可糟 了,我们的希望全都破灭了。还好船长不知道我们和于勒的关系,不然可就太丢脸了。
【46段】母亲的内心独白:这个于勒,真是个无赖!我们好不容易盼着他能发财,结果 他还是这么落魄。若瑟夫居然还给他钱,真是太傻了!还好父亲及时制止了我,不然女婿知道 了可就不好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作者、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和自私,于勒的 命运起伏,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小说的主题。
(七)作业布置
想象一下,如果在船上碰到的是发财后归来的于勒,菲利普夫妇的表现又会如何 请写一个 100字左右的小片段,并说明你这样写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小说的细节和主题。 (二)品味细节感知社会
1. 细节一
于勒的信给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新的习惯
答案预设:菲利普一家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父亲总是说那句永不 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他们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甚至计划到要用于勒的钱置一所别墅。
对于勒信中提到的准备给他们的“赔偿”,这家人做了哪些幻想安排 答案预设:他们幻想用这笔钱改善生活,买别墅,过上富裕的日子。
2. 细节二
菲利普一家把于勒的信“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个行为的潜台词是什么
答案预设:这个行为的潜台词是他们想向别人炫耀自己有一个发财的亲戚,以此来满足自 己的虚荣心。
3. 小组讨论
这篇小说是以谁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
答案预设: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 如果让其他人来讲述,这个故事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以菲利普夫妇的视角讲述,故事可能会更侧重于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以及对金钱的追求; 以于勒的视角讲述,故事可能会更侧重于他的内心忏悔和生活经历;以女婿的视角讲述,故事 可能会更侧重于他对财富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悟主题
1. 思考: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
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 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主题探讨
对小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嫌贫爱富的行为的批判和讽刺。 揭示了“小人物的辛酸”。
对享乐主义的批判。
希望人与人之间能真诚相待、彼此关怀,对弱小者有同情怜悯之心,能够上升到“爱一切 不幸者”的人道主义高度。
(四)分析情节结局、次要人物
1. 原著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 ·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 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 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结尾: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这些流浪汉,其缘故就在此。
2. 讨论: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预设: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通过若瑟夫的行为,表达了 作者对人性善良的期望,与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五)小结反思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解读小说主题有怎样的收获
答案预设: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解读小说主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人物形象、情节 发展、细节描写、创作背景等。同时,要深入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意图,才能 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2. 读小说不仅要读故事,还要品味其中的内涵,体会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六)课堂小结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和自私,也看到了于勒的命运起伏和“我”的善 良。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善良 的呼唤。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保持善良的本心,珍惜亲情,不被金钱和利益所迷惑。
(七)作业布置
想象一下,如果在船上碰到的是发财后归来的于勒,菲利普夫妇的表现又会如何 仿照第25 段描写:
我的父亲突然兴奋起来,他两眼放光,快步走向那个吃牡蛎的绅士,脸上堆满了笑容(动作、 心理等描写)。他激动地对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吃牡蛎的绅士怎么这样像于勒 我觉得他就 是于勒!你看他的穿着,多么气派!还有他的举止,多么优雅!这一定是于勒,错不了!”……
五、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