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易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4七下·易县期末)科学家观察距今300万年前的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发现其髋骨较宽阔,下肢骨更粗壮。根据此特点科学家推断“露西”可以(  )
A.制造工具 B.直立行走 C.使用火 D.语言交流
【答案】B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 “露西”的骨骼化石显示,她的髋骨比较宽阔,上肢骨与下肢骨已经发生了改变,下肢骨更加粗壮,这些都是有利于直立行走的特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古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古猿没有尖牙利齿进行攻击获取食物,也不能快速奔跑逃避敌害,因而它们只能尽量发挥前肢的作用,利用树枝和石块等来增强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的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古猿要用后肢行走,而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工具。经过漫长的时期,它们的前肢越来越灵活,躯干和头也逐步适应直立的姿势,如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变宽、脊柱从弓形变为“S”形,脑容量不断增加。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劳动是人类的身体得到协调发展,最终演变成自然界的强者。地上生活的过程中,这样,四肢行走的古猿逐渐变成两足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
2.(2024七下·易县期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在长时间的海上航行过程中船员们通常会患上坏血病或夜盲症。坏血病和夜盲症分别是由于体内缺乏(  )
A.维生素C和维生素B1 B.维生素A和维生素D
C.维生素C和维生素A D.维生素B1和维生素A
【答案】C
【知识点】维生素的作用
【解析】【解答】维生素A能够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会患夜盲症。
维生素B1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会患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能够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时会患坏血病。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会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因此,船员们会患上坏血病或夜盲症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C和维生素A。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维生素种类 主要功能 缺乏症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皮肤粗糙、夜盲症 动物肝脏、胡萝卜、玉米等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脚气病 谷物的种皮、标准米、标准粉、肾脏等
维生素C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骨质疏松 蛋黄、动物肝脏
3.(2024七下·易县期末)图是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互关系图,图中分泌胆汁和胰液的结构分别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①和④
【答案】A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肝脏,③是胰腺,④是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肝脏、胰腺、唾液腺位于消化道以外,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4.(2024七下·易县期末)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几乎家家都要包粽子,粽子的馅料多是糯米、小枣、豆沙、蛋黄、鲜肉等。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糯米富含淀粉,淀粉最终在小肠中被分解成氨基酸
B.鲜肉粽子富含的蛋白质被胃中的消化液初步消化
C.粽子中的水和无机盐不需要消化能直接被吸收
D.从食品安全角度分析,已经霉变的粽子不能再吃了
【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食品安全
【解析】【解答】A、糯米富含淀粉,淀粉最终在小肠中被分解成葡萄糖, A错误。
B、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上连食道,下接十二指肠。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所以鲜肉富含蛋白质,能在胃中初步进行消化,B正确。
C、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所以粽子中的水和无机盐不需要消化后就能被吸收,C正确。
D、粽子含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合微生物的生存,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物质的腐败、变质,此过程中还产生大量的毒素,所以发霉的粽子不能食用,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其中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不需要消化就能被吸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
5.(2024七下·易县期末)青少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很大程度上与青少年因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而引起的肥胖有关。为了自身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应采取的生活方式是(  )
A.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每天坚持体育锻炼
B.多食蔬果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减少糖类及脂肪的摄入
C.经常吃烧烤、牛排、汉堡等,尽情享受美食
D.按时体检,必要时需遵医嘱服用处方药或者按时注射胰岛素
【答案】C
【知识点】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按时作息,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
B、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同时注意食物合理搭配和多样性,要清淡饮食,适当减少糖类和脂肪的摄入,不符合题意;
C、烧烤、牛排、火锅等需要适当控制,经常吃不利于人体健康,符合题意;
D、按时体检,处方药必须遵照医嘱服用,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6.(2024七下·易县期末)7月25日是世界预防溺水日。溺水猛于虎,人溺水后易因窒息而死亡,溺水后所影响的呼吸环节是(  )
A.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答案】B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 A.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不符合题意;
B.当人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所以人一旦溺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主要是因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受阻,符合题意;
C.红细胞中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故气体能在血液中的运输,不符合题意;
D.组织换气: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共四个过程。
7.(2024七下·易县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身体健康、血型为O型的小明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在安全输血的原则下,他捐献的血液可以大量输送到 ▲ 型血的人体内,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 ▲ 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
A.O,600~700 B.B,500~600
C.AB,400~500 D.O,200~300
【答案】D
【知识点】血量与输血;血型与输血
【解析】【解答】 安全输血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只能接受O型血。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红细胞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因此, 血型为O型的小明, 他捐献的血液可以大量输送到O型血的人体内。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血型有多种血型系统,其中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人类ABO血型系统将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约4.5升。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输血应以同型血为原则。
8.(2024七下·易县期末)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如果将人体所有血管相连,可以绕赤道两周半,其中绝大多数是比头发还要细的毛细血管。图A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示意图,图B是显微镜下的观察视野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B中的血管①和血管③分别属于静脉和动脉
B.图A中,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色素少的刚死亡的小鱼
C.②是毛细血管,血液流经此处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D.应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小鱼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答案】C
【知识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解析】【解答】A、从图B可以看出:血管①内的血液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是动脉;血管③内的血液由分支血管流向主于血管,是静脉,不符合题意;
B、血液一般呈现红色,如果选择尾鳍色素较多的活小鱼来观察,看不清该血液流动情况,尤其是看不清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流动情况。因此,为了方便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情况,应该选取尾鳍含色素少的活小鱼,不符合题意;
C、②血管管腔极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血液流经此处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符合题意;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倍数越小,视野越亮,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中有血液,颜色较重,因此我们要用低倍镜观察,视野较亮,便于观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①动脉,②毛细血管,③静脉。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
9.(2024七下·易县期末)排泄是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代谢废物和过剩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排泄可以排出体内的物质不包括(  )
A.食物残渣 B.尿素、尿酸
C.二氧化碳 D.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
【答案】A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
【解析】【解答】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 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食物残渣不属于代谢终产物,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通过肺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10.(2024七下·易县期末)下列结构是由毛细血管球构成的是(  )
