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难点)
3.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 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
2. 教学难点:学习驳论文的论证方式,理解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知导入
1. 讲述背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 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引出鲁迅的回应: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 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 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 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文体知识: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是 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写作这些杂文时, 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 域,叫做“半租界”。于是他取“租”的右半部和“界”字的下半部,再与“亭子间”的“亭”, 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为“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 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三)预习测评
1. 字音检测:
玄虚 (xuán) 证骗 (kuāng) 省悟 (xǐng) 脊梁 (jǐ) 慨叹 (kǎi) 诬蔑 (miè)
渺茫 (miǎo) 抹杀 (mǒ) 宰相 (zǎi)
摧残 (cuī) 倘若(tǎng) 搽粉(chá) 前仆后继(pū)
2. 词语解释: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哀叹现在。表示对现状不满的怀旧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困苦,保全生命。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凭据。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为寻求佛法不惜牺牲肉体。后来指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
(四)整体感知
1. 思考问题:本文作者批驳什么观点,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
2.文章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第二部分(3—5段):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观点。
第三部分(6—8段):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第四部分(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五)研读课文
1.敌论点和敌论据:
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据:(1)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2)不久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3)现 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2.批驳方式:作者采用批驳论证的方式批驳对方的观点。
具体分析: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 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 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 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
“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 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 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结论:作者从“自信力”仿拟而来“他信力”和“自欺力”,刻画了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 的形象,指出敌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驳倒了对方的观点。
第二 课 时
(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观点以及驳论的方式等。
(二)深入研读
1. 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驳倒对方的观点呢
作者通过正面立论的方式,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他们的光耀虽被所谓的“正史”所掩盖,但依然存在。这一类人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证明了 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2. 具体分析: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 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于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 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 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证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 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三)思考探究
1.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在文中勾画出来。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驳 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 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 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本文运用了批驳论证的方式。作者先指出敌论据中的“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 久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些都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 力了,因为信“地”和“物”不是自信力,信“国联”是“他信力”,求神拜佛是“自欺力”。 作者通过对敌论据的分析,揭示了其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错误,从而驳倒了对方的观点。
(四)语言特色
1. 鲁迅的语言特色: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
2. 常用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加强驳论效果。
例如:“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 求法的人……”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 力的中国人在。
“总、只、一味、‘他信力’、‘自欺力’……”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刻画了国民党政府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嘲讽之意。
(五)主旨归纳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 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 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六)积累拓展
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
1.“埋头苦干的人”:毕昇、李时珍、詹天佑等。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文化的传 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历经多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纂,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2.“拼命硬干的人”: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保卫国家; 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后,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林则徐坚决禁烟,抵抗外国侵略。
3.“为民请命的人”:屈原、杜甫、海瑞等。屈原忧国忧民,投江自尽;杜甫的诗歌反 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海瑞为官清廉,敢于直言进谏。
4.“舍身求法的人”:商鞅、玄奘、谭嗣同等。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玄奘西行取经,传播佛教文化;谭嗣同为了变法图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七)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驳论文的特点,学习了鲁迅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 方式,同时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布置作业
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写一篇读书笔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