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辛亥革命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辛亥革命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课标内容
通过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从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的进步性。
时空观念:以大事年表和地图的形式梳理革命志士的武装起义以及辛亥革命由一地迅速发展到全国的全过程。
历史解释:有理有据地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体会民族民主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家国情怀:通过讲述革命党人的事迹,激发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培养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标志。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探究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说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1
学生回答:
起义名称 时间 领导人 结果
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 刘道一、蔡绍南 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 1907年夏 徐锡麟 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 1907年 孙中山、黄兴 袭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黄兴等人 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地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课件出示《黄兴绝笔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慕》。
教师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教师过渡: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入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为后来武昌起义的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二)武昌起义
1.教师讲解: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起义都撼动着清政府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随后爆发的武昌起义,给了大厦将倾的清政府最后一击。
教师提问:播放影片《辛亥革命》(2011)中关于武昌起义的片段,结合教材第46页文字,归纳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和起义主力。
学生回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起义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2.教师提问:有人说,“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分组讨论,发表你的观点。
学生回答:应该区分狭义的辛亥革命和广义的辛亥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将其称之为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指孙中山早期革命运动及其影响下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3.教师讲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这些省2
份大多分布于南方地区,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4.教师总结: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四)板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五)当堂演练
(B)1.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徐锡麟安庆举事失败,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失败;1910年的广州起义失败……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
A.孙中山亲自参与起义 B.革命过程极其艰难
C.清政府统治迅速瓦解 D.起义的主力是新军
(C)2.如图反映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胜利,并引发各省纷纷响应。最终,革命行动
A.推翻了北洋政府
B.终结了封建专制
C.结束了清朝统治
D.创建了人民军队
(D)3.(家国情怀)“这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起义,起义消息泄露,敌众我寡,但起义总指挥黄兴毅然决心发动起义,因为信仰在支撑他们!”材料高度赞扬了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D)4.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
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B)5.(唯物史观)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地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这说明辛亥革命
A.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B.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是国际因素作用的结果 D.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学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