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往事依依第一课时新知导入我国当代有一名语文教育学家,可她最初是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就是这位教育学家的深情回忆,让我们走进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 新知讲解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 注重“教文育人”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往事依依于漪解题:《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依依:形容留恋,不忍分离。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词语学习于漪 凝视 徜徉 水泊 浩淼 雨晦 素娥 婵娟 骚人 浓郁雕镂 慷慨 镌刻 谆谆 水浒 绚丽 歌咏 停泊 重读 重读yī níng chángyáng pō miǎo huì é chán sāo yù lòu kāngkǎi juān zhūn hǔ xuàn yǒng bó chóng zhòng词语解释徜徉: 浩淼:雕镂: 依稀: 万端:谆谆教导:走投无路:津津有味: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安闲自在地步行。 形容水面辽阔。 雕刻。 模糊。 极多而纷繁。恳切、耐心地启发和开导。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形容竭力思索。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词语解释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茫茫荡荡:狼狈逃窜:美不胜收: 气象万千: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油然而生:滚瓜烂熟:鸦雀无声:一般用来形容山,雄壮伟丽,高大险峻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空旷远大的样子。形容仓皇猥琐地逃跑的不堪丑态,具有贬义。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自然而然地发生。形容读书、背诵或讲述非常纯熟、流利。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没有,用来形容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这些往事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一生受用不尽,使我铭刻在心观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这些往事都和什么有关呢?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试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试着分析这样安排结构对文章主题有何好处?第一部分(1):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6)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之一: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第3-4段:回忆之二,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第5段:回忆之三: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第6段,回忆之四: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第三部分:(7)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这样安排结构对文章主题有何好处前后照应。如第1段和第7段结尾相互照应,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又如,第3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5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用词,课文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往事”,第2至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这样安排结构,既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完美统一,又能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合作探究】《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在“听讲课”的往事中,作者写了两位老师的国文课,而且都是诵读诗歌,在内容上有重复之嫌,是否可以删去一个呢? 两首诗,一古一今,一个慷慨悲壮,一个伤感动情,两位国文老师都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一个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一个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个情溢于胸,一个情满双眸。作者的回忆描写越具体,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越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合作探究】课堂总结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课堂练习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于漪(yī ) 凝视(níng ) 徜徉( cháng ) 烟波浩淼(miǎo ) B.素娥(é ) 婵娟(chán ) 骚人(shāo ) 阴晴雨晦(huì )C.雕镂(lòu ) 慷慨( kǎi ) 镌刻(juān ) 谆谆教导(zhūn ) D.绚丽(xuàn ) 歌咏(yǒng ) 停泊(bó ) 浓浓郁郁(yù )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B.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C.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D.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几百年间,早已经将此书上的东西记得滚瓜烂熟,巨细无遗。B.教练谆谆教导运动员要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胜利。C.公园里举行花展,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D.他搜索枯肠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知道该如何前进。