A.肾小囊 B.肾小管 C.肾小体 D.肾小球
【答案】D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
故答案为:D。
【分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
11.(2024七下·易县期末)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人体在安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通过不同途径所散失的水分,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安静时多余的水只能通过尿液和呼吸排出
B.运动时汗液分泌增多,同时有利于热量的散失
C.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通过呼气散失的水分增多
D.运动状态下散失的水分总量多于安静状态下
【答案】A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休息时,以汗液形式散失的水分为100mL;以尿液形式散失的水分为1800mL;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300mL,A错误;
B.人体在运动之后出汗,其实是身体在散热的一种表现。在出汗的时候,毛孔会打开,帮助身体散热,而且汗液在蒸发的时候也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B正确。
C.运动时,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600mL。休息时,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300mL,所以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通过呼气散失的水分增多,C正确。
D.休息时散失的水分总量为2200mL(1800mL+ 100mL+300mL),运动时散失的水分总量为3100mL (2000mL+500mL+600mL) ,因此运动状态下散失的水分总量多于安静状态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
12.(2024七下·易县期末)正常情况下,控制进入眼球内部光线多少的结构是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解析】【解答】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多少。光线强,瞳孔变小,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减少;光线弱,瞳孔变大,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增多,因此,①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部光线多少。②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③晶状体似双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都能落在视网膜上。④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对光线也就有折射作用。
故答案为:A。
【分析】图中:①瞳孔,②角膜,③晶状体,④玻璃体。
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13.(2024七下·易县期末)燃放爆竹和礼花时,在一旁观看的人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防止听觉中枢受到损伤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保护耳内的听觉感受器——耳蜗
【答案】B
【知识点】耳的卫生保健
【解析】【解答】鼓膜两边分别连通外耳道和咽鼓管,只有保持其两边的气压平衡,才能保证它很好地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传入内耳。遇到巨大声响时,通常有两种方法(题干中给出的)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故答案为:B。
【分析】为了保护耳和听觉,除了减少和消除噪声外,平时还应当注意做到:
①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②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③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④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14.(2024七下·易县期末)醉驾会导致操作失误,从而造成交通事故,甚至人员伤亡。这是因为过量的酒精会麻醉或抑制人的(  )
A.呼吸系统 B.消化系统 C.神经系统 D.循环系统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小脑维持躯体的平衡,使动作准确协调,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过量饮酒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中毒,会出现说话不清楚的状况;过量饮酒时,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中毒,出现幻觉现象;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由此表明过量的酒精会麻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系统的功能是:
运动系统:运动、支持和保护;
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15.(2024七下·易县期末)在中国澳门举行的乒乓球世界杯比赛中,运动员在比赛中争夺决胜球时,往往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其体内分泌增多的激素是(  )
A.胰岛素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肾上腺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会刺激心跳中枢和血压中枢,使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故答案为:D。
【分析】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若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成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得甲亢;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成年人缺碘易患大脖子病。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若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性激素能够促进性器官的发育,促进人体第二性征的出现。
16.(2024七下·易县期末)2024年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下列有关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平时说的“黑眼珠”就是虹膜
B.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会形成近视
C.近视患者可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D.远眺时,眼球的晶状体曲度会变大
【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解析】【解答】A.虹膜具有色素,我们俗称的“黑眼珠”指的是虹膜,A正确。
BC.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BC正确。
D.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所以,远眺时,晶状体的曲度由大变小,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眼

壁 外 膜 角膜:无色透明,富含神经末梢。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中 膜 虹膜:棕黑色,中央有瞳孔,能调节瞳孔的大小。(瞳孔:似照相机的光圈)
      睫状体:含有平滑肌,能调节晶状体曲度的大小,使眼睛能看清远近
的物体。
      脉络膜: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有营养眼球和形成暗室,便于成像。(似照相机的暗箱)
    内 膜 视网膜:成像的部位。具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
动,内有视觉感受器。(似照相机的胶卷)
  内

物 房 水 为水样液体,位于虹膜前后,营养角膜和晶状体。
    晶状体 似双凸透镜,有弹性,对折光起主要作用。(似照相机的镜头)
    玻璃体 透明胶状的物质,充满眼球内,使眼球具有一定的形态。
  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了眼球的折光系统,具有折射、调焦和成像作用。
17.(2024七下·易县期末)安全出行,至关重要。某人在出行时不慎发生车祸,撞伤到腰部,虽得到了及时救治,但此人在下肢没有任何损伤的情况下还是形成了截瘫。截瘫是指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其他功能正常。此人受损伤部位是(  )
A.肾脏 B.脊髓 C.腰肌 D.脑干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在脊髓的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白质在灰质的周围,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腰部受伤的病人,若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说明脊髓从腰部横断,脊髓里腰部以下的排便、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导致大小便失禁;同时大脑的“指令”也不能传到下肢了,造成下肢功能丧失。因此,某人在出行时不慎发生车祸,撞伤到腰部,尽管及时进行了治疗,但此人的下肢没有任何损伤,但下肢仍然丧佚了运动功能,说明脊髓的传导功能受损。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18.(2024七下·易县期末)图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神经元突起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答案】C
【知识点】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解析】【解答】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④细胞体(内有细胞核)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②轴突和③树突,因此,表示神经元突起的是②和③。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①神经末梢,②轴突,③树突,④细胞体。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因此,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9.(2024七下·易县期末)小红同学学习了人体生理之后,凭记忆写出了一些生理过程,请你帮她指出书写正确的人体生理过程(  )
A.空气→鼻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B.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左心房
C.血液→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呼吸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A、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外界的空气进入时,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A错误;
B、体循环过程: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即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B错误;
C、尿的形成过程为:血液由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后进入肾小囊,在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即血液→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错误;
D、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即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0.(2024七下·易县期末)下列全部属于简单反射的一组是(  )
A.蚂蚁搬家、蜘蛛结网 B.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C.嘤嘤求哺、鹦鹉学舌 D.闻鸡起舞、老马识途
