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课标内容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二、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孙中山的革命之路。时空观念:以大事年表和地图的形式梳理孙中山早期活动。史料实证:了解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家国情怀: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孙中山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那么,孙中山是怎样开始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抱负。 1(二)新课探究(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P40“人物扫描”,说说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学生回答:改变:从“医人”到“医国”。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外求学生活的经历。2.材料展示:夫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藩邦,欧洲其能匹哉!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教师讲述: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后归纳,深知自上而下的改革行不通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些革命活动?学生归纳:时间 革命活动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准备发动广州起义,建立革命据点1895年10月 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教师讲解:《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一些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请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当时有代表性的民族民主革命著作和革命团体。学生回答:革命著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革命团体: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留日学生在长沙成立的华兴会和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等在上海成立的光复会。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42-43页文字,以表格形式归纳中国同盟会的基本信息。时间 1905年8月地点 日本东京成员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2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报 《民报》性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历史作用 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3.教师讲解: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教师用图片展示三民主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三民主义的意义)4.教师归纳: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凸出了要建立一个民国政府,同时还强调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三)课堂总结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先行者。他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人怀疑,他的名声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孙中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诚的爱国者,他的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四)板书设计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五)当堂演练(A)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旨在A.号召民众救亡图存 B.宣传社会改良思想C.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D.缓和社会阶级矛盾(A)2.(时空观念)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写道:“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参与的主要行动是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B.发动广州起义C.担任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总理 D.领导武昌起义(B)3.(家国情怀)20世纪初,那些以黄帝作为祖先的革命者,往往以“黄”字命名,如陈天华取笔名为思黄,章士钊取笔名为“黄帝子孙之一个人”等。这反映了革命者A.政治地位提高 B.民族意识觉醒C.生活条件改善 D.文化素养提升(C)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这说明其成立A.促使革命活动出现 B.出乎人们的意料 C.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D.促进了经济发展(B)5.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A.倾向改良 B.主张革命 C.拥护君主立宪 D.赞成君主专制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不多,脉络比较清楚,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主要结合一些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自主归纳总结,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以后的教学进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现实,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