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C.2017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公布实施。D. 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 代课老师 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3.文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注释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拓展提高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刘绍棠)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现今年已八旬,退休归里十几年了。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住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像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如今,我每逢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坂,遇到老人拄杖散步,仍然像五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我十岁到通州城内念高小,级任戴鸿珍老师是通州女子师范毕业生,回民。戴老师擅长算术教学,国文课却不如算术课教得好;她在思想上也是重算术而轻国文的。 第一堂作文课,戴老师命题。出了一个什么题目,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引不起我的兴趣;于是,我便不作。别的同学都已经动笔,我却不打开墨盒,也不展开作文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失神发呆。 “刘绍棠,你怎么不作呀 ”戴老师问我。 “不会作。”我歪着头回答。 “别人都能作,你怎么就不能作呢 ” “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意思。” 戴老师火了:“什么题目才算有意思 ” “我自己给自己出的题目。”依你,写!” “我在课堂上写不完。” “你想到堂下抄别人的吧 ” “您发现我抄别人的,打我的手板。” “好!”戴老师忿忿地同意了,“我看你写得怎么样再说。” 我在课堂上构思,晚自习便写起来,题目叫《西海子游记》,连写了五册作文本。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州城内西海子东岸,我常到这百亩碧水的柳荫翠堤上玩耍,也曾下水凫来凫去,惹得警察把我脱在岸上的衣裳扔到树梢上。我对西海子的风光景色十分喜爱,因而下笔千言。 我把这篇作文送交戴老师审阅,戴老师读后给我打了满分,从此便允许我自由命题,不必当堂交卷。 当时,学校有一个佳作栏,类似墙报,由一位爱好文学的国文老师主编。每周将各班的优秀作文集中起来评选,入选者重新誊写,画上题图尾花,张贴公布于大墙上。戴老师很爱面子,每次作文都要叮咛我:“刘绍棠,想个好题目,写得好一点,争取每周都有咱们班的佳作上墙。” 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不久,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油印杂志《益智》周刊,读者主要是城内各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期发行数百份。《益智》周刊选登我的作文,后来又连载我的模仿刘大白先生的《三儿苦学记》的小说《飘零》。 戴老师感到脸上光彩,却又声严色厉地对我说:“刘绍棠,别光顾了在《益智》周刊上出风头,还得把课堂上的作文写好!” 戴老师喜欢打人,我不敢在课堂作文上偷工减料。 然而,我还是挨了打。 那时,除了两周一次作文以外,每天还要写一则日记,算是课外作业。戴老师新婚,常回北京家中与丈夫团聚。我是班长,她便委我以代阅的重任。我觉得有机可乘,便从中捣鬼,不但自己不写,还免除了一些要好同学的“劳务”。不料,有一天戴老师忽然检查我的作业本,发现我一连数日都未写一字,气得当众对我进行严惩,以杉木板子的窄面打我的手心,格外疼痛。 我常常偷偷到通州万寿宫大街听评书,渐渐的听书不过瘾便买武侠小说来读。 戴老师是严禁学生阅读武侠小说的。我不但违禁偷阅,而且暗中写起武侠小说来。我给全班同学都分配了角色,有的是侠客义士,有的是绿林响马,每人又都有一个江湖绰号,逐日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争相传看。 一天,已经放学两个小时,就要净校关门了,我们的教室仍然笑语声喧,走读的同学不想离校回家。 戴老师赶来,发觉我在撰写武侠小说以飨读者,将我大加申斥:“没有出息,不学好,写这样的东西!”没收了我的作品,严令不得重犯。 十二岁我高小毕业,考入北京市立男二中,从此与戴老师一别五年,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曾向一些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打听她的消息,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如果我的记忆无误,她已经年逾古稀了。 对于我的习作,戴老师并没有给予多少直接帮助,但是她能对我实行创作民主,在我产生不良倾向时又能及时予以规整,使我没有走入歧途,是应该感念不忘的。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1)怎样理解田老师所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段文字 2)寥寥数语,戴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来刻画戴老师的 3)两位老师,各有不同,作者给老师以怎样的评价和寄予怎样的感情 作业布置1、仿照示例:对往事说“谢谢”。示例: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秀美…… 2、课外积累写四季美景名句。 板书设计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爱自然 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 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 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往事依依》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学习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我国当代有一名语文教育学家,可她最初是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就是这位教育学家的深情回忆,让我们走进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 【有关资料】作者介绍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辛弃疾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玩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文中诗句理解“青女素娥(é)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娟 ”,唐代李商隐《霜月》中的诗句。