【答案】A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A、蚂蚁搬家、蜘蛛结网都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因此属于简单反射,符合题意;
B、公鸡报晓属于简单反射,惊弓之鸟属于复杂反射,不符合题意;
C、嘤嘤求哺属于简单反射,鹦鹉学舌属于复杂反射,不符合题意;
D、闻鸡起舞、老马识途 都是复杂反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1.(2024七下·易县期末)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眨眼反射,则①表示视神经
B.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则③位于大脑皮层
C.若②受损,其他结构完好,则针刺指尖,能缩手
D.若④受损,其他结构完好,则针刺指尖,不能缩手
【答案】D
【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A.若该图表示眨眼反射,眨眼反射是简单反射,则①表示视网膜,不符合题意;
B.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膝跳反射是简单反射,则③位于脊髓,不符合题意;
C.反射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②传入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此时无反射,同时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也不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不符合题意;
D.若④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完好,则针刺指尖,无法完成反射功能;但脊髓白质中的神经纤维没有损伤,仍能把针刺指尖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感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22.(2024七下·易县期末)下列反射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
A.吃酸葡萄分泌唾液 B.遇到强光瞳孔缩小
C.看喜剧时哈哈大笑 D.小虫飞到眼睫毛时迅速眨眼
【答案】C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A.吃酸葡萄分泌唾液这一行为, 从本质上来看,这种反射属于一种非条件反射,是人和所有动物都共有的本能反应,不是人类特有的,A不符合题意。
B.瞳孔对光的缩小反应是由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受到光线刺激后,通过视觉通路传递信号到大脑皮层,进而引起瞳孔括约肌收缩,从而使瞳孔缩小,这个过程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 属于非条件反射,B不符合题意。
C.人们观看喜剧片时,哈哈大笑的行为是人类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和情感中枢产生的复杂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C符合题意。
D.小虫飞到眼睫毛时迅速眨眼这一行为, 实际上是一种非条件反射,而不是人类特有的反射,这种反射是生物体为了保护自身免受外界侵害而进化出的一种本能反应,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是一种本能,在大脑皮层一下的中枢的参与下完成;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或训练形成的,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
23.(2024七下·易县期末)下列疾病中,可能与人体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的是(  )
①艾滋病②贫血症③夜盲症④呆小症⑤糖尿病⑥侏儒症
A.①②⑤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 ①艾滋病和人体的免疫有关,是一种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②贫血症是由于人体缺少铁这种元素或红细胞过少导致,不符合题意;
③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不符合题意;
④呆小症是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符合题意;
⑤糖尿病是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符合题意;
⑥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激素分泌异常与疾病: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成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亢调节血糖浓度
胰岛素 胰岛 调节血糖浓度 糖尿病 低血糖
24.(2024七下·易县期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生态环境
B.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应该始终鼓励人口快速增长
C.人类活动既能破坏生态环境,也能改善生态环境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有些是可以修复的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A正确;
B、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一些问题,人口数量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B错误;
C、人类活动既能破坏生态环境,也能改善生态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数活动都具有破坏性,C正确;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修复的,如果是严重破坏是无法修复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25.(2024七下·易县期末)为了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模拟酸雨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探究实验(pH值越小酸性越大),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a b c
不同pH的溶液 pH=3的醋酸模拟液 pH=5的醋酸模拟液 pH=7的水
温度/℃ 25 25 25
种子数/粒 100 100 100
种子发芽率/% 25 70 99
A.实验中的变量是不同pH的溶液
B.实验中每个装置都用100粒种子是为了减小误差
C.本实验说明,pH值越大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大
D.本实验告诉我们要有环保意识,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答案】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想要探究的是酸雨(即不同pH值的酸性溶液)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实验中唯一改变的因素即自变量就是不同pH的溶液,A正确。
B.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小偶然误差,通常会采用增加样本量的方法。这里每个装置都用100粒种子,就是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减小由于种子个体差异等随机因素带来的误差,B正确。
C.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pH值的增大(即酸性减弱,碱性增强),种子的发芽率逐渐升高。这说明酸性环境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而且酸性越强,促进作用越大,C错误。
D.本实验证明酸度越大,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大,因此启发我们要有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危害,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条件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5分)
26.(2024七下·易县期末)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下图是人体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生理活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其消化的场所是图一中的   (填数字)。
(2)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图一中的[   ]   ,其分泌的消化液的特点是   。
(3)在图二中,血液流经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经过过滤作用,再通过[④]   将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   重吸收,余下人体的代谢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4)某人尿检化验单显示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和红细胞,其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
(5)代谢废物中的尿素除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外,还可以通过皮肤以   的形式排出体外。
【答案】(1)1和4
(2)2;肝脏;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将脂肪乳化为微小颗粒
(3)肾小管;葡萄糖
(4)①;肾小球
(5)汗液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 图一中1是胃,4是小肠。
(2)图一中2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重约1.5kg,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能够分泌胆汁,首先将胆汁储存在胆囊内,然后胆汁从胆管进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它对脂肪有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
(3) 尿液的形成过程需经过图二中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再通过④肾小管对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重吸收,余下人体的代谢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4)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某人排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和红细胞,则病变的部位可能是①肾小球。
(5)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尿素可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或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分析】图一中:1胃,2肝脏,3胰腺,4小肠,5大肠。图二中:①肾小球,②肾动脉,③肾小囊,④肾小管,⑤肾静脉,⑥输尿管。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
组成 器官 功能
消化道 口腔 初步将少量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咽 食物与气体的共用通道
食道 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 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小肠绒毛和皱襞
大肠 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 粪便由此排出
消化腺 唾液腺 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胃腺 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和肠肽酶
(2)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27.(2024七下·易县期末)图一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1~4表示心脏的四个腔,a~g表示人体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二是某人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部分淀粉初步分解的场所是   ;过程a、b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
(2)进行过程c时,膈肌处于   状态,对应的是图二中曲线的   段。
(3)心脏的活动具有节律性,图中所示心室处于   状态,房室瓣处于   状态。
