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核心素养】1.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掌握原始农业产生的重要标志及意义(史料实证)2.识读《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时空观念)3.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4.比较仰韶文化时期墓葬与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的不同,理解贫富分化的出现及其意义(唯物史观)【知识梳理】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观察右侧史料,这些考古发现能证明什么 思考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有何意义 1.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2.标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3.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观察图文资料并结合具体史实填写下表,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项目 河姆渡人 半坡人距今年代 约7 000年 约6 000年生活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黄河流域)房屋样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生产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骨耜得到广泛使用 制作磨制石器粮食作物 水稻 粟和黍家畜饲养 猪、狗为主 猪和狗等原始手工业 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 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结合右侧史料,完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信息。项目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6300-4500年区域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代表 半坡人 大汶口人社会特征 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课堂训练】1.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度的重要里程碑。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丰富内涵的是( )A.稻 B.粟 C.黍 D.玉米2.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形态的成熟C.金属工具的使用 D.奴隶的辛勤劳动3.河姆渡文化是我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下列可作为研究河姆渡文化载体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如图三幅图片反映的考古发现共同印证了( )东胡林遗址碳化粟(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 兴隆洼遗址碳化粟和黍(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 贾湖遗址炭化稻粒(距今8000多年前)A.粟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物B.我国农业生产的悠久历史C.农业北菜南粟的种植格局D.原始农业发源于黄河流域5.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可以见到同时期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因素;同样在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中也可以看到类似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器类和纹样。由此可推断当时( )A.已经初具审美意识 B.两地之间存在交流C.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D.彩陶种类丰富多样6.距今约7800年的河南安阳八里庄遗址区内广泛分布着红烧土墙体残块。此外,还发现疑似半地穴房基遗迹及数座可能具有不同用途窖穴的长方形或椭圆形灰坑。该遗址可印证当时居民( )A.阶级分化明显 B.形成祖先崇拜C.已能制作陶器 D.过着定居生活7.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面的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的是( )A.黑陶高柄杯 B.猪纹陶钵C.人面鱼纹彩陶盆 D.石磨盘(谷物加工)8.某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烧火堆、灰坑等,研究还发现了水稻栽培痕迹。由以上信息可知,该遗址处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旧石器时代C.封建社会早期 D.新石器时代9.“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系统。”以下遗址能印证“旱作农业系统”的是(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 D.良渚遗址10.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该遗址( )A.为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新证据B.能够有力佐证尧舜禹禅让的传说C.显现出早期国家和文明社会特征D.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材料二: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这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为圆形,一部分深入地下,多用木头作柱子,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材料三: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这一带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人类的居住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可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3)由材料二、三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参考答案1-10 DABBB DCDBC11.(1)变化:由穴居不固定变为房屋定居。(2)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半地穴式房屋。(3)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