意思是,青女和嫦娥在严寒之中仍然自在快乐。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婵娟,美好的容态。“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诗句。后两句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骚人,诗人、文人。评章,评论、品评。“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朱熹《春日》中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唐代韩翃(hóng)《寒食》中的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唐代高骈(pián)《山亭夏日》中的诗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宋代朱熹《题榴花》中的诗句。“橙黄橘绿”,宋代苏轼《冬景》中有“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句。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第二部分(2-6):金色的回忆。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第三部分(7):往事给我的鼓舞。主题:于漪老师用文学的语言深情回忆少年读书的往事,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预习设计】加点字注音:于漪( ) 凝视( ) 徜徉( ) 水泊( ) 浩淼( ) 雨晦( ) 素娥( )婵娟( ) 骚人( ) 浓郁( ) 雕镂( ) 慷慨( ) 镌刻( ) 谆谆( )水浒( ) 绚丽( ) 歌咏( ) 停泊( ) 重读( ) 重读( )词语解释:徜徉: 浩淼:雕镂: 依稀: 万端:谆谆教导:走投无路:津津有味: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茫茫荡荡:狼狈逃窜:美不胜收:气象万千: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油然而生:滚瓜烂熟:鸦雀无声:【新课学习】 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这些往事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这些往事都和什么有关呢?试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试着分析这样安排结构对文章主题有何好处?【合作探究】《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在“听讲课”的往事中,作者写了两位老师的国文课,而且都是诵读诗歌,在内容上有重复之嫌,是否可以删去一个呢?【扩展延伸】童年,说不完的故事(刘绍棠)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现今年已八旬,退休归里十几年了。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住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像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如今,我每逢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坂,遇到老人拄杖散步,仍然像五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我十岁到通州城内念高小,级任戴鸿珍老师是通州女子师范毕业生,回民。戴老师擅长算术教学,国文课却不如算术课教得好;她在思想上也是重算术而轻国文的。 第一堂作文课,戴老师命题。出了一个什么题目,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引不起我的兴趣;于是,我便不作。别的同学都已经动笔,我却不打开墨盒,也不展开作文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失神发呆。 “刘绍棠,你怎么不作呀 ”戴老师问我。 “不会作。”我歪着头回答。 “别人都能作,你怎么就不能作呢 ” “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意思。” 戴老师火了:“什么题目才算有意思 ” “我自己给自己出的题目。” “依你,写!” “我在课堂上写不完。” “你想到堂下抄别人的吧 ” “您发现我抄别人的,打我的手板。” “好!”戴老师忿忿地同意了,“我看你写得怎么样再说。” 我在课堂上构思,晚自习便写起来,题目叫《西海子游记》,连写了五册作文本。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州城内西海子东岸,我常到这百亩碧水的柳荫翠堤上玩耍,也曾下水凫来凫去,惹得警察把我脱在岸上的衣裳扔到树梢上。我对西海子的风光景色十分喜爱,因而下笔千言。 我把这篇作文送交戴老师审阅,戴老师读后给我打了满分,从此便允许我自由命题,不必当堂交卷。 当时,学校有一个佳作栏,类似墙报,由一位爱好文学的国文老师主编。每周将各班的优秀作文集中起来评选,入选者重新誊写,画上题图尾花,张贴公布于大墙上。戴老师很爱面子,每次作文都要叮咛我:“刘绍棠,想个好题目,写得好一点,争取每周都有咱们班的佳作上墙。” 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不久,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油印杂志《益智》周刊,读者主要是城内各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期发行数百份。《益智》周刊选登我的作文,后来又连载我的模仿刘大白先生的《三儿苦学记》的小说《飘零》。 戴老师感到脸上光彩,却又声严色厉地对我说:“刘绍棠,别光顾了在《益智》周刊上出风头,还得把课堂上的作文写好!” 戴老师喜欢打人,我不敢在课堂作文上偷工减料。 然而,我还是挨了打。 那时,除了两周一次作文以外,每天还要写一则日记,算是课外作业。戴老师新婚,常回北京家中与丈夫团聚。我是班长,她便委我以代阅的重任。我觉得有机可乘,便从中捣鬼,不但自己不写,还免除了一些要好同学的“劳务”。不料,有一天戴老师忽然检查我的作业本,发现我一连数日都未写一字,气得当众对我进行严惩,以杉木板子的窄面打我的手心,格外疼痛。 我常常偷偷到通州万寿宫大街听评书,渐渐的听书不过瘾便买武侠小说来读。 戴老师是严禁学生阅读武侠小说的。我不但违禁偷阅,而且暗中写起武侠小说来。我给全班同学都分配了角色,有的是侠客义士,有的是绿林响马,每人又都有一个江湖绰号,逐日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争相传看。 一天,已经放学两个小时,就要净校关门了,我们的教室仍然笑语声喧,走读的同学不想离校回家。 戴老师赶来,发觉我在撰写武侠小说以飨读者,将我大加申斥:“没有出息,不学好,写这样的东西!”没收了我的作品,严令不得重犯。 十二岁我高小毕业,考入北京市立男二中,从此与戴老师一别五年,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曾向一些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打听她的消息,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如果我的记忆无误,她已经年逾古稀了。 