(4)正常情况下,血液流过肾脏后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填两种物质)。
【答案】(1)口腔;小肠
(2)舒张;AB
(3)收缩;关闭
(4)尿素、氧气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所以,图一中过程a叫做消化,发生的场所是小肠。b为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为吸收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也是小肠。
(2)过程c表示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二中,BC段表示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过程;AB段表示外界气压小于肺内气压,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过程。因此, 进行过程c时, 对应图二中的曲线AB。
(3)心脏工作过程是左右心房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左心室和右心室,此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此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房,此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可见,图一心脏中的[2]右心室,[4]左心室同时收缩时,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心室处于收缩状态。
(4)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所以,肾静脉与肾动脉血液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是氧气和尿素。
【分析】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呼吸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通过消化系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往全身各处;再通过排泄系统把人体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其中还有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
28.(2024七下·易县期末)2024年5月19日凌晨世界女排联赛巴西里约站比赛继续进行,中国女排连扳三局以3比1逆转击败对手获胜,距离进入巴黎奥运会越来越近。成绩的取得既需要女排队员们的协作和顽强拼搏,也需要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共同运作。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当排球被女排运动员跃起击出时,我方运动员会紧盯球的运动情况,此时队员眼球结构中4的曲度变化是   ,光线依次经过眼球的结构,最终在   上形成物像。
(2)女排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无论是接球还是传球、扣球,都要保持身体平衡,这依靠   的协调作用。赛场上,女排运动员听到裁判发球的哨声后开始发球,这属于   反射,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   。
(3)女排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动作灵敏、反应迅捷,这些动作的完成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还需要身体的调节机制使神经系统保持高度兴奋状态,进而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这说明上述过程会受到   的调节。
(4)赛场上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场下的刻苦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队员不慎摔倒,队医在给队员用酒精消毒时,队员缩手并感觉到疼痛。这说明脊髓具有   和   的功能。
【答案】(1)由大变小;视网膜
(2)小脑;复杂;⑧;大脑皮层
(3)神经系统和激素
(4)反射;传导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视觉的形成;反射及其结构基础;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解析】【解答】(1)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因此当排球飞向女排运动员时,接球队员眼球结构中4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是由大变小。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 5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维持身体的平衡,故女排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无论是接球还是传球、扣球,都要保持身体的平衡,维持平衡主要依靠神经系统中⑦小脑的协调作用。女排运动员听到裁判发球的哨声后开始发球,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⑧大脑皮层的控制,此反射类型复杂(条件)反射。
(3)观众欢呼雀跃,此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进而促使人体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而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影响。
(4)痛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或大脑皮层)产生的,队员缩手并感觉到疼痛这说明脊髓除反射功能外还具有传导功能。
【分析】图中: 1角膜、2瞳孔、3虹膜、4晶状体、5视网膜、6玻璃体;①效应器、②传出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入神经、⑤感受器、⑥脑干、⑦小脑、⑧大脑皮层、⑨下行传导神经纤维、⑩上行传导神经纤维: A听小骨、B半规管、C鼓膜、D耳蜗、E耳郭、F外耳道。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29.(2024七下·易县期末)如下图所示,科学家对人眼球进行解剖后,绘制出眼球的构造图(甲图),并根据眼球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模拟成像实验(乙图)。请根据图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晶状体的曲度是由[   ]   调节的。当人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   。
(2)成像实验中的凸透镜相当于[   ]   ,白纸板相当于眼球中的[   ]   。
(3)在蜡烛、透镜、白纸板位置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观察到蜡烛倒像由清晰变得模糊了,若要使物像恢复清晰,则可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若重新更换凸度较小的透镜,并要使物像清晰,则蜡烛的移动方向应与上次   。由此得出结论:眼睛是通过调节   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4)模拟实验中,调节并固定蜡烛、白纸板、透镜的位置后,根据此时在白纸板上看见的蜡烛成像情况,可以推测出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   。
【答案】(1)⑤;睫状体;变大
(2)②;晶状体;④;视网膜
(3)相反;晶状体曲度
(4)倒立的实像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 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⑤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
(2)根据人眼球成像的原理,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实验中的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结构的②晶状体,白纸板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④视网膜,蜡烛则相当于我们看的外界物体。
(3) 实验中的凸透镜的凸度变大,说明焦距变小,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缩小物距,才能在纸板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若要使像恢复清晰,所以可将透镜向左移动方向移动才行.由此而得出: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4) 眼球的结构包括三层,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由于大脑能够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总是正立的物像。
【分析】图中:①瞳孔,②晶状体,③玻璃体,④视网膜,⑤睫状体。
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晶状体等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觉神经→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视觉。
30.(2024七下·易县期末)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玻璃缸编号为A、B,在A、B两缸内各加入500mL池塘水和等量的蝌蚪饲料。
②在A、B两缸内加入同时孵化的相同数量的蝌蚪(不少于5只)。
③在A缸中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B缸不加。
④使A、B两缸内水温保持在22~25℃,每天观察和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组别 A B
处理方法 加入适量甲状腺激素 不做任何处理
实验结果 提前发育成苍蝇般大小的青蛙 正常发育成青蛙
请根据实验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中的甲状腺激素是由   分泌的,其主要生理作用是   (至少答出1条)。
(2)步骤③设计的是对照实验,其中B组为   。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3)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少于5只”是为了减少   。
(4)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答案】(1)甲状腺;促进代谢
(2)对照组;甲状腺激素
(3)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知识点】激素调节;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对照实验中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在该实验中A缸加入了甲状腺激素,是实验组,B缸不作任何处理,是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实验的变量要针对要探究的问题来设置,本实验探究的是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应以甲状腺激素为实验变量。
(3)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能少于5只”,是为了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实验结论要针对实验结果来推断,在实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预期实验结果时要全面考虑。本实验中甲状腺激素与蝌蚪的生长发育间存在三种可能:促进、抑制或无影响。如果预测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则预测实验结果:蝌蚪长出四肢A缸早于B缸,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的时间A缸比B缸短。根据预测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分析】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得甲亢;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成年人缺碘易患大脖子病。
1 / 1河北省保定市易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4七下·易县期末)科学家观察距今300万年前的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发现其髋骨较宽阔,下肢骨更粗壮。根据此特点科学家推断“露西”可以(  )
A.制造工具 B.直立行走 C.使用火 D.语言交流
2.(2024七下·易县期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在长时间的海上航行过程中船员们通常会患上坏血病或夜盲症。坏血病和夜盲症分别是由于体内缺乏(  )
A.维生素C和维生素B1 B.维生素A和维生素D
C.维生素C和维生素A D.维生素B1和维生素A
3.(2024七下·易县期末)图是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互关系图,图中分泌胆汁和胰液的结构分别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①和④