对于我的习作,戴老师并没有给予多少直接帮助,但是她能对我实行创作民主,在我产生不良倾向时又能及时予以规整,使我没有走入歧途,是应该感念不忘的。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1)怎样理解田老师所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段文字 2)寥寥数语,戴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来刻画戴老师的 3)两位老师,各有不同,作者给老师以怎样的评价和寄予怎样的感情 【课堂检测】基础知识: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于漪( yī ) 凝视( níng ) 徜徉( cháng ) 烟波浩淼( miǎo )B.素娥( é ) 婵娟( chán ) 骚人( shāo ) 阴晴雨晦( huì )C.雕镂( lòu ) 慷慨( kǎi ) 镌刻( juān ) 谆谆教导( zhūn )D.绚丽( xuàn ) 歌咏( yǒng ) 停泊( bó ) 浓浓郁郁( yù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B.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C.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D.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几百年间,早已经将此书上的东西记得滚瓜烂熟,巨细无遗。B.教练谆谆教导运动员要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胜利。C.公园里举行花展,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D.他搜索枯肠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知道该如何前进。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C.2017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公布实施。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语段阅读: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代课老师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3.文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注释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作业布置】仿照示例:对往事说“谢谢”。示例: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秀美……示例:谢谢你,一幅幅的“水浒插图”(石印版的《千家诗》,入情入理的国文课)……课外积累写四季美景名句。 【学后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往事依依》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学习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我国当代有一名语文教育学家,可她最初是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就是这位教育学家的深情回忆,让我们走进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 【有关资料】作者介绍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教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辛弃疾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玩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文中诗句理解“青女素娥(é)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娟 ”,唐代李商隐《霜月》中的诗句。意思是,青女和嫦娥在严寒之中仍然自在快乐。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婵娟,美好的容态。“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诗句。后两句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骚人,诗人、文人。评章,评论、品评。“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朱熹《春日》中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唐代韩翃(hóng)《寒食》中的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唐代高骈(pián)《山亭夏日》中的诗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宋代朱熹《题榴花》中的诗句。“橙黄橘绿”,宋代苏轼《冬景》中有“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句。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第二部分(2-6):金色的回忆。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第三部分(7):往事给我的鼓舞。主题:于漪老师用文学的语言深情回忆少年读书的往事,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预习设计】加点字注音:于漪( ) 凝视( ) 徜徉( ) 水泊( ) 浩淼( ) 雨晦( ) 素娥( )婵娟( ) 骚人( ) 浓郁( ) 雕镂( ) 慷慨( ) 镌刻( ) 谆谆( )水浒( ) 绚丽( ) 歌咏( ) 停泊( ) 重读( ) 重读( )【答案】于漪( yī ) 凝视( níng ) 徜徉( chángyáng ) 水泊( pō ) 浩淼( miǎo )雨晦( huì ) 素娥( é ) 婵娟( chán ) 骚人( sāo ) 浓郁( yù )雕镂( lòu ) 慷慨( kāngkǎi ) 镌刻( juān ) 谆谆( zhūn ) 水浒( hǔ )绚丽( xuàn ) 歌咏( yǒng ) 停泊( bó ) 重读( chóng ) 重读( zhòng )词语解释:徜徉: 浩淼:雕镂: 依稀: 万端:谆谆教导:走投无路:津津有味: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茫茫荡荡:狼狈逃窜:美不胜收:气象万千: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油然而生:滚瓜烂熟:鸦雀无声:【答案】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雕镂:雕刻。 依稀:模糊。 万端:极多而纷繁。谆谆教导:恳切、耐心地启发和开导。