4.(2024七下·易县期末)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几乎家家都要包粽子,粽子的馅料多是糯米、小枣、豆沙、蛋黄、鲜肉等。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糯米富含淀粉,淀粉最终在小肠中被分解成氨基酸
B.鲜肉粽子富含的蛋白质被胃中的消化液初步消化
C.粽子中的水和无机盐不需要消化能直接被吸收
D.从食品安全角度分析,已经霉变的粽子不能再吃了
5.(2024七下·易县期末)青少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在逐渐增加,很大程度上与青少年因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而引起的肥胖有关。为了自身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应采取的生活方式是(  )
A.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每天坚持体育锻炼
B.多食蔬果和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减少糖类及脂肪的摄入
C.经常吃烧烤、牛排、汉堡等,尽情享受美食
D.按时体检,必要时需遵医嘱服用处方药或者按时注射胰岛素
6.(2024七下·易县期末)7月25日是世界预防溺水日。溺水猛于虎,人溺水后易因窒息而死亡,溺水后所影响的呼吸环节是(  )
A.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7.(2024七下·易县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身体健康、血型为O型的小明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在安全输血的原则下,他捐献的血液可以大量输送到 ▲ 型血的人体内,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 ▲ 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
A.O,600~700 B.B,500~600
C.AB,400~500 D.O,200~300
8.(2024七下·易县期末)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如果将人体所有血管相连,可以绕赤道两周半,其中绝大多数是比头发还要细的毛细血管。图A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示意图,图B是显微镜下的观察视野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B中的血管①和血管③分别属于静脉和动脉
B.图A中,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色素少的刚死亡的小鱼
C.②是毛细血管,血液流经此处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D.应使用高倍物镜观察小鱼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9.(2024七下·易县期末)排泄是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代谢废物和过剩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排泄可以排出体内的物质不包括(  )
A.食物残渣 B.尿素、尿酸
C.二氧化碳 D.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
10.(2024七下·易县期末)下列结构是由毛细血管球构成的是(  )
A.肾小囊 B.肾小管 C.肾小体 D.肾小球
11.(2024七下·易县期末)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人体在安静和运动两种状态下通过不同途径所散失的水分,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安静时多余的水只能通过尿液和呼吸排出
B.运动时汗液分泌增多,同时有利于热量的散失
C.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通过呼气散失的水分增多
D.运动状态下散失的水分总量多于安静状态下
12.(2024七下·易县期末)正常情况下,控制进入眼球内部光线多少的结构是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4七下·易县期末)燃放爆竹和礼花时,在一旁观看的人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防止听觉中枢受到损伤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保护耳内的听觉感受器——耳蜗
14.(2024七下·易县期末)醉驾会导致操作失误,从而造成交通事故,甚至人员伤亡。这是因为过量的酒精会麻醉或抑制人的(  )
A.呼吸系统 B.消化系统 C.神经系统 D.循环系统
15.(2024七下·易县期末)在中国澳门举行的乒乓球世界杯比赛中,运动员在比赛中争夺决胜球时,往往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其体内分泌增多的激素是(  )
A.胰岛素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肾上腺素
16.(2024七下·易县期末)2024年6月6日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下列有关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平时说的“黑眼珠”就是虹膜
B.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会形成近视
C.近视患者可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D.远眺时,眼球的晶状体曲度会变大
17.(2024七下·易县期末)安全出行,至关重要。某人在出行时不慎发生车祸,撞伤到腰部,虽得到了及时救治,但此人在下肢没有任何损伤的情况下还是形成了截瘫。截瘫是指下肢丧失运动功能,大小便失禁,其他功能正常。此人受损伤部位是(  )
A.肾脏 B.脊髓 C.腰肌 D.脑干
18.(2024七下·易县期末)图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神经元突起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19.(2024七下·易县期末)小红同学学习了人体生理之后,凭记忆写出了一些生理过程,请你帮她指出书写正确的人体生理过程(  )
A.空气→鼻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B.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左心房
C.血液→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20.(2024七下·易县期末)下列全部属于简单反射的一组是(  )
A.蚂蚁搬家、蜘蛛结网 B.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C.嘤嘤求哺、鹦鹉学舌 D.闻鸡起舞、老马识途
21.(2024七下·易县期末)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眨眼反射,则①表示视神经
B.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则③位于大脑皮层
C.若②受损,其他结构完好,则针刺指尖,能缩手
D.若④受损,其他结构完好,则针刺指尖,不能缩手
22.(2024七下·易县期末)下列反射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
A.吃酸葡萄分泌唾液 B.遇到强光瞳孔缩小
C.看喜剧时哈哈大笑 D.小虫飞到眼睫毛时迅速眨眼
23.(2024七下·易县期末)下列疾病中,可能与人体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的是(  )
①艾滋病②贫血症③夜盲症④呆小症⑤糖尿病⑥侏儒症
A.①②⑤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24.(2024七下·易县期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生态环境
B.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应该始终鼓励人口快速增长
C.人类活动既能破坏生态环境,也能改善生态环境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有些是可以修复的
25.(2024七下·易县期末)为了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模拟酸雨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探究实验(pH值越小酸性越大),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a b c
不同pH的溶液 pH=3的醋酸模拟液 pH=5的醋酸模拟液 pH=7的水
温度/℃ 25 25 25
种子数/粒 100 100 100
种子发芽率/% 25 70 99
A.实验中的变量是不同pH的溶液
B.实验中每个装置都用100粒种子是为了减小误差
C.本实验说明,pH值越大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大
D.本实验告诉我们要有环保意识,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35分)
26.(2024七下·易县期末)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下图是人体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生理活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其消化的场所是图一中的   (填数字)。
(2)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图一中的[   ]   ,其分泌的消化液的特点是   。
(3)在图二中,血液流经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经过过滤作用,再通过[④]   将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   重吸收,余下人体的代谢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4)某人尿检化验单显示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和红细胞,其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
(5)代谢废物中的尿素除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外,还可以通过皮肤以   的形式排出体外。
27.(2024七下·易县期末)图一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1~4表示心脏的四个腔,a~g表示人体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二是某人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部分淀粉初步分解的场所是   ;过程a、b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
(2)进行过程c时,膈肌处于   状态,对应的是图二中曲线的   段。
(3)心脏的活动具有节律性,图中所示心室处于   状态,房室瓣处于   状态。
(4)正常情况下,血液流过肾脏后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填两种物质)。
28.(2024七下·易县期末)2024年5月19日凌晨世界女排联赛巴西里约站比赛继续进行,中国女排连扳三局以3比1逆转击败对手获胜,距离进入巴黎奥运会越来越近。成绩的取得既需要女排队员们的协作和顽强拼搏,也需要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共同运作。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当排球被女排运动员跃起击出时,我方运动员会紧盯球的运动情况,此时队员眼球结构中4的曲度变化是   ,光线依次经过眼球的结构,最终在   上形成物像。
(2)女排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无论是接球还是传球、扣球,都要保持身体平衡,这依靠   的协调作用。赛场上,女排运动员听到裁判发球的哨声后开始发球,这属于   反射,此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   。
(3)女排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动作灵敏、反应迅捷,这些动作的完成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还需要身体的调节机制使神经系统保持高度兴奋状态,进而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这说明上述过程会受到   的调节。
(4)赛场上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场下的刻苦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队员不慎摔倒,队医在给队员用酒精消毒时,队员缩手并感觉到疼痛。这说明脊髓具有   和   的功能。