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津津有味: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记忆犹新: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雄伟险峻:一般用来形容山,雄壮伟丽,高大险峻 烟波浩淼: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茫茫荡荡:空旷远大的样子。狼狈逃窜:形容仓皇猥琐地逃跑的不堪丑态,具有贬义。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发生。滚瓜烂熟:形容读书、背诵或讲述非常纯熟、流利。鸦雀无声 :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没有,用来形容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新课学习】 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这些往事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答案】看图画——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感受: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身临其境,津津有味。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读诗歌——读《千家诗》 感受: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听讲课——两位国文老师国文教师: 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代课的国文老师: 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聆教诲 特点:“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使我铭刻在心这些往事都和什么有关呢?【答案】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试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试着分析这样安排结构对文章主题有何好处?【答案】第一部分(1):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6)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2段,回忆之一: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第3-4段:回忆之二,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第5段:回忆之三: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第6段,回忆之四: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第三部分:(7)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本文结构的特点是:前后照应。如第1段和第7段结尾相互照应,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又如,第3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5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用词,课文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往事”,第2至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这样安排结构,既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完美统一,又能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合作探究】《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案】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在“听讲课”的往事中,作者写了两位老师的国文课,而且都是诵读诗歌,在内容上有重复之嫌,是否可以删去一个呢?【答案】 两首诗,一古一今,一个慷慨悲壮,一个伤感动情,两位国文老师都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一个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一个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个情溢于胸,一个情满双眸。作者的回忆描写越具体,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越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扩展延伸】童年,说不完的故事(刘绍棠)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现今年已八旬,退休归里十几年了。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住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像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如今,我每逢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坂,遇到老人拄杖散步,仍然像五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我十岁到通州城内念高小,级任戴鸿珍老师是通州女子师范毕业生,回民。戴老师擅长算术教学,国文课却不如算术课教得好;她在思想上也是重算术而轻国文的。 第一堂作文课,戴老师命题。出了一个什么题目,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引不起我的兴趣;于是,我便不作。别的同学都已经动笔,我却不打开墨盒,也不展开作文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失神发呆。 “刘绍棠,你怎么不作呀 ”戴老师问我。 “不会作。”我歪着头回答。 “别人都能作,你怎么就不能作呢 ” “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意思。” 戴老师火了:“什么题目才算有意思 ” “我自己给自己出的题目。” “依你,写!” “我在课堂上写不完。” “你想到堂下抄别人的吧 ” “您发现我抄别人的,打我的手板。” “好!”戴老师忿忿地同意了,“我看你写得怎么样再说。” 我在课堂上构思,晚自习便写起来,题目叫《西海子游记》,连写了五册作文本。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州城内西海子东岸,我常到这百亩碧水的柳荫翠堤上玩耍,也曾下水凫来凫去,惹得警察把我脱在岸上的衣裳扔到树梢上。我对西海子的风光景色十分喜爱,因而下笔千言。 