29.(2024七下·易县期末)如下图所示,科学家对人眼球进行解剖后,绘制出眼球的构造图(甲图),并根据眼球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模拟成像实验(乙图)。请根据图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晶状体的曲度是由[   ]   调节的。当人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   。
(2)成像实验中的凸透镜相当于[   ]   ,白纸板相当于眼球中的[   ]   。
(3)在蜡烛、透镜、白纸板位置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观察到蜡烛倒像由清晰变得模糊了,若要使物像恢复清晰,则可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若重新更换凸度较小的透镜,并要使物像清晰,则蜡烛的移动方向应与上次   。由此得出结论:眼睛是通过调节   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4)模拟实验中,调节并固定蜡烛、白纸板、透镜的位置后,根据此时在白纸板上看见的蜡烛成像情况,可以推测出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   。
30.(2024七下·易县期末)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玻璃缸编号为A、B,在A、B两缸内各加入500mL池塘水和等量的蝌蚪饲料。
②在A、B两缸内加入同时孵化的相同数量的蝌蚪(不少于5只)。
③在A缸中加入适量的甲状腺激素,B缸不加。
④使A、B两缸内水温保持在22~25℃,每天观察和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
组别 A B
处理方法 加入适量甲状腺激素 不做任何处理
实验结果 提前发育成苍蝇般大小的青蛙 正常发育成青蛙
请根据实验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中的甲状腺激素是由   分泌的,其主要生理作用是   (至少答出1条)。
(2)步骤③设计的是对照实验,其中B组为   。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3)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少于5只”是为了减少   。
(4)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解析】【解答】 “露西”的骨骼化石显示,她的髋骨比较宽阔,上肢骨与下肢骨已经发生了改变,下肢骨更加粗壮,这些都是有利于直立行走的特征,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古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古猿没有尖牙利齿进行攻击获取食物,也不能快速奔跑逃避敌害,因而它们只能尽量发挥前肢的作用,利用树枝和石块等来增强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的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古猿要用后肢行走,而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天然的工具。经过漫长的时期,它们的前肢越来越灵活,躯干和头也逐步适应直立的姿势,如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变宽、脊柱从弓形变为“S”形,脑容量不断增加。随着制造工具的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大脑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并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逐渐发展成现代的人类社会。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促进了脑的发展,而脑的发展又提高了他们制造工具的能力;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语言的产生,使得相互之间能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劳动是人类的身体得到协调发展,最终演变成自然界的强者。地上生活的过程中,这样,四肢行走的古猿逐渐变成两足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
2.【答案】C
【知识点】维生素的作用
【解析】【解答】维生素A能够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会患夜盲症。
维生素B1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会患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能够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缺乏时会患坏血病。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会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因此,船员们会患上坏血病或夜盲症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C和维生素A。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维生素种类 主要功能 缺乏症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皮肤粗糙、夜盲症 动物肝脏、胡萝卜、玉米等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脚气病 谷物的种皮、标准米、标准粉、肾脏等
维生素C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骨质疏松 蛋黄、动物肝脏
3.【答案】A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肝脏,③是胰腺,④是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肝脏、胰腺、唾液腺位于消化道以外,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4.【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食品安全
【解析】【解答】A、糯米富含淀粉,淀粉最终在小肠中被分解成葡萄糖, A错误。
B、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上连食道,下接十二指肠。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所以鲜肉富含蛋白质,能在胃中初步进行消化,B正确。
C、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所以粽子中的水和无机盐不需要消化后就能被吸收,C正确。
D、粽子含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合微生物的生存,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物质的腐败、变质,此过程中还产生大量的毒素,所以发霉的粽子不能食用,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其中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不需要消化就能被吸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
5.【答案】C
【知识点】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析】【解答】A、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按时作息,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
B、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同时注意食物合理搭配和多样性,要清淡饮食,适当减少糖类和脂肪的摄入,不符合题意;
C、烧烤、牛排、火锅等需要适当控制,经常吃不利于人体健康,符合题意;
D、按时体检,处方药必须遵照医嘱服用,胰岛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6.【答案】B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 A.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不符合题意;
B.当人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所以人一旦溺水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主要是因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受阻,符合题意;
C.红细胞中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故气体能在血液中的运输,不符合题意;
D.组织换气: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共四个过程。
7.【答案】D
【知识点】血量与输血;血型与输血
【解析】【解答】 安全输血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只能接受O型血。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红细胞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因此, 血型为O型的小明, 他捐献的血液可以大量输送到O型血的人体内。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故答案为:D。
【分析】人类血型有多种血型系统,其中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人类ABO血型系统将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约4.5升。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输血应以同型血为原则。
8.【答案】C
【知识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解析】【解答】A、从图B可以看出:血管①内的血液由主干血管流向分支血管,是动脉;血管③内的血液由分支血管流向主于血管,是静脉,不符合题意;
B、血液一般呈现红色,如果选择尾鳍色素较多的活小鱼来观察,看不清该血液流动情况,尤其是看不清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流动情况。因此,为了方便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情况,应该选取尾鳍含色素少的活小鱼,不符合题意;
C、②血管管腔极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血液流经此处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符合题意;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倍数越小,视野越亮,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中有血液,颜色较重,因此我们要用低倍镜观察,视野较亮,便于观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①动脉,②毛细血管,③静脉。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
9.【答案】A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
【解析】【解答】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 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食物残渣不属于代谢终产物,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通过肺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10.【答案】D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
故答案为:D。
【分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
11.【答案】A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休息时,以汗液形式散失的水分为100mL;以尿液形式散失的水分为1800mL;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300mL,A错误;
B.人体在运动之后出汗,其实是身体在散热的一种表现。在出汗的时候,毛孔会打开,帮助身体散热,而且汗液在蒸发的时候也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B正确。
C.运动时,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600mL。休息时,以呼出气体形式散失的水分为300mL,所以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通过呼气散失的水分增多,C正确。
D.休息时散失的水分总量为2200mL(1800mL+ 100mL+300mL),运动时散失的水分总量为3100mL (2000mL+500mL+600mL) ,因此运动状态下散失的水分总量多于安静状态下,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