我把这篇作文送交戴老师审阅,戴老师读后给我打了满分,从此便允许我自由命题,不必当堂交卷。 当时,学校有一个佳作栏,类似墙报,由一位爱好文学的国文老师主编。每周将各班的优秀作文集中起来评选,入选者重新誊写,画上题图尾花,张贴公布于大墙上。戴老师很爱面子,每次作文都要叮咛我:“刘绍棠,想个好题目,写得好一点,争取每周都有咱们班的佳作上墙。” 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不久,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油印杂志《益智》周刊,读者主要是城内各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期发行数百份。《益智》周刊选登我的作文,后来又连载我的模仿刘大白先生的《三儿苦学记》的小说《飘零》。 戴老师感到脸上光彩,却又声严色厉地对我说:“刘绍棠,别光顾了在《益智》周刊上出风头,还得把课堂上的作文写好!” 戴老师喜欢打人,我不敢在课堂作文上偷工减料。 然而,我还是挨了打。 那时,除了两周一次作文以外,每天还要写一则日记,算是课外作业。戴老师新婚,常回北京家中与丈夫团聚。我是班长,她便委我以代阅的重任。我觉得有机可乘,便从中捣鬼,不但自己不写,还免除了一些要好同学的“劳务”。不料,有一天戴老师忽然检查我的作业本,发现我一连数日都未写一字,气得当众对我进行严惩,以杉木板子的窄面打我的手心,格外疼痛。 我常常偷偷到通州万寿宫大街听评书,渐渐的听书不过瘾便买武侠小说来读。 戴老师是严禁学生阅读武侠小说的。我不但违禁偷阅,而且暗中写起武侠小说来。我给全班同学都分配了角色,有的是侠客义士,有的是绿林响马,每人又都有一个江湖绰号,逐日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争相传看。 一天,已经放学两个小时,就要净校关门了,我们的教室仍然笑语声喧,走读的同学不想离校回家。 戴老师赶来,发觉我在撰写武侠小说以飨读者,将我大加申斥:“没有出息,不学好,写这样的东西!”没收了我的作品,严令不得重犯。 十二岁我高小毕业,考入北京市立男二中,从此与戴老师一别五年,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曾向一些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打听她的消息,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如果我的记忆无误,她已经年逾古稀了。 对于我的习作,戴老师并没有给予多少直接帮助,但是她能对我实行创作民主,在我产生不良倾向时又能及时予以规整,使我没有走入歧途,是应该感念不忘的。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1)怎样理解田老师所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段文字 【答案】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真挚的,田老师的启蒙教育对作者的日后发展起了开窍的作用;老师是不贪天之功的,“插柳”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可取的。2)寥寥数语,戴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来刻画戴老师的 【答案】允许我自由命题写作文——不束缚学生发展;鼓励我为学校的佳作栏和油印杂志《益智》周刊投稿——有集体荣誉感,有些争强好胜;我淘气不完成日记挨体罚;不许我看武侠写武侠小说这些闲书。3)两位老师,各有不同,作者给老师以怎样的评价和寄予怎样的感情 【答案】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好,在文学创作方面给“我”开了窍,感激老师“播种”之恩;戴老师:在习作上没有直接帮助,但对“我”创作实行民主,做人方面作用很大;时常想念老师。【课堂检测】基础知识: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于漪( yī ) 凝视( níng ) 徜徉( cháng ) 烟波浩淼( miǎo )B.素娥( é ) 婵娟( chán ) 骚人( shāo ) 阴晴雨晦( huì )C.雕镂( lòu ) 慷慨( kǎi ) 镌刻( juān ) 谆谆教导( zhūn )D.绚丽( xuàn ) 歌咏( yǒng ) 停泊( bó ) 浓浓郁郁( yù )【答案】B【解析】骚人的骚应读:sāo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B.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C.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D.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答案】C【解析】“采”应写作:彩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几百年间,早已经将此书上的东西记得滚瓜烂熟,巨细无遗。B.教练谆谆教导运动员要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胜利。C.公园里举行花展,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D.他搜索枯肠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知道该如何前进。【答案】D【解析】与后面的思考有重复,故错。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C.2017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公布实施。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答案】C【解析】A重复赘余,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B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删去“使”;D语序不当,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语段阅读: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代课老师【答案】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的动作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感情 从此喜欢上了读辛弃疾的词代课老师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同学们全被深深地打动 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答案】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读书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3.文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注释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答案】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富于变化。两词各有侧重,雕镂侧重于雕刻的精细,镌刻侧重于刻的印迹深。