12.【答案】A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解析】【解答】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光线的多少。光线强,瞳孔变小,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减少;光线弱,瞳孔变大,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增多,因此,①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部光线多少。②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③晶状体似双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都能落在视网膜上。④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对光线也就有折射作用。
故答案为:A。
【分析】图中:①瞳孔,②角膜,③晶状体,④玻璃体。
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13.【答案】B
【知识点】耳的卫生保健
【解析】【解答】鼓膜两边分别连通外耳道和咽鼓管,只有保持其两边的气压平衡,才能保证它很好地将声波转化为机械振动传入内耳。遇到巨大声响时,通常有两种方法(题干中给出的)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故答案为:B。
【分析】为了保护耳和听觉,除了减少和消除噪声外,平时还应当注意做到:
①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②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③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④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14.【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小脑维持躯体的平衡,使动作准确协调,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过量饮酒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中毒,会出现说话不清楚的状况;过量饮酒时,酒精使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中毒,出现幻觉现象;严重时酒精会使整个神经中枢中毒,导致思维混乱、失去知觉、昏睡,由此表明过量的酒精会麻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系统的功能是:
运动系统:运动、支持和保护;
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15.【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肾上腺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会刺激心跳中枢和血压中枢,使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故答案为:D。
【分析】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若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患巨人症;成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得甲亢;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成年人缺碘易患大脖子病。
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若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患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性激素能够促进性器官的发育,促进人体第二性征的出现。
16.【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解析】【解答】A.虹膜具有色素,我们俗称的“黑眼珠”指的是虹膜,A正确。
BC.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BC正确。
D.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所以,远眺时,晶状体的曲度由大变小,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眼

壁 外 膜 角膜:无色透明,富含神经末梢。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中 膜 虹膜:棕黑色,中央有瞳孔,能调节瞳孔的大小。(瞳孔:似照相机的光圈)
      睫状体:含有平滑肌,能调节晶状体曲度的大小,使眼睛能看清远近
的物体。
      脉络膜: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有营养眼球和形成暗室,便于成像。(似照相机的暗箱)
    内 膜 视网膜:成像的部位。具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
动,内有视觉感受器。(似照相机的胶卷)
  内

物 房 水 为水样液体,位于虹膜前后,营养角膜和晶状体。
    晶状体 似双凸透镜,有弹性,对折光起主要作用。(似照相机的镜头)
    玻璃体 透明胶状的物质,充满眼球内,使眼球具有一定的形态。
  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了眼球的折光系统,具有折射、调焦和成像作用。
17.【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在脊髓的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白质在灰质的周围,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腰部受伤的病人,若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说明脊髓从腰部横断,脊髓里腰部以下的排便、排尿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导致大小便失禁;同时大脑的“指令”也不能传到下肢了,造成下肢功能丧失。因此,某人在出行时不慎发生车祸,撞伤到腰部,尽管及时进行了治疗,但此人的下肢没有任何损伤,但下肢仍然丧佚了运动功能,说明脊髓的传导功能受损。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18.【答案】C
【知识点】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解析】【解答】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④细胞体(内有细胞核)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②轴突和③树突,因此,表示神经元突起的是②和③。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①神经末梢,②轴突,③树突,④细胞体。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因此,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9.【答案】D
【知识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呼吸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A、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外界的空气进入时,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A错误;
B、体循环过程: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即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B错误;
C、尿的形成过程为:血液由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后进入肾小囊,在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即血液→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错误;
D、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即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0.【答案】A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A、蚂蚁搬家、蜘蛛结网都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因此属于简单反射,符合题意;
B、公鸡报晓属于简单反射,惊弓之鸟属于复杂反射,不符合题意;
C、嘤嘤求哺属于简单反射,鹦鹉学舌属于复杂反射,不符合题意;
D、闻鸡起舞、老马识途 都是复杂反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1.【答案】D
【知识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解析】【解答】A.若该图表示眨眼反射,眨眼反射是简单反射,则①表示视网膜,不符合题意;
B.若该图表示膝跳反射,膝跳反射是简单反射,则③位于脊髓,不符合题意;
C.反射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②传入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此时无反射,同时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也不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不符合题意;
D.若④传出神经受损,其他结构完好,则针刺指尖,无法完成反射功能;但脊髓白质中的神经纤维没有损伤,仍能把针刺指尖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感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22.【答案】C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A.吃酸葡萄分泌唾液这一行为, 从本质上来看,这种反射属于一种非条件反射,是人和所有动物都共有的本能反应,不是人类特有的,A不符合题意。
B.瞳孔对光的缩小反应是由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受到光线刺激后,通过视觉通路传递信号到大脑皮层,进而引起瞳孔括约肌收缩,从而使瞳孔缩小,这个过程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 属于非条件反射,B不符合题意。
C.人们观看喜剧片时,哈哈大笑的行为是人类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和情感中枢产生的复杂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C符合题意。
D.小虫飞到眼睫毛时迅速眨眼这一行为, 实际上是一种非条件反射,而不是人类特有的反射,这种反射是生物体为了保护自身免受外界侵害而进化出的一种本能反应,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是一种本能,在大脑皮层一下的中枢的参与下完成;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或训练形成的,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
23.【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 ①艾滋病和人体的免疫有关,是一种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②贫血症是由于人体缺少铁这种元素或红细胞过少导致,不符合题意;
③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不符合题意;
④呆小症是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符合题意;
⑤糖尿病是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符合题意;
⑥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激素分泌异常与疾病: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成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亢调节血糖浓度
胰岛素 胰岛 调节血糖浓度 糖尿病 低血糖
24.【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A正确;
B、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一些问题,人口数量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B错误;
C、人类活动既能破坏生态环境,也能改善生态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数活动都具有破坏性,C正确;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修复的,如果是严重破坏是无法修复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25.【答案】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想要探究的是酸雨(即不同pH值的酸性溶液)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因此,实验中唯一改变的因素即自变量就是不同pH的溶液,A正确。