【作业布置】仿照示例:对往事说“谢谢”。示例: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秀美……示例:谢谢你,一幅幅的“水浒插图”(石印版的《千家诗》,入情入理的国文课)……课外积累写四季美景名句。 【答案】示例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后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往事依依》第一课时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我国当代有一名语文教育学家,可她最初是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就是这位教育学家的深情回忆,让我们走进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板书课题 听 激趣讲授新课 展示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解题:《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依依:形容留恋,不忍分离。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词语学习:于漪( yī ) 凝视( níng ) 徜徉( chángyáng ) 水泊( pō ) 浩淼( miǎo ) 雨晦( huì ) 素娥( é ) 婵娟( chán ) 骚人( sāo ) 浓郁( yù ) 雕镂( lòu ) 慷慨( kāngkǎi ) 镌刻( juān ) 谆谆( zhūn ) 水浒( hǔ ) 绚丽( xuàn ) 歌咏( yǒng ) 停泊( bó ) 重读( chóng ) 重读( zhòng )词语解释: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雕镂:雕刻。 依稀:模糊。 万端:极多而纷繁。谆谆教导:恳切、耐心地启发和开导。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津津有味: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记忆犹新: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雄伟险峻:一般用来形容山,雄壮伟丽,高大险峻 烟波浩淼: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茫茫荡荡:空旷远大的样子。狼狈逃窜:形容仓皇猥琐地逃跑的不堪丑态,具有贬义。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发生。滚瓜烂熟:形容读书、背诵或讲述非常纯熟、流利。鸦雀无声 :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没有,用来形容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这些往事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看图画——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感受: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身临其境,津津有味。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读诗歌——读《千家诗》 感受: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听讲课——两位国文老师国文教师: 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代课的国文老师: 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聆教诲 特点:“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使我铭刻在心这些往事都和什么有关呢?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试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试着分析这样安排结构对文章主题有何好处?第一部分(1):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6)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之一: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第3-4段:回忆之二,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第5段:回忆之三: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第6段,回忆之四: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第三部分:(7)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这样安排结构对文章主题有何好处前后照应。如第1段和第7段结尾相互照应,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又如,第3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5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用词,课文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往事”,第2至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这样安排结构,既使文章显得浑然一体、完美统一,又能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合作探究】《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在“听讲课”的往事中,作者写了两位老师的国文课,而且都是诵读诗歌,在内容上有重复之嫌,是否可以删去一个呢? 两首诗,一古一今,一个慷慨悲壮,一个伤感动情,两位国文老师都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一个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一个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个情溢于胸,一个情满双眸。作者的回忆描写越具体,说明这些事在她内心的记忆越深刻,“依依”之情越突出。 读笔记读读写写笔记练习读课文思考回答笔记讨论回答笔记讨论笔记讨论笔记 明确目标完成目标4完成目标4目标1目标2目标2难点突破目标2【课堂检测】基础知识: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于漪( yī ) 凝视( níng ) 徜徉( cháng ) 烟波浩淼( miǎo ) B.素娥( é ) 婵娟( chán ) 骚人( shāo ) 阴晴雨晦( huì ) 雕镂( lòu ) 慷慨( kǎi ) 镌刻( juān ) 谆谆教导( zhūn ) 绚丽( xuàn ) 歌咏( yǒng ) 停泊( bó ) 浓浓郁郁( yù ) 2)下面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B.