B.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小偶然误差,通常会采用增加样本量的方法。这里每个装置都用100粒种子,就是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减小由于种子个体差异等随机因素带来的误差,B正确。
C.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pH值的增大(即酸性减弱,碱性增强),种子的发芽率逐渐升高。这说明酸性环境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而且酸性越强,促进作用越大,C错误。
D.本实验证明酸度越大,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越大,因此启发我们要有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危害,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条件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6.【答案】(1)1和4
(2)2;肝脏;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将脂肪乳化为微小颗粒
(3)肾小管;葡萄糖
(4)①;肾小球
(5)汗液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 图一中1是胃,4是小肠。
(2)图一中2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重约1.5kg,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能够分泌胆汁,首先将胆汁储存在胆囊内,然后胆汁从胆管进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它对脂肪有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
(3) 尿液的形成过程需经过图二中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再通过④肾小管对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重吸收,余下人体的代谢废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4)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某人排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和红细胞,则病变的部位可能是①肾小球。
(5)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尿素可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或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分析】图一中:1胃,2肝脏,3胰腺,4小肠,5大肠。图二中:①肾小球,②肾动脉,③肾小囊,④肾小管,⑤肾静脉,⑥输尿管。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
组成 器官 功能
消化道 口腔 初步将少量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咽 食物与气体的共用通道
食道 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 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小肠绒毛和皱襞
大肠 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 粪便由此排出
消化腺 唾液腺 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胃腺 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肪酶和肠肽酶
(2)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27.【答案】(1)口腔;小肠
(2)舒张;AB
(3)收缩;关闭
(4)尿素、氧气
【知识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1)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所以,图一中过程a叫做消化,发生的场所是小肠。b为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为吸收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也是小肠。
(2)过程c表示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二中,BC段表示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过程;AB段表示外界气压小于肺内气压,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过程。因此, 进行过程c时, 对应图二中的曲线AB。
(3)心脏工作过程是左右心房收缩,分别将血液压至左心室和右心室,此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左右心室收缩分别将血液泵至主动脉和肺动脉,此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全心舒张,血液经静脉被吸进心房,此时,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可见,图一心脏中的[2]右心室,[4]左心室同时收缩时,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由图可知,图中所示心室处于收缩状态。
(4)从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的含量减少。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肾小管的细胞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和养料进入肾小管的细胞,肾小管的细.胞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所以,肾静脉与肾动脉血液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是氧气和尿素。
【分析】人体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呼吸呼吸作用为组织细胞提供氧气;通过消化系统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往全身各处;再通过排泄系统把人体多余的废物排出体外.其中还有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
28.【答案】(1)由大变小;视网膜
(2)小脑;复杂;⑧;大脑皮层
(3)神经系统和激素
(4)反射;传导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视觉的形成;反射及其结构基础;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解析】【解答】(1)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因此当排球飞向女排运动员时,接球队员眼球结构中4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是由大变小。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 5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维持身体的平衡,故女排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无论是接球还是传球、扣球,都要保持身体的平衡,维持平衡主要依靠神经系统中⑦小脑的协调作用。女排运动员听到裁判发球的哨声后开始发球,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⑧大脑皮层的控制,此反射类型复杂(条件)反射。
(3)观众欢呼雀跃,此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进而促使人体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可以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而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影响。
(4)痛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或大脑皮层)产生的,队员缩手并感觉到疼痛这说明脊髓除反射功能外还具有传导功能。
【分析】图中: 1角膜、2瞳孔、3虹膜、4晶状体、5视网膜、6玻璃体;①效应器、②传出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入神经、⑤感受器、⑥脑干、⑦小脑、⑧大脑皮层、⑨下行传导神经纤维、⑩上行传导神经纤维: A听小骨、B半规管、C鼓膜、D耳蜗、E耳郭、F外耳道。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29.【答案】(1)⑤;睫状体;变大
(2)②;晶状体;④;视网膜
(3)相反;晶状体曲度
(4)倒立的实像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及功能;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 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⑤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
(2)根据人眼球成像的原理,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实验中的双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结构的②晶状体,白纸板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④视网膜,蜡烛则相当于我们看的外界物体。
(3) 实验中的凸透镜的凸度变大,说明焦距变小,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缩小物距,才能在纸板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若要使像恢复清晰,所以可将透镜向左移动方向移动才行.由此而得出: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
(4) 眼球的结构包括三层,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膜(视网膜).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为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由于大脑能够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我们看到的是总是正立的物像。
【分析】图中:①瞳孔,②晶状体,③玻璃体,④视网膜,⑤睫状体。
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晶状体等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觉神经→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视觉。
30.【答案】(1)甲状腺;促进代谢
(2)对照组;甲状腺激素
(3)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知识点】激素调节;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对照实验中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在该实验中A缸加入了甲状腺激素,是实验组,B缸不作任何处理,是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实验的变量要针对要探究的问题来设置,本实验探究的是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应以甲状腺激素为实验变量。
(3)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所以,A、B两缸中的蝌蚪数量“不能少于5只”,是为了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实验结论要针对实验结果来推断,在实验结果没有出来之前,预期实验结果时要全面考虑。本实验中甲状腺激素与蝌蚪的生长发育间存在三种可能:促进、抑制或无影响。如果预测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则预测实验结果:蝌蚪长出四肢A缸早于B缸,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的时间A缸比B缸短。根据预测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甲状脉激素具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
【分析】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呆小症患者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得甲亢;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成年人缺碘易患大脖子病。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