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C.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D.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几百年间,早已经将此书上的东西记得滚瓜烂熟,巨细无遗。B.教练谆谆教导运动员要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胜利。C.公园里举行花展,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D.他搜索枯肠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知道该如何前进。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C.2017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公布实施。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语段阅读: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国文老师朗读课文时的特点学生们的感受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教古文的老师代课老师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3.文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注释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扩展延伸】童年,说不完的故事(刘绍棠)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现今年已八旬,退休归里十几年了。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住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像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如今,我每逢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坂,遇到老人拄杖散步,仍然像五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我十岁到通州城内念高小,级任戴鸿珍老师是通州女子师范毕业生,回民。戴老师擅长算术教学,国文课却不如算术课教得好;她在思想上也是重算术而轻国文的。 第一堂作文课,戴老师命题。出了一个什么题目,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引不起我的兴趣;于是,我便不作。别的同学都已经动笔,我却不打开墨盒,也不展开作文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失神发呆。 “刘绍棠,你怎么不作呀 ”戴老师问我。 “不会作。”我歪着头回答。 “别人都能作,你怎么就不能作呢 ” “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意思。” 戴老师火了:“什么题目才算有意思 ” “我自己给自己出的题目。” “依你,写!” “我在课堂上写不完。” “你想到堂下抄别人的吧 ” “您发现我抄别人的,打我的手板。” “好!”戴老师忿忿地同意了,“我看你写得怎么样再说。” 我在课堂上构思,晚自习便写起来,题目叫《西海子游记》,连写了五册作文本。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州城内西海子东岸,我常到这百亩碧水的柳荫翠堤上玩耍,也曾下水凫来凫去,惹得警察把我脱在岸上的衣裳扔到树梢上。我对西海子的风光景色十分喜爱,因而下笔千言。 我把这篇作文送交戴老师审阅,戴老师读后给我打了满分,从此便允许我自由命题,不必当堂交卷。 当时,学校有一个佳作栏,类似墙报,由一位爱好文学的国文老师主编。每周将各班的优秀作文集中起来评选,入选者重新誊写,画上题图尾花,张贴公布于大墙上。戴老师很爱面子,每次作文都要叮咛我:“刘绍棠,想个好题目,写得好一点,争取每周都有咱们班的佳作上墙。” 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不久,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油印杂志《益智》周刊,读者主要是城内各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期发行数百份。《益智》周刊选登我的作文,后来又连载我的模仿刘大白先生的《三儿苦学记》的小说《飘零》。 戴老师感到脸上光彩,却又声严色厉地对我说:“刘绍棠,别光顾了在《益智》周刊上出风头,还得把课堂上的作文写好!” 戴老师喜欢打人,我不敢在课堂作文上偷工减料。 然而,我还是挨了打。 那时,除了两周一次作文以外,每天还要写一则日记,算是课外作业。戴老师新婚,常回北京家中与丈夫团聚。我是班长,她便委我以代阅的重任。我觉得有机可乘,便从中捣鬼,不但自己不写,还免除了一些要好同学的“劳务”。不料,有一天戴老师忽然检查我的作业本,发现我一连数日都未写一字,气得当众对我进行严惩,以杉木板子的窄面打我的手心,格外疼痛。 我常常偷偷到通州万寿宫大街听评书,渐渐的听书不过瘾便买武侠小说来读。 戴老师是严禁学生阅读武侠小说的。我不但违禁偷阅,而且暗中写起武侠小说来。我给全班同学都分配了角色,有的是侠客义士,有的是绿林响马,每人又都有一个江湖绰号,逐日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争相传看。 一天,已经放学两个小时,就要净校关门了,我们的教室仍然笑语声喧,走读的同学不想离校回家。 戴老师赶来,发觉我在撰写武侠小说以飨读者,将我大加申斥:“没有出息,不学好,写这样的东西!”没收了我的作品,严令不得重犯。 十二岁我高小毕业,考入北京市立男二中,从此与戴老师一别五年,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曾向一些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打听她的消息,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如果我的记忆无误,她已经年逾古稀了。 对于我的习作,戴老师并没有给予多少直接帮助,但是她能对我实行创作民主,在我产生不良倾向时又能及时予以规整,使我没有走入歧途,是应该感念不忘的。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1)怎样理解田老师所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段文字 2)寥寥数语,戴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来刻画戴老师的 3)两位老师,各有不同,作者给老师以怎样的评价和寄予怎样的感情 做练习 拓展提高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往事依依》第一课时PPT.pptx 《往事依依》第一课时导学案学生版.doc 《往事依依》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师版.doc 《往事依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